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nánshuǐ-běidiào gōngchéng从长江水系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同时实现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总体分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水系上游、中游和下游调水。西线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至北京、天津;东线从长江引水,分两路,北入黄河,东至烟台、威海。工程浩大,分三期实施。规划到2050年,总调水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 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正式开工。 ☚ 南南合作 难属 ☛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Nanshui beidiao gongcheng指把长江流域的水抽调一部分输往华北、西北的大范围的跨流域的调水规划及工程。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降水量看,长江以南降水量多,华北地区降水量少,西北地区降水量更少。从地表径流与耕地面积的关系看,长江以南河川径流占全国的四分之三,但耕地面积却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江以北(不含东北)河川径流只占全国的8%,而耕地面积却占了全国的一半。要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则有必要兴建这种跨流域的大范围的调水工程,把长江水调到黄河以北。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线路有三条: ❶东线:从江苏省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用闸控制,逐级提高水位,沿京杭大运河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山东梁山县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以补充苏、皖、鲁、冀、津五省、市的供水。全线长约1 150公里,其中黄河以北约有490公里,可自流直达天津; ❷中线:是在长江三峡处修建高坝,使峡江变成一个碧波粼粼的人工湖。将长江水引过荆山,经丹江口水库过汉水,到南阳过汉水和淮河分水岭的方城缺口,沿伏牛山东麓由郑州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把水送到华北和北京。这条线路大部可自流引水,对解决鄂、豫、鲁、京三省一市一亿亩耕地和沿线城镇的工矿企业用水有直接意义; ❸西线:是在长江的上游,修建高坝,开凿隧洞和盘山渠道,把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或大渡河的水引入黄河上游,然后把水送到西北各地,以补充西北干旱区水源。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面较大,一些大的工程建设后,引起的副作用目前很难估计,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预计其效益,选择其合理路线。目前东线工程规划已在分两期实施中,第一期工程是在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每秒600立方米,沿大运河把水输到黄河南岸。沿途修建江都、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台儿庄、解台、韩庄、二级坝、长沟、邓楼、八里湾等13个梯级,修建26个大型电动抽水机站,最后把水输入东平湖每秒50立方米。此工程主干线长646公里,分干线长385公里,抽水机站总装机容量40.8万千瓦,提高水位41米,总扬程64米。除利用已有工程外,尚需新建和扩建抽水站19座,新增装机容量25.4万千瓦,开挖、拓宽、浚深河道土石方1.14亿立方米。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平均每年可向北调水41.1亿立方米,特别枯水年份调水110亿立方米,其中补充城镇和工矿业用水7.8—11亿立方米,运河航运用水2.3—3.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31—94.8亿立方米。东线调水第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引水过黄河至天津,即在一期工程抽引江水600秒立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抽引江水400秒立方米,调水过黄河。这期工程需要在2 000年前后实现。中线和西线调水工程目前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其中西线调水方案已提出好几个,如从雅砻江引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口,进入黄河,全程约200公里。这一工程实施后,可使黄河上游年径流量增加180亿立方米。 ☚ 荆江分洪工程 江都堰水利工程 ☛ 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一部分水到黄河、海河流域等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的一项巨型引水工程。以解决京津用水和广大华北和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困难。 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是1958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的《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的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应即加速制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这一指示下达后,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共同组织了统一的南水北调研究组,许多科研、勘测、设计部门及高等院校参加了大协作,长江以北除东北以外的14个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也派人参加,开展了大规模的南水北调综合考察工作。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部的1500毫米以上,向西北递减至50毫米以下,形成西北和华北地区干旱缺水。黄淮海3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4%,耕地面积占全国37%,河川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5%,加上北方河流在一年之内丰枯流量变幅较大,年际间径流量差别也较南方为大,这就给开发利用为数有限的水资源更增加了困难。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年径流量为9600亿立方米,等于黄河年径流量560亿立方米(花园口站)的17倍。据统计,按单位面积占有水量计,长江每平方千米为55.3万立方米,黄河7.7万立方米,淮河22.2万立方米,海河8.8万立方米。按每亩耕地占有水量计,长江为2595立方米,黄河290立方米,淮河340立方米,海河169立方米。到80年代初,黄河每年工农业耗水量达270亿立方米,下游引黄灌溉区在五六月份实际引水量一般只有需水量的40%~50%,流域部分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供应紧张,黄河下游已多次出现断流。 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沟通江淮河海诸水道的记载,如春秋时期吴国开挖的邗沟,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两汉唐宋时期的汴渠等。虽然历史久远,但保存至今的京杭运河工程及灵渠等仍在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为现在选择南水北调方案提供了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对南水北调问题极为重视。1952年10月下旬,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明确提出从通天河、汉水引水到黄河的可能性和设想。1956年8月在《桃花峪——北京输水线路总干渠初步规划要点》中,提出了长距离南水北调的方案。1955年~1957年间在治淮规划中提出并开始研究引汉、引江等多种方案。长江规划办公室1953年即开始了南水北调中线黄河以南河段的综合考察与查勘,1956年研究长江中下游两条引水线路的战略布局。195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派人进行中线丹江口至郑州段的查勘。1958年~1960年,国务院有关单位等先后召开了4次南水北调全国性会议,即1958年秋的“南水北调协作会议”,1959年2月的“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规划会议”,1960年的“长江中、下游南水北调会议”及“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科学技术工作会议”。60年代由于执行“左”的路线和自然灾害影响,南水北调工作基本停顿。7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华北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项工作又被提上议程。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1979年2月水电部正式成立了部属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一指导全国南水北调工作。在此基础上,1978年、198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两次组织南水北调查勘,重点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线路进行查勘,编写了多种报告。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关于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决定将西线调水列入“七五”超前期工程项目。多年来,经过全国有关单位共同努力,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包括西、中、东3条线路,都进行了大量工作。 西线南水北调地区界于北纬26°~35°、东经94°~106°之间,包括云南省东南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南部,工作面约62万平方千米,引水地区主要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等,主要是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和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中线南水北调由长江三峡水库引水补丹江口水库引水源的不足,由丹江口水库引汉水北送,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闸自流引水,经河南省南阳穿过江淮分水岭的方城缺口,沿伏牛山东麓,由郑州市西侧牛口峪穿过黄河,再向北引,沿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以西地区自流供水到北京,主要解决中国黄淮海平原西部缺水问题。 东线南水北调工程是从长江下游扬州抽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北送,于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再沿京杭运河自流引水到京津,主要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水引到北方缺水地区的工程。按设计方案,南水北调主要有三条线路:(1)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沿京杭运河逐级扬水,过黄河后,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和天津地区。(2) 中线。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淮河支流沙颖河到郑州附近过黄河,经河北到达北京。(3)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引水在青海境内入黄河。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战略工程。它不仅可以灌溉华北和沿线广大地区的农田,而且可以提供城市和工业用水,改善南北航运。1983年2月,国务院决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分期实施,批准了水电部提出的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其主要任务是打通长江到黄河南岸的输水线路,将长江水从江苏沿着京杭大运河向北送到山东的济宁。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引长江水21亿立方米,可使2 100万亩灌溉面的供水保证率由50—90%提高到75% (旱作) 和90—95% (水稻),有利于改变江苏、山东、安徽三省沿线地区的缺水状况,并使京杭运河的扬州到济宁段可以长年通航,从而将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 硅谷建设方式 大三线 ☛ 南水北调工程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