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秧歌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秧歌舞满汉族民间舞蹈。盛行于东北各地。初、多在上元之夜表演。舞者10数人至数十人,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对击,1人于队前指挥,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持伞灯者、卖膏药者前导,以锣鼓伴奏,节奏由指挥定。“舞毕而歌,歌毕而舞。”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相遇则行抗肩礼。经演变又有舞龙灯、耍狮、跑旱船、跑驴等与之同时表演,男女皆有。现又演变为平日锻炼或喜庆日的群众性游艺的文体活动,深为东北人民所喜爱。 秧歌舞满族民间舞蹈。早期多在上元夜表演,人数十几人至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对舞。由男子三四人扮成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持伞灯者、卖膏药者作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为歌舞分别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舞者脚下绑三四尺高木棍,即称踩高跷脚,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经发展演变后之秧歌有舞龙灯、耍狮子、赶驴、跑旱船等与之同时表演,男女皆有并在街头游行演唱,一人于队伍前指挥,节奏由指挥者决定,若两秧歌队相遇,则行抗肩礼。 秧歌舞旧俗把正月初七叫人日(也叫人庆日),过了这一天就开始闹秧歌。秧歌队人数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由伞头充任队长。秧歌流派很多,最有特点当数延安北部的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走灯秧歌和南部的老秧歌等。白天秧歌队的主要任务是转院拜年,每进一家院子,伞头都要根据这家的实际情况,很快编出恰当的秧歌词,然后头摇伞,锣鼓响,秧歌舞,嘹亮的贺年歌声便唱了起来,热闹喜庆一番。晚上秧歌队在点有篝火的大场内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演员们左回右旋,翩翩起舞。一个场里可以有几家秧歌队同时表演,互相憋着劲头比赛,技巧一家比一家高。一直到深夜才肯收场。 秧歌舞 秧歌舞秧歌舞又称“地秧歌”,是遍及全省的传统集体舞,以酒泉地区的最有名。秧歌舞舞队一般由11人组成,其中花旦4人,童子4人,老旦、丑角、媒婆各1人。内容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可以表演出70多个队形变化,持续时间达2小时之久。秧歌舞除舞蹈外,大场秧歌为一完整的社火队:小场秧歌只包含说书、唱曲、小戏等内容。 ☚ 其他民间歌舞 跑旱船 ☛ 秧歌舞 秧歌舞秧歌舞(东北人秧歌)是关东特产,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一项喜庆活动。大秧歌在东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广袤的黑土地使它根深叶茂,并赋予了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 龙江剧 风景名胜/度假区 ☛ 秧歌舞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诸省如甘肃的《陇东秧歌》,内蒙的《跑圈子秧歌》、陕西的《陕北秧歌》、山西的《踢鼓子秧歌》、河南的《花鼓秧歌》、《戏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等,各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大多是舞者装扮成各种人物,在伞头的带领下,男子挎鼓、持棒、女子手持小锣、小镲、或彩扇、手帕、彩绸等道具而舞。在表演程序上是大场——小场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或舞蹈,有的则摆好队形演唱民歌或戏曲选段。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群众性 “新秧歌运动” ,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群众称为 “翻身秧歌” 、“解放秧歌”,反映边区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 秧歌舞yangko dance;yangk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