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秧歌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秧歌戏 秧歌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内蒙、山西、河北、山东一带。早期为歌舞形式。清吴锡麒《新年杂咏钞》:“秧歌,南宋元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每年正月社火时演出。表演时一旦一丑,与采茶戏、花鼓戏相类。清中叶,受秦腔、梆子腔影响,发展成为戏曲。剧目有《蓝桥会》、《王小赶脚》、《小姑贤》、《九件衣》、《白蛇传》、《花亭会》等。曲调以民歌小调为主。用板鼓、梆子击节。 ☚ 西吴高腔 梆子秧腔 ☛ 秧歌戏 秧歌戏民间小戏的一类。流行于北方地区。由“地秧歌”搬上舞台,扮演人物,演述故事。有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苻县秧歌、沁源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祁太秧歌、韩城秧歌、唐山秧歌、陕北秧歌等。 ☚ 哭嫁歌 铁骑儿 ☛ 秧歌戏 秧歌戏又称秧歌剧。秧歌本是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与舞蹈、武术等相结合,发展成了地秧歌、高脚秧歌、武秧歌等,并成为了民间社火中的一个重要表演节目,逐渐地秧歌戏,唱即民歌小曲的“对对戏”。角色一般由小旦、小丑扮演。清代中期,梆子剧种的兴盛与流行,对秧戏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秧歌逐渐走上舞台,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 曲剧 花鼓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