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运动
秧歌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北方许多地区有喜庆节日“闹秧歌”的风俗习惯。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掀起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1943年春节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了新型的秧歌队参加大会,并上街宣传演出了《拥军花鼓》等反映边区革命生活内容的节目。很快,在春节期间,延安许多文艺团体、党政机关、工厂、学校都组织了这样的新秧歌队,自编自演新秧歌。这就是秧歌运动。新秧歌是利用民间传统的秧歌形式加以改造提高,用它表现新的革命思想内容。随着秧歌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在秧歌中表演戏剧故事的形式——秧歌剧。安波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成功地创建了秧歌剧的艺术形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采用陕北地区的民歌或戏曲的音乐素材加以改编创作,有着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为群众所喜欢。以后,秧歌剧又进一步发展,戏剧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并且出现了反面人物,如《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这时的秧歌剧已具备歌剧的许多条件和特点,新歌剧《白毛女》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