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亦称“选址论”,或称“空间论”。研究经济单位及其活动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分布的理论。区位理论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包括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城市、乡镇空间分布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的决定因素、内在规律及预期经济单位的空间格局。大多数区位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假定,以均衡分析为方法,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区位理论又称“区位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或“地理区位论”。一门研究产业、城市与区域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科学,是介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区位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9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屠能(Thünen,Johann Heinrich von,1783—1850)发表了第一部关于农业区位理论的名著《孤立国》,成为区位理论的鼻祖。20世纪初,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Alfred,1868—1958)出版了两本有关工业区位方面的著作,成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以屠能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对象,进行静态的、微观的区位研究,而且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主,从而形成了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20世纪30—40年代,区位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Christaller,Walter,1893—1969)将区位理论拓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建立了“中心地点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osch,August,1906—1945)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又由于美国学者胡佛(Hoover,E.M.,1895—1972)等人的研究,使区位理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近代区位理论的特点是以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为对象,进行宏观的一般区位研究,并且以市场-价格分析为主,形成了区位理论的市场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及计量研究的兴起,给现代区位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Walter,1919— )从数量结构角度——投入产出关系来说明一个地区新建一种工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英美学者从人的行为心理因素出发研究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 由农业和工业研究转向商业、城市和区域研究,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论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论,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由纯数量方法(如宏观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分析、数量结构分析)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等。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经济活动地域位置及其布局的理论。它是介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主要分析和揭示经济活动地域位置的决定因素及其布局的规律性。德国的屠能在《孤立国》(1826年)一书首次提出影响经济活动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运输成本,生产要素的报酬不仅取决于其质量,还取决于其位置。韦伯在《区位原理》 (1909年)一书中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他假定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分属两地,为使运输成本最小,厂商应根据如下原则选择厂址: ❶如果产品重量轻于原料,则厂址应设在原料产地; ❷如果产品重于原料,则厂址应设在市场附近; ❸厂商决不应把厂址设在原料地和市场中间,因为这会增加装卸成本和丧失长途运输经济效益。廖施在《区位经济学》(1940年)一书中指出区位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运输成本,也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有足够的需求。这样就弥补韦伯、屠能理论的局限性和缺陷。 ☚ 港口规划 区域港口规划 ☛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关于厂商和居民家庭的经济活动以及产业、乡镇、城市等在空间配置的理论,分析决定经济活动区位的各种因素,阐释和预测各种经济单位的空间配置模型。目前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或区域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也与乡村和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密切相关。 区位理论起源于19世纪德国。德国经济学家屠能(Von Thünen) 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一书,是区位理论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假定存在一个孤立的都市社会,在给定的需求和运输技术条件下,考察按照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方式配置乡村土地的问题,由此导出乡村土地利用的最优模型。本世纪初,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 (Alfred.Weber) 以其成本最小化假定的分析为基础,又采用局部均衡方法来研究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他还考察了由许多活动聚集在一特定区位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问题,第一次提供了关于凝聚经济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的广泛分析。在韦伯之后,奥古斯特·罗希 (August.L⍥sch) 于1944年把一般均衡方法引进区位研究,他假定在一个自然资源无处不有的巨大平面上,沿所有方向移动具有同一的线性运输成本函数,一样的乡村人口分布,只有一种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对于所有单个人具有同一的线性需求函数,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市场导向的工业区位的第一个一般均衡解。该解的性质包括: 1) 一个同一的六角形的市场区域体系覆盖整个平面;2) 位于每个市场区域中心的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状态中无垄断利润; 3) 总产出(销售) 最大化和总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过去20多年来,罗希的著作在三个主要方面被加以一般化。首先,更多地注意力被放在定价上;其次,荷兰经济学家工伯根(Jan Tinbergen)和波斯 (H.C.Bos) 于1962年发展了一个基于成本最小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分层次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韦伯(M.J.Webber)于1972年强调不确定性对于区位行为的影响,并将对策理论应用于区位现象的广泛多样性。与此同时,先前被忽视的关于居住区位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提出的模型大都假定居民家庭通过在一个或几个约束条件下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办法来选择居住地,其中地租和到工作单位的路程成本是约束条件中最常见的变量。 区位理论提供了一个比传统的无空间的价格理论更现实的关于在分散的市场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描述,因而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区位理论,人们可以提高对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能力和再构造能力。当然,区位理论也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它对于第三产业的区位问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解释,而对于各类制造业的区位问题则涉及较少。再如,区位理论大都基于静态均衡分析,这种模式也限制了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充分地考虑时间因素来打破静态模式,将会导致区位理论与区域增长和发展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提供一个比当前的理论更有力得多的分析工具。 ☚ 区域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又称选址论、空间论,是研究经济单位及其活动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分布的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的决定因素、内在规律及预期经济单位的空间格局。区位理论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包括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城市、乡镇空间分布理论。 1926年德国学者杜能(J.Thunen)完成《孤立国》一书,采用局部均衡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定,分析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杜能认为,农业生产者是为了寻求最大利润,根据生产场地与市场的距离远近来确定生产区位的,而以距市场远近来选址的原则依据是运输成本的大小。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定,分析了工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韦伯认为,工业部门的厂商在选址时是以工厂距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的远近为依据的,而这又是出于生产者实现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杜能和韦伯的理论都只考虑了供给一方,而未考虑需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osch)的研究则侧重于从需求方面来探求区位理论。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写成《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研究了决定城镇空间区位的经济力量。其理论集中于对具备服务条件和市场的城镇市场分布格局的分析,并提出了理论模型,故而被称为“中心地”理论。 1941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发展了区位理论。廖什以一般均衡方法,考察了决定区位的需求因素和工农业等区位分布的格局。他认为,区位格局是根据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来确定的。 其后经济学家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区位理论:完善一般均衡的区位理论模型;强调不确定性对区位行为的影响;使动态化区位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相结合。大多数区位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假定,以均衡分析为方法,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假定在存在垄断的社会中是不现实的;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分析表明,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现代社会中利润最大化原则也不一定处处发生作用。因此,区位理论的适用性引起了疑问。 ☚ 区位商 区位三角形 ☛ 00002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