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英联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英联邦BritishCommonwealthofNatio-ns又译不列颠联邦。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因此改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和象征。截至1979年底英联邦共有40个成员国。 英联邦 英联邦由英帝国演变而成。英国为了维持它对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控制和影响,与它们组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结合体。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因而是英联邦的元首”。英国人称之为“主权的独立国家的自由结合”。正式形成于1926年。不具有统一的国际人格,无成文的规章,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没有成员国进行国际交往的权力,是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和合作的组织。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成员共有49个(1989年)。组织机构有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英联邦部长会议、英联邦秘书处,英联邦基金会及其他组织。各常设机构均在伦敦。 ☚ 万国邮政联盟 世界石油大会——石油科技论坛组织 ☛ 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英国和原属于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但已取得独立的国家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英帝国内成立若干自治领,为英联邦的成员。这些自治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获得独立的地位。英联邦不是一个联邦国家。参加英联邦的成员是主权国家,英联邦本身则不拥有主权,没有联邦宪法,没有一个对各成员及其公民行使权力的联邦机构,也没有代表各成员进行对外交往的权力。最重要的发展是1931年制定的《威斯特敏斯特法》,确定了地位平等的原则并表明自治领具有充分自治的国家资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治领的地位更加明确了。由联合王国和自治领组成的英联邦还扩大到包括原为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独立国家。新独立的国家可以不参加英联邦,如1947年的缅甸等,也有原来的成员退出英联邦,如1961年的爱尔兰和南非联邦、巴基斯坦等。到了1991年初,英联邦成员共有50个。1965年设立的英联邦秘书处只是一个协调机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是属于非正式的协会性质;英王被接受为英联邦的首脑,但不是每一个成员的国家首脑,现在,在50个成员之中只有17个成员以英女皇为国家首脑。英联邦有“联邦国籍”,但这种国籍并没有实际意义。总之,英联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无严格的法律基础。 英联邦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国家联合体。用以维持英国对其他成员国控制和影响的组织。原称“大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名。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削弱了英国在英联邦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但有些独立国仍留在英联邦内。英王是英联邦的象征和纽带,联邦未设任何权力机构,两年举行一次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是英联邦的最高机构,但其决议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成员国之间不互派大使,而是互派高级专员保持联系。1965年以后,设立英联邦秘书处,负责筹备英联邦各种会议及成员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原英国直接管辖的属地,也在英联邦内,但其外交事务仍由英国掌管。 英联邦英国与原属其殖民地的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自由联合体。1926年英帝国会议通过《巴尔福委员会》报告宣布建立。成员国原限于英帝国的 “自治领”,后包括其他独立的主权国家,截至1979年共有28个。各成员国之间基于历史关系和政治利益存在某些特殊关系,英王作为英联邦自由结合的象征,是英联邦的共同首脑 (某些成员国以英王为本国元首),英联邦总理会议负责以磋商方式协调成员国的对外政策,成员国彼此互派相当于外交使节的高级官员,相互间争端不交付司法解决,一成员国与他国缔结条约时应通报其他成员国政府,成员国公民享有英联邦公民资格,在本国以外的各成员国中可获得有别一般外国人的优惠待遇。英联邦本身无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司法和对外交往机关,既为联邦又非联邦,不是国际法主体。 英联邦由英国与取得独立的原英属殖民地组成的国家联合体,正式成立于1931年。截至1997年,共有成员54个,其中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的有35个,由英女王担任国家元首和任命总督的国家有19个。英联邦首脑会议两年举行一次。截至2005年5月,英联邦有成员53个,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30%。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 英联邦 英联邦Yinglianbang英国及一些曾为英国殖民地的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家集团。近代英国通过殖民侵略活动, 建立起号称 “日不落” 的 “大英帝国”。殖民地长期进行争取独立的斗争。至1910年,移民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先后取得自治领的地位, 可拥有自己的议会和责任政府, 但外交及其他关系到整个帝国的事务仍由英国掌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自治领参加协约国集团, 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地位进一步提高, 改变了完全听命于英国的局面, 开展独立外交活动。英国为缓和矛盾, 继续保持与自治领的特殊关系,于1931年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宣布英联邦成员国是通过对英王的效忠联合起来的,自治领议会拥有制定法律的全权,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不再作为自治领法律的组成部分。至此,自治领获得完全独立自主权,英联邦正式形成。1944年英帝国会议改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内部政治关系松懈,经济联系密切,不定期召开英联邦总理会议,英王为名义上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相继独立,部分国家加入英联邦。截至1980年7月,有独立成员国44个。 ☚ 1926年英国总罢工 艾德礼民主社会主义改革 ☛ 英联邦 英联邦yinglianbang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和已独立的前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国际组织。是成员国之间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英联邦是由英帝国演变而来,于1931年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慑于其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得不调整同帝国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宣布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之间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后经演变,从英联邦成员需对英王共同效忠的原则,成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因而是英联邦的元首”的原则。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不再是英联邦的主宰,英联邦内部的联系也越来越不稳定。目前,英联邦没有任何权力机构,英王为联邦的象征和元首,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保持联系。自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负责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交流情况、组织会议等。并设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但会议的结果对各成员国没有约束力。截止至1985年底共有成员国49个,其中非洲有15个成员国,美洲有13个成员国,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有11个成员国,亚洲有8个成员国,欧洲有2个成员国,总面积237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亿。 ☚ 华沙条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英联邦 英联邦Yinglianbang英国及一些曾为英国殖民地的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家集团。近代英国通过殖民侵略活动,占领了广大的殖民地,建立起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殖民地长期进行争取独立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民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均已取得自治领的地位,拥有自己的议会和责任政府,但外交及其他涉及到整个帝国的事务仍由英国掌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治领参加协约国集团,为打败同盟国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位进一步提高,要求独立的呼声日趋高胀。英国为缓和矛盾,继续保持与自治领的特殊关系,于1926年10月在伦敦帝国会议上通过《贝尔福宣言》。1931年12月该宣言又以《威斯敏斯特法》的形式由议会通过。法案规定英联邦成员国是通过对英王的效忠自由联合起来的,英国和自治领是平等的,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是独立的,没有隶属关系,自治领议会拥有制定法律的全权,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不再作自治领法律的组成部分。至此,自治领获得完全独立自主权,英联邦正式形成。1944年英帝国会议亦改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联邦内部政治关系松懈,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不定期召开英联邦总理会议,英王为名义上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瓦解,部分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加入英联邦。法兰西第五共和国(Falanxi diwu gongheguo)法国历史上第五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于1946年建立议会制的第四共和国。国内政党林立,竞争激烈,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进行的殖民地战争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50年代中期,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58年5月,极端殖民主义分子在阿尔及利亚发动叛乱,局势混乱。6月初,被视为法兰西救星的戴高乐出任总理,并被授予重新制定宪法的全权。在戴高乐主持下,新宪法于9月28日经公民投票通过。10月5日宣告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根据新宪法的规定,总统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缩小。总统为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拥有任命总理和部长、签署法令、解散议会、决定公民投票、在紧急状态下行使独裁的权力,任期7年。议会无权监督和罢免总统。据1962年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总统由全民投票选举。据此,法国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国。这一变化适应了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需要。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治上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 向罗马进军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 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削弱,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和象征。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联邦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结果对成员国也无约束力。参见“政治学”中的“英联邦”。 英联邦英国同其自治领以及从前的殖民地、附属国组成的一个松散的国际联合体。到1987年底共有48个成员国。随着英帝国的衰落,英国已逐渐失去对英联邦的控制地位。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关系,英联邦国家之间仍有一些共同的利益。 英联邦 英联邦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的国际组织,由英帝国演变而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亚洲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不得不调整同其殖民地、领地的政策。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英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的关系是“地位平等、在内政与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的“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对于上述原则从法律上予以确认,英联邦遂正式形成,英国女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共同的国家元首。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后也加入英联邦。由于1949年印度选出自己的总统为国家元首,英王就成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由过去的对英王的共同效忠原则演变为名义上的元首。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相互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英联邦成员国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一些国家承认英王担任国家元首,英国派总督代英王行使职权,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哈马、伯利兹、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卢西亚、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新西兰、牙买加、图瓦卢等; 而印度、孟加拉国、博茨瓦纳、多米尼加、冈比亚、圭亚那、基里巴斯、加纳、津巴布韦、肯尼亚、莱索托、马耳他、马拉维、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浦路斯、塞舌尔、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瓦努阿图、文莱、乌干达、西萨摩亚、新加坡、赞比亚则有自己的国家元首。现有成员国49个。爱尔兰、南非、巴基斯坦已于1949年、1961年、1972年先后退出。组织机构有: 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英联邦部长会议、英联邦秘书处、英联邦基金会等。各常设机构设在伦敦。尽管英国已失去在英联邦内的主宰地位,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关系,英联邦国家之间仍存在特殊关系,在政治上相互磋商、在经济上重视发展相互之间的贸易,经常磋商和日常联系非常密切。 ☚ 杯葛 招待会 ☛ 英联邦 英联邦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自治领、殖民地和独立国与地区的集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英帝国脱离出来的一个松散联系形式。1907年在一些殖民地的压力下,英国承认其自治领地位; 1926年英帝国议会被迫声明,大不列颠和自治领都是英国内部的自治共同体,在英联邦中是自愿联合的成员。从此以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些殖民地陆续独立。除个别外,几乎都成为英联邦成员。到70年代末,英联邦成员国还有36个,其中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国家。英联邦是一个松散的联系形式。1965年在伦敦成立英联邦秘书处,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备英联邦的各种会议。 ☚ 英国的司法制度 法国政治制度 ☛ 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Commonwealt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