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化干戈为玉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化干戈为玉帛 〔原道训〕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①,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②,四夷纳职③,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④;若以汤沃沸⑤,乱乃逾甚。 〔注释〕 ① 夏鲧: 夏禹的父亲。仞: 古代长度单位。 ② 宾伏: 臣服。 ③ 职: 贡品。 ④ 冲: 冲撞城墙的战车。 ⑤ 沃: 浇。 【鉴赏】 “化干戈为玉帛”是现代汉语中非常习用的一则成语,用来比喻由敌对、争斗或战争状态转变为友好、和平状态。然而,这则成语的出处,也即《原道训》“化干戈为玉帛”的寓言,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大禹的父亲夏鲧通过修高城池来防止国内外的叛乱,但结果却是越防越乱,不仅自己的诸侯国背叛自己,连海外各国也都对其怀有狡诈之心。等到大禹执政时,完全改变了父亲以“防”杜乱的方略,转而采用“疏”的政策,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散发财物,焚烧兵器盔甲,广施仁德,由此换来的,是四海宾服、夷族纳贡的大治景象,带着玉器、锦缎来纳贡的诸侯国数以万计。 这则寓言对我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就治国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施行德政,与民休息、藏富于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为政者将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百姓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生乱,为政者也就无乱可防,“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八十章》)。上述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然而,历史上重蹈夏鲧之覆辙的君主却不在少数,如秦始皇便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最终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淮南子》的写作时代正在秦亡后不久,且正值汉初奉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的年代,故而这则寓言自然地就包涵着一种吸取秦亡教训、警示为政者的意味。 其二,就我们为人处世而言,机巧之心不能过重,要善于随顺物事之自然,以简驭繁。大禹在治国中,即善于顺民之性而为,因此能够得到诸侯百姓的拥护。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大禹也是善于循地势之自然,疏而导之,使洪水随地势顺利入海。大禹的父亲夏鲧则不然,在治国中,不是首先考虑民性民生,而是先谋划着如何防民;在治水中,不是首先考虑水往低处流的本性,而是一味地去堵。机械之心盈于胸,徒逞私智,最终必然导致矛盾愈演愈烈,所谓“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多一分“纯白”,少一分机巧,多一分真诚,少一分诈伪,世间也就自然会多一分和谐,少一分纷争。 其三,这则寓言还涉及“海外”、“四夷”,也即有关对外关系的描述。强调国与国之间应当以德服人,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现时代,所谓“综合国力”,或者简言之,“力”与“利”成为左右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只要有“利”可图,同时又有“力”,就可以以强欺弱,“德”或者“正义”仅仅沦落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托词,降格为“利”与“力”的附庸和工具。正是因此,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的战争,但是各种局部性的战乱纷争却从未停止过。“干戈”不止,“德”或“正义”不立,和谐世界、大同治世就永远不可能被建立起来。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向古人汲取的智慧太多、太多。 化干戈为玉帛❶比喻变战争为和平。《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 “袁宫保派兄弟来的使命,是相劝都督化干戈为玉帛,免得生灵涂炭。”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gē wéi yùbó干戈: 古代的两种兵器,干用于防卫,戈用于进攻;这里代指战争。玉帛: 玉器和丝织品,是诸侯会盟朝聘赠送的礼物;这里指礼尚往来。比喻变战争为和平,变敌国为友国。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 化干戈为玉帛(惯)干戈: 武器。玉帛: 玉器和丝织品。比喻平息战争或争斗,实现和平。 化干戈为玉帛惯干戈:武器。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比喻平息战争或争斗,实现和平。冯德英《山菊花》上一一章:“我最后警告你,于世章!你如果悬崖勒马,咱们还有商量处,化干戈为玉帛,往事一笔勾销。”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 古代武器,比喻战争。玉帛: 玉器和丝织品,古代各国交往常用作礼物。化战争为友好往来。比喻化解了矛盾或冲突,友好相处。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比喻战争。玉、帛,古代诸侯会盟朝骋所带的礼物,比喻和平。故以此指变刀兵相见为玉帛交往,变战争为和平。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èi yù bó干戈,古代兵器;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续范亭《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化内战为合作,化战场为工场,化干戈为玉帛,:化烦恼为菩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在今日。” 和好 和好圆和 另见:恢复 和睦 感情 ︱吵架 ☚ 和好 重新合好 ☛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变战争为和平。使敌对的双方变为和平相处的友邦。干、戈:古代两种兵器,这里用以比喻战争。玉、帛:玉制品和丝织品,古代诸侯间会盟时常用为礼品。这用以北喻和平或友好往来。 化干戈为玉帛使敌对的双方变为和平相处的友邦。干、戈:古代两种兵器,这里用以代指战争。玉、帛:玉制品和丝织品,古代诸侯间会盟时常用作礼品。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beat (/turn)swords into ploughshares—put an end to war and have peace; 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bury the hatchet 化干戈为玉帛hua gan ge wei yu bo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化干戈为玉帛bury the hatchet;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化干戈为玉帛huà ɡān ɡē wéi yù bó干戈:指古代兵器;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比喻把战争或敌对状态变为和平或友谊。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bury the hatchet, put an end to war and have peace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yù bó【解义】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用的礼品,比喻友好往来。指使战争或争吵变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huà ɡān ɡē wéi yù bó干戈:古代兵器,借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借指和平。比喻把战争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huà ɡān ɡe? wei? yu? bo?【释义】比喻双方停止战争或争吵,友好相处。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干戈:古代兵器,借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借指和平。比喻变战争或争斗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解义】 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用的礼品,比喻友好往来。指使战争或争吵变为和平友好。 化干戈为玉帛hua gan ge weiyu bo化:转化。干、戈:古代兵器,借指战争。玉帛:玉器及丝织品,古代国际交往的礼物,借指和平。比喻把战争变成和平。也常用来形容斗争双方停止争斗,化解矛盾,建立友好关系。 R114【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变战争为和平。比喻和平友好。干戈:泛指兵器。比喻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时的礼品,比喻友好往来。 化干戈为玉帛huàgāngēwéiyùbó兼语比喻化战争为和平,化矛盾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老舍《茶馆》1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了。”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干戈:古代兵器,借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此指礼尚往来。比喻将战争变成和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