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势如破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shìrúpòzhú┃━┃┃ 势头很猛,节节胜利,不可阻挡。《野客丛书·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诗:“乱麻尸积卫,破竹势临燕。” ☚ 拔山盖世 雨后春笋 ☛ 势如破竹形容所向无敌,进展顺利。《水浒传》第九九回: “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了大谷县。” 势如破竹shìrúpòzhú形势像劈竹子一样,一节节迅速破开。形容节节胜利,锐不可当。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成〉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屡战屡胜,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挡。又用来比作不可阻挡之势。《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宋王楙《野客丛书·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后用“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深入贼境,逢其大敌,期于尽锐,以决雌雄。况贼帅奔亡,众心方恐,今高击下,势如破竹矣。”也作“破竹之势”。《周书·武帝纪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旧唐书·李密传》:“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 势如破竹(同)所向披靡 长驱直入 势不可当 锐不可当 势如破竹势头像劈开竹子一样。比喻节节胜利,势不可挡。也作“破竹之势”。西晋时,武帝司马炎派镇南大将军杜预率军攻打吴国。打了几场胜仗后,有人认为当时是雨季容易流行疾病,不如先停止攻伐,等到冬天再大举进攻。杜预反对说:“现在我们士气正旺盛,这个时候作战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杜预率军继续进攻,果然很快就灭掉了吴国。(见《晋书·杜预传》) 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形势的发展就像劈竹子,开头几节破开以后,以下各节就顺势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也形容气势不可阻挡。 ☚ 如汤沃雪 探囊取物 ☛ 胜利 胜利胜(~仗;~算;争~;决~) 奏凯 另见:打败 敌人 胜过 打胜 ︱失败 ☚ 胜败 取胜 ☛ 分开 分开分(~解;分析;~家;~堆;~拨;瓜~) 开(开去;开交;开剖;拉~;撕~;切~;裂~;断~) 披(~沙拣金) 破(破开;势如~竹) 剖(剖分;剖判) 捭判 擘 攽 析(析离) 疏(疏析) 劈 另见:切开 剪裁 割 ☚ 分开 划分 ☛ 势如破竹成语。形容节节胜利,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也作“破竹之势”。势:气势、威力。破竹:用刀劈竹子,劈开头上几节下面就随着裂口自然破开。《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宋·王楙《野客丛书·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拨齐,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形容节节胜利,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也作“破竹之势”。势:气势、威力。破竹:用刀劈竹子,劈开头上几节下面就随着裂口自然破开。唐代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 皆迎刃而解。” 势如破竹勢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形容作战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杂病广要·中风》:“如剧寇操刃,直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不移时而皆溃。”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as easy as splitting bamboo—carry everything (/all/the world)before one; develop (/advance)apace; like a hot knife cutting through butter; with crushing (/irresistable)force 势如破竹like splitting a bamboo;like cutting through butter with a hot knife;forging ahead with irresistible force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形势如同破竹子一样,劈开几节以后,下面的就顺着刀子分开来了。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with irresistible force, advance apace, carry all everything before one(it), meet with no resistance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解义】势:情势,形势。形势就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形容作战或工作顺利,毫无阻碍。也作“破竹之势”。 势如破竹《辞源》源云:《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宋·王楙《野客丛书·十·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其势如同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不容阻挡。《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宋·王楙《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势如破竹杜预,字元凯,是西晋一位著名的将领,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曾经著有《春秋左传集解》,受到时人的赞颂。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势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比喻形势顺利向前发展,不可阻挡。南朝陈·何之元《梁典总论》:“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驱我入而围天阙,势如破竹,易若转圜。”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释义】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破竹:劈开了竹子头几节,以下几节就顺着刀势分开来了。情势像劈竹子那样顺利。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顺利,没有阻挡。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二:“建国军~,一路打到吉安,方忽变卦反水。” 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势如破竹格式 会意式。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势不可当 锐不可当 长驱直入cháng qū zhí rù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势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比喻形势顺利向前发展,不可阻挡。 势如破竹shìrúpòzhú形势就像竹子的头几节已劈开,接下来非常顺利。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本用于战争。现也用于工作等。参见“迎刃而解”。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势头像刀劈竹子。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也作“势如劈竹”。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也说“破竹之势”、“势如劈竹”。形势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直劈到底。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解义】 势:情势,形势。形势就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形容作战或工作顺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破竹: 劈竹子。劈竹子时,只要劈开了头几节,以下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来了。势头就像劈竹子那样,一路下去没有阻挡。形容军队推进顺利而迅速,节节胜利。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建国军~,一路打到吉安,方忽变卦反水。”参见“迎刃而解”(292页)。 势如破竹shi ru po zhu势:情势。破竹:劈竹子,头上几节一劈开,底下跟着都裂开了。形势发展就像劈竹子那样。比喻解决问题快,没遇到阻碍。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shì rú pò zhú;ruì bù kě dāng锐:锐气。形容军队挺进或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一往无前,气势锐利,不可阻挡。王志宇《凯旋门下的思考》:“整个画面立体感、层次感很强,尤其是那呼之欲出的战士冲锋神态,使人觉得~。” 势如破竹 所向披靡shì rú pò zhú;suǒ xiàng pī mǐ披靡:草木随风而倒,比喻溃败。形容节节胜利,所到之处,势不可挡。苏振兴等《民国史上罕见的一幕》:“国民革命军北伐以来,~,短短的几个月,便把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长驱而入 势如破竹cháng qū ér rù;shì rú pò zhú驱:策马快跑;破竹:用刀劈竹,从上到下迅速裂开。形容军队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直达对方纵深地区,节节胜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程万里不敢回乡,欲往江陵府,投奔京湖制置使马光祖。未到汉口,传说元将兀良哈歹统领精兵,~。” 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jū gāo lín xià;shèng qì líng rén盛气:骄横的气势;凌:欺负。形容处于高位的人,摆出一副骄横的气势,以势压人。刘绍棠《村妇》卷二:“关一品说起县委书记仍然直呼其名,还是过去那~的口气。” 势如破竹shìrúpòzhú势:势头,情势。 破竹:劈竹子。劈竹子时,劈开头一两节,下面的就顺着刀势分开来。气势好像劈竹子那样。比喻节节胜利,也形容锐不可当。 TNSZ【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指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只破开头上几节,下边就随着刀口而分开。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shìrúpòzhú〔主谓〕 情势像破竹子那样,刀未及处已先节节破开。形容节节胜利,气势不可阻挡。语本《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杜鹏程《保卫延安》:“同志们,刘邓大军~!”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势:形势。破竹:像用刀劈竹子一样,顺利无阻。即形势像刀劈竹子一样顺利无阻。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也形容不可抗拒的气势。《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