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衰老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因此饮食的调理与衰老关系极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❶饮食营养。食物摄入体内,化生精气,营养脏腑,以供应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来源。中医学从食物在生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其对生命的价值:一是营养不足或过剩。食物缺乏、长期饥饿或因病进食受阻,则营养不足,难以满足基本需要,新陈代谢低下,就会影响发育,抗病能力弱,体弱多病而早衰。本世纪40年代末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有30多岁,而今已接近70岁就是明证。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长期恣食肥甘厚味,不能吸收,化为痰浊,积聚阻塞于脏腑脉道,发为多种疾病,引发早衰,形成主要的老年病。诸如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硬化、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等。二是营养失衡。中医学以五味分析食物的性能功用,认为粮食、肉类、菜蔬、水果调节搭配食用才能五味和谐、营养均衡,倘若偏嗜,就会引起营养失衡,导致脏腑机能紊乱而发病,成为早衰的根据。这种分析是合乎实际的。世人有嗜肉远菜的,有嗜精粮远粗的,有嗜咸、嗜甜、嗜酸的等,久成习惯,伤身致病者,在学术研究中已有定论,报刊屡有报导。老年人偏嗜对已衰多病之体影响更大,特别是嗜咸、嗜肥、嗜精粮导致的痰浊积聚、水邪内生、肠胃气滞等,促进早衰。
❷饮食方法。寒热,软硬,饮食时间,食中食后方法等,皆能影响脾胃机能,与衰老过程有关。饮食失时,乱其脾胃化食节律,则伤胃损脾,久必导致脾胃虚弱,不仅易生肠胃病,还多致气血不足,痰饮不化;同时,晚饭丰盛而迟者,此脾胃节律转弱之时,消化吸收机能不健,积生痰浊,均能致早衰,是古来反复告诫的警语,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食物过寒过热皆可伤胃,热伤血络,久则耗津,轻则起痈疡,重则生噎膈。寒凝血脉,久则伤阳,轻则胃脘急病,久则脾胃阳虚,也是早衰的原因之一。据调查,食道癌高发病区的人多有过热饮食的习惯,而老年人对饮食的寒热尤为敏感,尤其是冷食冷饮。此外,食物的生熟、软硬对于老年人亦很紧要。老年人脾胃虚弱,不胜生硬,生硬伤胃又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失于营养,久之必加速衰老。关于食中食后方法,中医学也十分重视。进食之时不专意、急暴吞咽、环境嘈杂、动怒愁思、饭后急行、即卧等,都能伤胃逆气,减弱消化吸收机能,日久也会导致脾胃虚弱,气机紊乱,痰浊积聚,引起早衰;老年人如有此不良习惯,为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