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前出师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 ① 先帝: 蜀汉先主刘备。备于吴蜀夷陵之战大败后的次年章武三年(223)病死,年六十三岁。旧时称皇帝之死为“崩”或“殂”(cú)、“殂落”。 ② 益州: 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此指蜀汉疆域,相当于今四川、云南和贵州一部分。 ③ 引喻: 称引和比喻。失义: 失却义理。此指说话不合道理。 ④ 宫中府中: 后主建兴元年(223)命诸葛亮开府治事(《华阳国志》定为建兴二年事),自辟僚属。宫中,指侍奉皇帝的官员。府中,指丞相府的属官。 ⑤ 陟(zhì 至): 升官。臧: 善。否(pǐ 匹): 恶。异同: 偏义复词,侧重于“异”。 ⑥ “侍中”句: 侍中、侍郎,皆为皇帝的侍从官。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今属河南)人,当时任侍中。附见于《三国志·蜀志·董允传》。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谓郭“以器业知名于时”。费祎(yī 衣),字文伟,江夏𫒟(méng 萌,故城在今河南罗山县西)人,当时任侍中。《蜀志》有传。董允: 字休昭,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当时任黄门侍郎。《蜀志》有传。 ⑦ 向宠: 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刘备时为牙门将。夷陵之战失败,唯向宠所部独无损失,故刘备称之曰“能”。《蜀志》有传,附《向朗传》后。淑均: 良善公正。⑧ 督: 中部督,掌管禁卫军。 ⑨ 桓: 后汉桓帝刘志(147—167年在位)。灵: 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桓帝先信任外戚梁冀,后又宠信宦官,下诏逮捕反对宦官的李膺等二百余人,兴起党锢之祸。灵帝即位,宦官继续专政,党锢之祸复起,朝政腐败,导致黄巾大起义。 ⑩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指陈震。震字孝起,南阳人,建兴三年拜尚书。《蜀志》有传。长史,主管丞相府文书簿籍的属官,指张裔。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此时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蜀志》有传。参军,丞相府属官,指蒋琬。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建兴元年迁参军,此时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蜀志》有传。 ⑪ 布衣: 平民。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亲自耕种以待时,襄阳时属南阳郡。 ⑫ “后值倾覆”四句: 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击溃,逃奔夏口(今湖北武汉)。后派诸葛亮赴东吴与孙权约,共御曹操,败操于赤壁。自“倾覆”至此上表之建兴五年整二十年;从建安十二年三顾草庐算起,为二十一年。 ⑬ “临崩”句: 章武三年春,刘备于永安(白帝城,今四川奉节)病危,召诸葛亮于成都,托以后事。 ⑭ 泸: 泸水,今金沙江。不毛: 未经开发的地方。“毛”指五谷及其他农作物。南方酷热,五月渡泸,极言其艰苦。 ⑮ 南方已定: 蜀后主建兴元年,云南地区越巂郡高定元、益州郡雍闿(后为孟获)、牂柯郡朱褒等发动变乱,诸葛亮以新遭先主之丧,未便用兵。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⑯ 中原: 指曹魏。 ⑰ 先帝遗诏: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付后主,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语。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所著《出师表》却成为千古传诵的文学名篇。诚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说: “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见《乐全先生文集叙》)一篇不到八百字的短文,看似平实无奇,竟受到后人如此高度的赞扬,其原因何在呢?

无庸讳言,封建社会里的士大夫们看重《出师表》,自有其政治标准。他们往往着眼于文中表露的忠君思想,予以突出的鼓吹,藉以树立他们心目中的道德人伦的规范,是我们所不取的。但撇开这一层,我们仍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好文章,有其自身不可磨灭的价值。它的特点可以用“理周情切,志尽文畅”八个字加以概括。

所谓理周,并非指文中讲了许多道理,而是说文章的立论很切合实际,针对性强,一字一句都落到实处,不作空泛之议,因而所讲的道理就显得有说服力,逻辑谨严,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优良文风。

此文写于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师北伐中原之际,而作者却把笔墨集中在修明内政这一点上。前半对后主进谏,直接谈朝政问题,后半自己述志,亦是落脚到劝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上来。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北伐曹魏、统一天下,是蜀汉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而为了争取北伐的胜利,事前也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这些都是本已明了的事,不必赘言。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他率领大军出征后的国内政治。他考虑到,只有把内部政局稳定下来,才能有巩固的后方,也才能为前线军事斗争提供可靠的保证。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临行前呈上的《出师表》里,反复叮咛修明内政,而无一字涉及军事方略的缘故。于此亦可见出文章的有为而发,不尚空言。

再来看修明内政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一问题的提出,离不开整个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文章开宗明义指出: 蜀汉先帝刘备开创的事业并未成就,天下仍处在分裂割据之中,而蜀国自身由于连年战争,国力疲弊,确实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这一起,起得突兀有力,好比在人背上猛击一掌,令人警醒,从而正视眼前的危机。这样,修明内政才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情况是否一团乌糟呢?也不然。文章在“然”字下笔锋一转,列举“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说明文臣武将都还追念先帝的恩遇,忠心耿耿地为国效力,上下协同,人心可用,这是蜀国当前拥有的最大的资本,也是修明内政的可行性所在。有了必要,又有了可能,改良政事势在必行;而根据蜀国物力贫乏、士气有余的特点,这一努力自宜着眼于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文章接下来用正反对举的形式提出劝谏时,便把注意力放到“恢宏志士之气”、开通“忠谏之路”上面来,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开首这一节话语不多,而能从大形势的分析导引出修明内政的要求,真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概。

至于修明内政的具体措施,作者也说得很实在。一是内廷(宫中)与外廷(府中)须一视同仁,不能刑赏偏私、内外异法。史称刘禅嬖昵小人,听用宦官,可见诸葛亮的这一劝谏并非无的放矢。二是推举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主持朝中政事,又荐任将军向宠掌管卫戍营队,后方的军、政大权交付在可靠的人手里,国事就不致发生紊乱。三是以先前汉的兴隆与后来汉的倾败为鉴戒,规劝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信用眼下任职的一批贞良死节之士,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大计。几点建议都很具体着实,可以施行,而且围绕着一个中心,便是“亲贤臣,远小人”,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关于修明内政、恢宏士气的主张,亦且切中后主刘禅自身的弱点,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切实的指导性。这些都显示了文章议事落到实处而产生的巨大逻辑力量,确实当得起苏轼所谓“开物成务”、“综练名实”的赞誉。

把道理说透,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光能以理喻人,不能以情动人,仍不算上乘文字。诸葛亮早岁得到刘备知遇,后又受命托孤,辅佐刘禅,他同蜀汉两代君主之间的情谊非比一般,因而在远行告别时的进言中,自然饱和着感情色彩,读来特别感人。

文章的感情因素,较多地集中在后半部分,即作者述志之中。自“臣本布衣”以下,诸葛亮对个人一生的行事,作了简略的回顾。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突出刘备对自己的殊识;而平定南方,北伐中原,则表明自己对蜀汉政权的尽忠。这些情事的叙述,由于一一发自肺腑,尽管只是平平实实道来,自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而反思创业之艰难,继成之不易,重提兴复之大业,君臣之职分,除了表白自己竭诚图报的心意外,同时也起着激励后主为光大先帝遗业而勤心国事的作用。本文这种披肝沥胆、痛切陈情的作风,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屈原所写的《离骚》,尽管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差别悬殊。清人丘维屏以“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来评说本文,是切中肯綮的。

当然,感情的表露并不局限于文章的后半部分。如一开头两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有“百感交集”之慨。全文凡十三处提到“先帝”,时时不忘先帝的遗业、遗德、遗言、遗诏,足见情深志笃。而反复使用“宜”、“不宜”、“诚宜”字样,亦显示出叮咛周至、不厌其烦的心意。清浦起龙说: “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其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古文眉诠》卷三十七)确能捕捉住文章的神气。

说理与陈情的完美结合,理周而又情切,便产生了本文在表情达意上的能尽、能畅的功能,形成质朴无华、明白透彻的语言风格。《文心雕龙·章表》篇在列举章表这类文体的典范作品时,曾以“志尽文畅”四个字来形容本文的特点,并以之与孔融《荐祢衡表》的“气扬采飞”相对照,认为它们“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可见在章表这类文体中,《出师表》属于质直明畅而较少修饰的一路,诵读全文当可自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绝无文采。由于语言自然气势的作用,文中出现了不少排偶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及“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至于一些词语的组合,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裨补阙漏”、“斟酌损益”等,也往往能在简练的形式中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有的还流衍为成语、格言。但这类藻采主要来自自然语势,而非出于人工矫饰,所以并不给人以工巧琢炼或矜才使气的感觉,也并不损害文章质直明畅的整体风格。看来,苏轼所说的“简而尽,直而不肆”是能够把握住分寸的。

政治家的文章需要有政治家的风度,以今天的眼光来品味诸葛亮的《出师表》,似乎可以着重从这个角度加以领略。

字数:4757
蒋哲伦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前出师表”的全文和注释 - 诸葛亮集 - 可可诗词网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6]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7]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9]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10]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6]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9]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20]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2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22]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23]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24]
 (《诸葛亮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国志》、《诸葛孔明全集》)
 校注
 [1]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北驻汉中,出师北伐,临出发时,写下了这篇表文。诸葛亮在文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劝诫后主刘禅要严于律己,秉公办事,希望蜀国君臣能够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早日实现统一天下,匡复汉室的宏伟目标。文中流露出对蜀国前途的忧虑之情。全文情辞恳切,音调抑扬顿挫,历来为人们所赞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表文。本文题目是后人所加。
 [2]崩殂:指帝王之死。疲敝:困苦穷乏。诚:果然,确定。秋:日子;时期。《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此文开篇有“臣亮言”三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
 [3]懈:懈怠;松驰。《孝经·卿大夫》:“夙夜匪懈。”《淮南子·修务训》:“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殊遇:特殊的知遇。指恩宠、信任。
 [4]开张圣听:言广开言路,听取臣子们的意见。开张,开放,不闭塞。圣,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凡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均冠以圣。光:光大。恢弘:也作“恢宏”。发扬,扩张的意思。《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引喻失义:讲话不合乎帝王的身份。引喻,援引例证以说明事理。义,宜,适宜。合理、适宜的事称义。《易·乾》:“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疏》:“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忠谏:忠诚的劝谏。《庄子·至乐》:“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朝廷内外,是一个整体,应该团结一致。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陟:升进。《书·尧典》:“三考,黜陟幽明。”臧否(zāng pǐ):善恶,得失。《诗经·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左传·隐公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注》:“臧否,谓善恶得失也。”异同:偏义复词,重在“异”。异,指不相同。
 [6]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有司莫以告,是慢而残下也。”刑:处罚的总称。《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赏:对有功者赐与财物、官爵等。《书·泰誓》:“功多有厚赏。”昭:彰明,显示。《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酌》,昭忠信也。”平明之理:公正明察的法则。偏私:出于私情,袒护一方。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7]侍中:官名。秦朝开始设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用。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渐渐高贵、重要起来。侍郎:官名。秦、汉时期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郭攸之:《文选》李善注引《楚国先贤传》:“郭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费祎(?—253):三国时期蜀汉鄳(今河南罗山县西)人,字文伟。后主刘禅执政时期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重用,屡次奉命出使吴国。诸葛亮去世后,任后军师,继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六年,以岁朝大会酒醉,被魏降人郭循刺死。谥曰敬侯。董允(?—246):三国时期蜀汉南郡枝江(湖北宜昌市东南部)人,字休昭。后主刘禅执政时期任黄门侍郎。诸葛亮上疏称其“志虑忠纯”,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令宿卫亲兵。当时的宦官黄皓,见宠于后主,因为有董允在,不敢为非作歹;董允死后,黄皓开始干预朝政。良实:贤能诚实。志虑忠纯:志向远大,忠心耿耿。纯,大,笃厚。简拔:选拔。遗(wèi):给予。《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8]愚:自称的谦词。《史记·刘敬传》:“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咨:征询,商量。《书·舜典》:“咨十有二牧。”《注》:“咨亦谋也。”裨补阙漏:弥补过失,提醒君主不要遗忘某些事情。裨补,增益补阙。阙,过失。《诗经·大雅·烝民》:“袞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漏,遗忘,遗脱。《荀子·修身》:“易忘曰漏。”广益;扩大和增加。有所广益,《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有所广益也”。
 [9]向宠:先主刘备执政时为牙门将。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性行:禀性与行为。《文选·思玄赋》:“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与琼枝。”淑:善良。多指人品。《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均:公平,均匀。《诗经·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精通军队中的事务,从前试用他的时侯,刘备称赞他很有才干。据《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222),刘备率诸将向吴军进攻,陆逊在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县境长江北岸)与刘备决战,利用火攻,大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率领的部队受到重创,只有向宠的部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因此得到刘备的夸奖。举:推荐,选用。《墨子·尚贤》:“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督:谓大将。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10]营:军垒,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至营,将军(周)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行陈:行列和战阵,这里指军队。陈,通“阵”,战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优劣得所:军中将士无论才能高低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11]倾颓:衰败,覆灭。
 [12]痛恨:痛心,遗憾。桓、灵:指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都是宠信宦官、滥杀贤才、昏庸无道的君主。
 [13]尚书:官名。秦时本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职位很低。汉成帝时设尚书员,群臣章奏都经过尚书,位虽不高而权很大。长史:官名。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属官均有长史,东汉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号为三公辅佐。三国、晋、南北朝沿置。参军:官名。东汉末有参军事之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位任颇重。死节:守节义而死。《韩非子·守道》:“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全集》作“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则汉室之降,可指日而待也”。
 [14]布衣:庶人之服。《战国策·赵策》:“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也作为平民的代称。《吕氏春秋·行论》:“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史记·李斯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躬耕:亲治农事。南阳:郡名。秦置。包括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市。苟全性命:姑且保存性命。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誉,名声。《诗经·大雅·卷阿》:“顒顒邛邛,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躬耕于南阳,《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躬耕南阳”。
 [15]卑鄙:低微鄙陋。猥自枉屈:意思是说刘备不惜降低身份来拜访诸葛亮。猥,苟且。《汉书·杨恽传》:“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注》:“猥,曲也。”枉屈,委屈,枉驾。驱驰:策马疾驰。《史记·绛侯世家》:“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也用作奔走效力之意。
 [16]倾覆:颠覆,破坏。《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荀子·不苟》:“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这里是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当阳(今湖北宜昌市东北部)长坂(今湖北当阳市东北)大败刘备之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按语云:“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尔来,自那时以来。
 [17]临崩:将要死去的时候。崩,旧称皇帝死为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寄:寄托,托付,委托。《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18]夙夜:早晚;朝夕。《书·舜典》:“夙夜惟寅。”《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效:征验,效果。《战国策·秦策》:“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注》:“效,验也。”《淮南子·修务》:“夫歌者,乐之微也;哭者,悲之效也。”明:聪明。《书·太甲》:“视远惟明,听德唯聪。”泸:古水名。一名泸江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不毛:未加种植。《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也指贫瘠的土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据《三国志》记载,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四郡,曾渡过泸水,到过荒凉、落后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夙夜忧叹,《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夙夜忧勤”。恐付托不效,《诸葛孔明全集》作“恐托付不效”。
 [19]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蜀国国富民强,军队粮饷充足。《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云:“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西夷王高定亦背叛。”又《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云:“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奖:劝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庶竭驽钝:尽管才能低下,也要竭尽全力。庶,副词,表示希望。《诗经·大雅·江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竭,穷尽。《礼记·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荀子·修身》:“齐明而不竭,圣人也。”驽钝,才短力弱。攘除:铲除。奸凶:邪恶之人。指魏国君臣。职分:身任之职所应尽的本分。当奖率三军,《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当帅将三军”。
 [20]斟酌:吸取,考虑。《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损益:利弊。
 [21]慢:轻忽。《商君书·垦令》:“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彰:显明。《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注》:“彰,明;吉,善也。”《庄子·齐物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咎:罪过。《诗经·小雅·北山》:“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君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章其慢”。《诸葛孔明全集》无“若无兴德之言,则”字。
 [22]自谋:自己策划。咨诹善道:征询为善的道理。诹,问,咨询。《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传》:“咨事为诹。”察纳雅言:审察采纳正确的意见。察,考核,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雅言,正确之言。
 [23]追:回溯,牢记。《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遗诏:见《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注[1]。
 [24]临表涕零:面对着这篇表文流下泪来。涕零,泪落。《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不知所言:不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自谦语。意思是说自己由于心情过分激动和伤感,有可能会失言,希望后主刘禅多加谅解。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前出师表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前出师表

 题解
 此文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且光照了文苑,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准则,作文的楷模。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当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弱。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因而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为三部分,我们蜀国处境疲顿困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从护卫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怠惰;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自己的特殊知遇,想向陛下报效啊。因此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的优良品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报国精神,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言谈违背义理,堵塞了臣下尽忠劝告的道路。宫廷和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褒贬,不应标准有别。如有作恶犯法,以及尽忠立功的,都应交给有关主管官员评定对他们的惩罚或奖赏,用以显示陛下办事公平而严明,不应偏袒护私,弄到宫廷和相府的法令不统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想忠贞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同他们商量,然后实施执行,这样定能对缺点和疏忽有所补救,得到很好的效果。将军向宠,品性和处事善良公平,精通用兵打仗,以前任职时经过考验,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量推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的事情,都要同他商量,这样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强弱调配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为桓帝、灵帝的表现而惋惜痛心。侍中郭攸之和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诚贤良、坚守节操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为时不远了。
 我原是一个平民,亲身在南阳耕种,只图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向诸侯求得称扬荐拔。先帝不认为我身世低微,竟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访我,向我征询当前的天下大事,这使我受到感动而振奋起来,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在战败之时接到委任,在危难之中执行使命,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恭谨慎重,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委托的事情没有做好,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在盛暑五月强渡泸水,深入荒远地区。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兵员武器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北进平定中原,尽我凡庸的才能,消灭邪恶的敌人,复兴汉家的朝廷,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啊。至于考虑兴废改革,进献忠诚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委托我进行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事业,事业没有成效就惩办我的罪过,用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规劝陛下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宣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加思考,征求治国的良好办法,明察和采纳正确意见。当我殷切追念先帝临去世时的诏命,更觉得自己深受大恩而感激不尽。
 现值远行告别之际,面对奏表热泪纵横,真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读
 《前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前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前半部分在写法上有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近及远,思路开阔等特点。表文的后半部分,则由叙述自己的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此外,后半部分也有由人到己,文势跌宕;由叙而誓,推上高潮;归纳前意,总概全篇等特点。读来文情并茂,不忍释卷。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

散文。又称“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作。作于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刘备已死。刘禅在位,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击魏,临发,上此表给刘禅。表中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当时的形势,反复劝导后主刘禅继承刘备的遗志,“不宜妄自菲薄”,要励精图治,接受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内外一体,赏罚分明,内修政治,外用甲兵。同时论及先帝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及追随刘备为之奔走效力的艰难历程,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通篇情感耿烈,语词恳切,结构谨严,围绕“君子”、“小人”写来,字字句句皆发自肺腑,不假修饰;行文百转千回,叮咛周至,肝胆之义跃然纸上,为后代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所推重。宋陆游《书愤》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本文最初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篇名为后人所加。

☚ 前七子   前锋文艺 ☛

《前出师表》qian chu shi biao

see《出师表》(chu shi bia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