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利率自由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利率自由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利率管制”的对称。国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自身资金需求等因素自行决定利率的行为。目的是增加利率和其他资产价格的灵活性,减少和重新分配利率控制带来的准租金,优化信贷配置,增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性。利率自由化后,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利率自主权,可以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得到高利息的补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率自由化后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利率自由化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一股国际范围内的政府放松利率管制,把利率从法律所约束的限制中脱离出来,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趋势。出现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利率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激化,严格的利率管制愈来愈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有些国家逐渐放松或废除利率管制,而有些国家则默许银行等金融机构摆脱利率管制,从而形成一种趋势。从利率自由化的过程看,其具备四个特点:
❶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表现,随其发生的往往伴随金融业其他方向的自由化趋势。
❷利率自由化大多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自发开始,并最终得到政府认可,从而加速其进程。
❸利率自由化一般都经历一个存款利率自由化——货款利率自由化——所有利率自由化的渐进的过程。
❹利率自由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或货币管理机关不再干预。利率自由化会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但它能够及时反映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情况,促使借贷资金的有效分配,把资金引向效益好的企业,从而提高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体制改革也不断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政府也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不断调整利率。

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利率管制”的对称。国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自身资金需求等因素自行决定利率的行为。这种不受政府控制,由市场决定利率的行为就是利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它能促进借贷资金的有效分配,可以将资金导向最有利的运用途径,导向最需要资金而效益最好的行业,从而大大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 利率水平   储蓄利率弹性 ☛
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

国家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了调节与管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都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程度、运用不同的手段对利率实施过管制政策。利率管制也曾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但由于行政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利率管制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国家的政府逐渐放松或废除利率管制条例,有些国家的政府则“默许”银行等金融机构挣脱利率管制的束缚。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内的利率自由化倾向。
美国、日本等国的利率自由化 美国在1933年颁布的银行法案中,有一个“Q号规则”。该规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可以例外)规定了利率的上限,以防止银行在吸收存款时,用高利率作为竞争手段,提高资金的成本,导致在贷款方面为追求较高的利率而不严格选择贷款对象,增加贷款风险,引起金融危机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该规则还禁止对支票存款户支付利息。这种利率管制虽然一方面限制了银行同业间的竞争,但也同时损害了存户的利益。况且,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出现,在银行的存款利率过低或根本没有利息时,不少游资便脱离银行系统,流入其他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同时,许多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不少变相的抵制办法来逃避利率管制。如马萨诸塞州的互助储蓄银行从1970年起就开办“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名为储蓄,实则为支票存款户,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可以照付利息。为了与NOW帐户竞争,有些商业银行则创造了一种“自动转帐服务(ATS)”。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帐户,一个是有息的储蓄存款户,一个是无息的支票存款户。由客户预先授权银行,在他的支票存款户余额不足时,可以自动从他的储蓄存款户中转出相应的金额存入支票存款户中,以支付他所开出的支票。这样,不付息的支票存款帐户的余额可以经常是零,而客户的存款则可存在储蓄帐户中照得利息。有些信贷协会则创办一种“股金提款户”,准许会员把该户的“股金”转移给第三者。
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980年3月28日通过的《1980年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放松了利率管制,并设立了一个“存款机构利率废止委员会”,负责调整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该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会四次,在1980~1986年6年中逐步提高各种存款的利率。到1986年4月,所有联邦储备银行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都全部取消,“存款机构利率废止委员会”也随之撤销。1980年的新银行法还承认了“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自动转帐服务”与“股金提款户”的合法性,并允许在全美国办理,同时也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在贷款利率方面,1980年的新银行法规定,各州的立法机关不得对放松利率设立限制。由于美国利率的上升, 已经远远超过原来有些州的立法所规定的贷款利率上限,以致影响了贷款业务。新银行法规定,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少数例外,对贷款利率一律不加限制。此外,对在联邦注册的信贷协会的贷款利率上限,已从1980年3月31日起, 由原来的年息12%调升至15%。
日本的利率管制曾起到很好的作用,国家政府和银行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但由于70年代以来,各方面的经济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政府和银行都逐步感到,利率限制已成为累赘,由于存在这些限制(利率限制、业务活动领域限制、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限制),许多事情都难于处理。因此,政府和银行便成了推动放松或撤销利率管制的经济动力。与此同时,外国尤其是美国,从相互主义的立场出发,也要求日本政府放松直至撤销利率等方面的限制。
利率自由化的特点 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台湾)的利率自由化过程来看,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❶利率自由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部分。在利率自由化的同时,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自由化的趋势。有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则是金融自由化的先导。
❷利率自由化大多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自发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得到国家政府的“追认”,而利率自由化的合法化又加剧了利率自由化的进程。
❸利率自由化都有一个过程,只是渐进式的推进。先是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后是贷款利率的自由化,最后扩展到所有利率的自由化。而存款利率的自由化本身也有一个过程:先是个别种类的存款利率突破限制,后波及面逐渐扩大,直至全部存款利率都开始自由化。
❹利率自由化的目标和最终结局都是“利率市场化”,即利率由市场决定,国家政府和货币管理当局不再干预。
利率自由化的作用 利率自由化无疑会加剧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成为市场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但它能促使借贷资金的有效分配。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调整无法立即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银行利率都会偏离均衡利率水平。如果银行利率偏低,则会造成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减少和借贷资金需求的增加。这会引起资金供求不平衡,在资金供求已经失衡的情况下则会加剧失衡的态势。面对资金的超额需求,银行又势必要采取信贷配额制度,致使资金分配受到扭曲。如果银行利率偏高,借贷资金需求减少,资金超额供给,则又会形成资金浪费,社会蒙受损失。利率自由化将把资金导向最有利的运用途径,导向最需要资金而效益又比较好的行业,从而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 利率管制   第三篇 金融机构与金融体制 ☛

利率自由化

liberal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