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分享经济理论Theory of the Share Economy研究工人参与利润分配及其对宏微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享经济又称“利润分享”,指的是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净收益即利润的分配方式。该理论由美国MIT经济学教授魏兹曼 (Meitzman,Martin E)系统论述。魏氏把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的工资制度是造成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劳动人数。在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相对固定,一旦总需求萎缩,企业对成本上升的反应必然是降低产量、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滞胀的发生。相反,如果实现分享制度,让雇员分享到一定比例的利润,就能够克服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分享制度使得工资水平随利润状况而波动,从而自动地提供一种稳定机制; 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下降,企业就会雇佣在工资制度下更多的工人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和产量、更低的产品价格。因此,分享制度在保持分散化决策的灵活性优点外,还能解决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分享经济理论研究工人参与利润分配及其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享经济即实行利润分享的经济,指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净收益(即利润)的分配方式。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魏茨曼(Weitzman,Martin L.,1942— )系统论述。他把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的工资制度是造成“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劳动人数。在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相对固定,一旦总需求萎缩,企业对成本上升的反应必然是降低产量、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滞胀”的发生。相反,如果实行分享制度,让雇员分享到一定比例的利润,就能够克服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分享制度使得工资水平随利润状况而波动,从而自动地提供一种稳定机制: 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下降,企业就会雇用较工资制度下更多的工人,并提供更多的就业、产量和更低的产品价格。因此,分享制度除保持分散化决策的灵活性优点外,还能解决“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同时,他认为,分享制度也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有利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分享经济理论 分享经济理论Theory of The Share Economy分享经济又叫利润分享(Profit Sharing),是指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净收益即利润的经济组织形式。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利润分享国际会议将其定义为: “一种可以自由签订的协议; 在这个协议下,雇员按预先确定的固定比例接受利润中的一份额” (Metzger,B.L.,1964,P. 1)。由于这个定义没有强调分享经济的动机,詹赫灵 (Jehring,J.J.) 将这个定义修订为: “利润分享是以利润来衡量的、通过雇员直接参与 (在他们的通常工资之外) 的合作来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任何一种方法” (Jehring,1960,P.2)。而魏兹曼(Weitzman,Martin L.) 把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前者是“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外在的核算单位(典型的代表是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 相联系的,而这种核算单位的价值既与厂商经营状况无关,又与厂商所做或所能做的一切无关”; 后者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譬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 相联系” (Weitzman,1984,P.2)。众所周知,利润 (π) =总收益(TR) -成本 (C)。在劳动报酬采取工资制度的企业中,π全部被企业所有者拿走,工资只相当于C中固定不变的一部分。在分享经济中,π按一定的比例在所有者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劳动报酬则变成富有弹性的部分。分享经济理论是指分析分享经济下企业的目标模式和行为模式及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论证它具有传统企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学说。 法国人列克莱瑞 (LeClaire,1801~1972)被认为是“现代利润分享之父”。1834年,他受一位朋友的思想影响而认识到,除非工人参与分享雇主的利润,否则无法摆脱劳资的对抗。1842年他开始把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最早对分享经济进行理论分析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屠能 (Thünen,1783~1850)。他反对马克思废除私有制的主张,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不在政治领域,而在经济领域,而分享利润将有助于克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他认为,工资不应该只等于必要生活资料a,而应包括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剩余两部分,设其总和为A,A不仅取决于a,而且取决于劳动产品量p,据此, 他提出了A= 这一公式,认为必要生活资料和劳动产品量乘积的开方,就是合乎自然的工资。他的解决方案是: 使每个人都成为所有者,在通常的工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的利息。屠能不仅如此主张,而且还身体力行,在他的农庄里与他的雇工分享地产的利润。 作为劳动报酬的一种支付形式,分享经济早就存在着,例如封建社会的分成制。但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工资制度下,它是改良主义的产物,其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改变其分配方式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虽然分享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存在着,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资本主义企业报酬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本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特别是滞胀的出现,使资本主义陷入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分享经济被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再次被提了出来,而其积极鼓吹者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魏兹曼。 魏兹曼认为,失业、通胀和滞胀不是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制度本身固有的特征,而是产生于工资制度这种特殊的劳动报酬模式。他认为,只有当总的经济状况基本上是好的时候,工资制度才是一种完善的和精巧的制度。但是,当总需求萎缩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可怕的制度。变成了一剂劣药和一种该诅咒的坏东西。这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是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产量,按已确定的产量决定雇用的工人数,和按边际成本乘上加价系数定出价格。在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是固定不变的,因而: 第一,“利润最大化对需求变化的反应是在价格保持不变的同时,大幅度地调整产量”;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对成本增加的反应是抬高价格、减少生产”(Weitzman,1984,P.16)。因此,碰到总需求缩减时,必然引起人们失业、产量下降、生活水平恶化,“它在对付总需求水平变化方面,则是再糟糕不过的了” (Weitzman,1984,P.33~34)。 魏兹曼认为,资本主义当前的主要经济问题,从本质上看不是宏观的而恰恰是微观的行为、制度和政策问题,因而,“在纯宏观管理的玄虚的高空上是不可能战胜停滞膨胀的,相反必须在根本的微观经济政策的泥泞深沟中以斗争的方式才能战胜它” (Weitzman,1984,P.2)。要做的事情是如此的简单,只需将工资制度改变为分享制度就可以了。为什么仅仅改变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就能具有如此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呢?这是因为,分享制度是工人的工资随着企业的就业水平而发生相反变化的报酬机制,其基本特征是劳动的边际成本低于劳动的平均成本。对厂商来说,如果新追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价值大于它的边际成本,就有增加雇用劳动的动机; 而工人人数增加,产量上升,价格必然下降。因此,“分享制度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而且除非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冲动不会停止。甚至就在这时,分享制的经济仍然像一台没有熄火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时向前启动” (Weitzman,1984,P.71)。他认为,分享制度不仅保存了分散决策的灵活性的优点,而且它改善刺激结构,以诱导厂商进行更好的产出、就业和定价的决策,可以成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天然死敌。 魏兹曼认为,分享制度不仅在宏观经济上具有很强的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自然倾向,而且在微观层次上改变和根本改善了劳资关系,使雇主会像巴结顾客那样地讨好工人。这是因为,“分享制度看起来很像劳动短缺经济。那些曾经尝过劳动力短缺滋味的分享企业总是不停地四处寻觅一就像一个开动了的真空吸尘器那样在角落和缝隙中搜索,尽可能在现存的补偿参数值上往企业里拉进更多的工人”(Weitzman,1984,P.78),这将有助于工人地位的根本改变。他还引用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话称: “这是资本和劳动问题的解决。因为它能使他们两者无论在繁荣还是在逆境都成为伙伴” (Weitzman,1984,P.63)。他认为,“工人的异化,资本对劳动的权力和产业后备军都是工资模式的特殊后果,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特征” (Weitamzn,1984,P. 97)。只要实行他的方案,“市场经济就荟萃两种制度(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引者注)的精华。工人以及消费者,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资本主义就可以真正得到人们最后的欢呼” (Weitzman,1984,P. 30)。总之,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失。 魏兹曼的分享经济理论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称它是自凯恩斯理论之后最卓越的经济思想。并且为西方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接受。 ☚ 科学抽象法 贝叶斯游戏 ☛ 0000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