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准货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准货币zhǔn huò bìквазидéньги; квазивалюта

准货币Quasi-money

亦称“亚货币”,或称“近似货币”。一种以货币计值,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如国库券储蓄存单、外汇券、侨汇券、金融卡等。从货币层次上看,准货币=M2-M1

准货币

以货币计值,不能直接进入流通,但可以随时兑换成货币的金融资产。它主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其他存款。准货币能以极小的成本迅速变现,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参见“货币层次”。

准货币

亦称 “准通货”,可随时兑换成货币,但不能直接用于支付的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由于银行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本身并不是货币,因此不能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它很容易兑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准通货是一种潜在的货币,对货币流通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它们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准货币

准货币quasi-money

亦称“准现金”、“准通货”。以货币计值,不能直接进入流通,可以随时兑换成货币的金融资产。准货币的主要形式:银行储蓄、定期存款、政府债券等。由于其可以随时兑换成货币,故对货币流通有直接影响,是潜在的货币供应量。

☚ 劳动券   准现金 ☛
准货币

准货币

亦称“准现金”。一种以货币计算价值,不能直接用于流通,可以随时兑换成通货的资产。这是一种由金融机构、企业团体及个人持有的资产。由于这种资产只须经过简单手续就可十分容易地变成货币,故称为“准货币”。准货币最主要的形式或种类为银行储蓄、定期存款、政府证券及某些信誉高的公司债券等。严格讲,准货币并不是货币,它不能直接充当交换媒介。但由于准货币可以随时兑现为货币,它对货币流通有直接影响,是潜在的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人们追逐现金,纷纷用准货币兑现,会引起信用领域的混乱,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此外,准货币对个人的消费习惯也有重要影响。消费者个人以准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越多,其用自己的货币收入进行购买的欲望则越大。加之准货币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即高度流动性,从而会增大货币供应量。准货币已成为一国计算货币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 代用货币   准现金 ☛
准货币

准货币Near Money

可以随时转换为货币的款项。这种款项主要是存放在银行或储蓄机构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认购的短期国库券。上述款项或资产在需要以货币偿付债务时,可以随时提取或转让而转换为货币。

☚ 银行券   强币 ☛
准货币

准货币Quasi-Money

或称近似货币、亚货币。在一定情况下可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的资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金融中介的增多,相互间竞争的加剧,以及结算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把许多过去不能充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的信用凭证,进行转让与流通,于是产生了准货币。准货币主要是那些随时可以转化为活期存款的银行定期存款单和储蓄存款提款通告书等。

☚ 狭义货币   广义货币 ☛
准货币

准货币

指那些具有货币性质的资产,包括银行的储蓄存款、邮政储蓄、一般定期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等。虽然这些货币性资产不如存款货币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支付,但实际上有些可以提前支取,仅是在利息上略有减少; 有些可以很快转换成为货币,而损失较少。故此项货币性资产,近似货币,所以可视为近货币或准货币。

☚ 通货   货币符号 ☛
准货币

准货币quasi money

指一种价值可用货币来确定,但却不能直接在流通领域中与商品或劳务相互易位的一种金融资产。准货币的最主要形式是定期存款和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它们均可在微量的交易费用上兑换成一定量的货币,但却不能无差异地等同于货币。原因是,准货币是要经过某些程序或一定时间方能变成货币。比如,定期存款只有在转为活期存款后方能签发支票参与流通; 短期国库券需经兑现后才能加以使用,这些步骤及随之而产生的交易费用都是缺少不得的。此外,就能否带来收益而言,准货币与货币也是迥然不同的,因为贮存前者会带来收益,而贮存后者则没有收益,从而持有它们两者的机会成本是有差异的。虽然准货币不直接作为交换手段而发挥作用,但它对个人的消费习惯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准货币能很快地换成实际的货币,从而是货币供给总量迅速增大的潜在源泉之一。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准货币很可能会酿成严重的问题。

☚ 存款乘数   货币流通速度 ☛
000003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