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方法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提到,自宋元以来,用十三科考医政,养生科就是其中之一。说明在宋元时代,中医学已经有了很多养生方法,能够独立成为专科。除了医家之外,道家、佛家都致力于养生的研究,所以在古代的养生书籍中,往往夹杂着一些宗教的内容。如果把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加以归纳,养生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认为日常的劳动、休息都要有适当的安排。必须劳逸结合,适可而止,才能延长寿命。故陶弘景于《养性延命录》亦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高濂于《遵生八笺》中亦云:“摄生之道,莫若守中”,这说明古人把“守中”即生活有规律、有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古人认为老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加以节制。如久视伤精——目得血方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久听伤神——神源自精,精来自肾,肾开窍于耳,故久听则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闭口壅气,故伤气;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久坐不动则脉伤;久立伤骨——站立以骨为用,久立则伤骨;久行伤筋——行以筋为用,故久行伤筋;久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多唾伤津——古代医家认为唾液可润泽灌溉百脉,故多唾则津液自伤;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阳易受伤。
古人根据人体与环境统一的原则,“天人相应”规律,总结出一套善于适应自然变化的保养身心以达到长寿目的之方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在一年四季中,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生活方法,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后来,明代周臣在《厚生训纂》中明确提出“若能顺四时运气之和,自然康健延年”,可见古代养生诸家对适应自然的重视。
除上述外,古代的养生诸家对于老人起居的一些细小问题也不轻易放过。例如老人不宜在阴暗的屋子里停留过久,不宜长久坐于湿地,被汗浸湿的衣服要及时更换。夏天不用凉水抹凉席,冬天不用火来烘衣服。因为冷水可使受湿,火能引起热毒,虽然取快一时,以后必生疾病。老人的头部与双足,应当特别加以保护,因为头属诸阳之会,不应受风雨的侵袭,否则会产生头部疾患。足部为三阴经聚会之处,湿浊之邪侵犯双足,阴邪内袭,能引起内脏病变。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我国古代的一些养生措施非常科学。如主张晚上洗脚、饭后漱口、每日刷牙,甚至还提出清早刷牙不如晚间刷牙,可以防止牙齿有病等,完全符合目前对卫生的要求。
节制性欲 古代医家、佛家与道家都认为精液是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应当多加爱惜,勿使亏耗,以免损伤元气,影响健康。有的养生家提出同房必须遵守春一、夏三、秋二、冬藏的限制,就是为了避免精液亏少,引起未老先衰。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身之血与髓,至命门化为精,如果不能节制房事,就会造成骨髓枯竭,真阳无依,如鱼之失水而死。另外,房事过度还会损伤肝肾。因为交接多则伤筋,施泄多则伤精。肝主筋,阴中之阳也,筋伤则阳虚而痿。肾主精,阴中之阴也,精伤则阴虚而易举。阴阳俱虚,则精液自出。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节制性欲,老人尤其应当注意。如龚廷贤于《寿世保元》云“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恣意。一度一泄,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竭力强调纵欲能够缩短寿命,对老人极为有害。朱丹溪于《格致余论》中对节欲可以养生亦有极精闢之阐述。
保养精神 中医学主张形神合一,即精神方面的变化能够影响身体健康。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灵枢·口问》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都指的是情志变化会产生疾病,应当减思虑、节喜怒。孙思邈在《孙真人养生铭》中更具体指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就是告诫人们在情绪上不宜过份激动,以免伤生。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正常的精神生活范围。但是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的剧烈精神创伤,超过了生理活动的调节能力,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使衰老早日来临。
七情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有关内脏,是造成内伤及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情志变化,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所以情志的异常变化,必定影响内脏功能。如《素问·举痛论》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与《灵枢·百病始生》说的“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古人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并且进行了分类归纳,如过喜伤心、过悲伤肺、思虑伤脾、多恐伤肾、暴怒伤肝、多泪伤血(血藏于肝,而泪由血化生,肝又开窍于目,故哭泣多则肝损血耗)等。
保养精神亦称养性,它一直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长寿人在精神修养方面,往往是“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素问》的养性思想在后世的养生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嵇康于《养生论》中说“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管……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此外如陶宏景、孙思邈、龚廷贤、高濂等诸家著作中,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中的养性,与佛、道消极的去世离俗,修行仙佛的唯心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它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心胸宽阔、性格开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陶宏景《养性延命录》将保养精神归纳为如下的内容“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由于陶宏景为道家,有的提法虽不够妥当,但总的原则是保持精神宁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所以他的主要内容精神还是可取的。后来的养生家在保养精神方面大致没有逾越其范围。
注意饮食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饮食十分重视。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兽医与食医四类。所谓“食医”,指的就是专门研究饮食营养与烹饪,为养生服务的。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古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暄食经十卷、膳䐤养疗二十卷、咎殷食医心鉴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陈直奉亲养老书二卷,并有食治诸方,皆祖食医之意也”。至于李时珍未曾提到的忽思慧《饮膳正要》,以及李时珍以后高濂的《遵生八笺》等书,有关食养的内容也极为丰富。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要以饮食为根本。《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讲得更具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饮食的主要内容是谷类、肉类、蔬菜与水果。随着季节的不同,饮食也要有所差异。如《备急千金要方》卷26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古代文献中有关通过饮食来养生的记载很多,大致可分三类。一类如《寿亲养老新书》,将过去有关书籍记载的食治诸方汇成养老食治方,分门别类加以列举,以便根据老人具体情况安排饮食。如书中列出食治老人诸疾方有:
❶食治养老益气方:有牛乳、猪肚、羊肝、糯米、葱、姜、胡麻油等。
❷食治眼目方:有羊肝、猪肝、鸡肝、粳米、芡实、莲子、蔓菁等。
❸食治耳聋耳鸣方: 有猪肾、粳米等。
❹食治五劳七伤方: 有母鸡、羊肾、牛乳、山药、粳米、蜜等。
❺食治虚损羸瘦方:有羊肉、雀、鸡蛋、粟米、葱等。
❻食治脾胃气弱方:有羊肉、猪肚、鲫鱼、雌鸡、生姜、藿菜等。
❼食治泻痢方:有鲫鱼、豆豉、干姜、雌鸡、猪肝、乌豆、青粱米、黍米、马齿苋等。
❽食治烦渴热方: 有小麦、粳米、大麦、饴糖、葱白、野鸡、牛乳、青豆、冬瓜等。
❾食治腰脚疼痛方:有薏仁、大豆、酒等。
❿食治水气方:有鲤鱼、牛肉、麻子、赤小豆、薏仁、大豆等。(11)食治喘嗽方:有甘蔗汁、青州枣、白蜜、饴糖、生姜等。(12)食治脚气方:有猪肚、猪肾、粳米、莼菜、麻子等。(13)食治诸淋方: 有葵菜、藕汁、小麦、青粱米、白蜜等。(14)食治噎塞方:有白面、羊肉、粳米、雌鸡等。(15)食治冷气方:有食盐、青粱米、姜、葱、胡椒等。(16)食治诸痔方:有鲤鱼、鳗鲡鱼、粳米、葱等。(17)食治诸风方: 有豆豉、麻子、葱、粳米、乌鸡、大豆、薏仁等。
另一类如《遵生八笺》中列出适于老人食用的各种饮食,包括汤品、熟水、粥、粉面、脯鲊、蔬菜、酒类、甜食等各若干种,老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爱好进行选择。
第三类如《饮膳正要》,书中列举自米谷菜果至禽兽鱼类等各种食物以及食物利害(哪些食物不可食用)、食物相反(哪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与食物中毒后如何解救等。书中也记载了一些治疗诸病的饮食与服食后可延长寿命的药物。这类书在养生书籍中所占比重最大,但就价值而言,则不如前面两类。
虽然这三类书中所载的饮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古代的一些养生家并不主张采用如此多的食物来养生。如清代郑官应在为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作序中说“嗜味纵口,疾病丛蓄……盖病之生也,其机甚微,由积渐而毒始发。迨病之成也,乃归咎于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鲜有悔悟于平日口腹之贪饕者……纵口图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山野贫贱,淡薄为常,动作不衰,体健而康……可知茹淡者安,啖厚者危,试观古今寿登百岁以上者多出于民间”,非常强调节制饮食的重要性。
饮食适当,可以养生;失当则能伤生。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历代养生诸家均主张饮食有节。他们在节制饮食上大多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饮食时间 老人在进食时最好能够按时。早饭要早,午饭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晚间一定要吃得少。进食前后应精神愉快,避免激动。
饮食数量 老人在进饮食时不宜过多,应掌握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零毋顿的原则。由于老人往往脾胃薄弱,故应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常存。进食量宜少,使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气血得以流行。清代曹廷栋于《老老恒言》云: “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龚廷贤《寿世保元》也说:“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明确指出饮食过多会引起疾病,而暴饮暴食甚至可使老人死亡。
饮食宜忌 远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饮食不当的危害性,其中包括饮食的温度不当、偏嗜与过食厚味等。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等。后世医家在它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内容。例如李梴于《医学入门》中说“人至中年,肾气日衰……只得于饮食上调节。戒一切煎炒、炙煿、酒酢、糟酱、燥热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时果、时菜,恐伤脾也。能甘淡薄则五味之本,自足以养脏”。现将与老人保健有关的饮食宜忌举例加以说明。
老人应当进食温度适宜、柔软易于消化的煮熟食物。如《灵枢·师传》云:“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中外卫生要旨》亦提出“毋以脾胃热冷物,毋以脾胃软硬物,毋以脾胃熟生物”等。老人应当多吃蔬菜与清淡的食物。朱丹溪《格致余论》有《茹淡论》一篇,专论素食可以延年。《千金要方》也有类似的记载。牛乳与粥是老人的最佳饮食。《千金翼方·养性》说:“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故为人子者,须供之以为常食。一日勿阙,常使恣意充足为度也。此物胜肉远矣”。《圣惠方》亦谓老人宜饮牛乳。张安道《粥经》提到每天早上起床后喝粥一大碗能“畅胃气,生津液”,很多养生书籍也认为喝粥对老人有益。如《老老恒言》云:“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惟务有益而兼适口,聊备老年之调治”。
老人不宜进食辛辣气味浓烈的食物,象葱、韮、薤、蒜、芸苔,道家称之为五荤。辛臭散气,故能损老人之元气。煎煿油腻的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当属禁忌。盐不宜过食,因为咸味能泻肾水,损真阴。酒应少饮,如《饮膳正要》说:“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消忧愁。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醉饮过度,伤生之源”。饮茶亦不宜过多。古人认为久饮能使下焦虚冷,令人不眠。此外,古人还很注重饮食卫生,如《千金要方》提出进食时要细嚼,不要多说话,饭后漱口能使牙齿不败,饭后可按摩腹部与散步,以便帮助消化,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以及饭后不要骑马与作剧烈运动等。
老人的身体较弱,有病时用药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饮食治疗对于老人颇具价值,《寿亲养老新书》云:“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说明可以通过饮食来治疗疾病,即以寒热温凉四气的食物来调整老人体内的脏腑功能与阴阳偏差。
我国古代对一切事物的性质均分为阴阳两类,食物自然也不例外。在让老人进食阴性或阳性的营养品时,古人很讲究阴阳协调。既不让食物过于阴凝腻滞,又不使它辛热助火。如在养阴食品中往往加些阳性的调味品如花椒、茴香之类来纠正滋腻太过的偏弊; 在助阳食品中加些青菜来克服引起上火的缺点。
总之,古人对于饮食的养生价值十分重视,认为其作用高于抗老药物。如果能够节制饮食,则五脏和平,血气滋荣,精神健爽,自然延年益寿。
养生方药 古代养生诸家,对于服用药物能否长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神农本草经》中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上品能够养命,即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其中有不少毒性甚剧的矿物性药。在秦、汉、南北朝的时代,炼丹服石希图长生之风很盛,因而殒命者甚多。以后有人提倡服用植物性药物如五加、松脂、楮实等,但也有因服药过多而致身亡者。所以到了金元时代,张元素就提出不要服用性质猛烈的药,认为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清代有的养生家主张服用性质温和的药物来养生,如丁其誊在《寿世秘典》中说“凡药有偏效而无全功。金石之药最为酷烈,其伤生最速。其它草木之药,近于热者皆能蕴毒。古人服松脂而塞肠,服楮实而痿骨……养生者慎之”,“补虚助弱,用药㮣须温和,久服自能奏功, 乃无留害”。《寿世编》明确提出养生的服药原则为“昔人云先寝食而后
药,又云谨摄以当药,益信慎寒暑、节饮食、谨嗜欲、养性情,保身即可却病也。因并列饮食起居数十方,或慎重于无病将病之时,或调理于病后病中之际,俾老者得以颐养天和,而少者渐登仁寿”。作者青浦君认为应当通过其它养生方法如注意饮食起居等来保持健康,只有当身体衰弱将要患病与病中病后的调理时才考虑使用药物。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为水部四种、金部五种、石部二十八种、草部五十七种、谷部六种、菜部九种、果部十四种、木部二十一种、虫部三种、鳞部一种、介部一种、禽部一种、兽部八种、人部二种,共约一百六十种。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冬虫夏草、延寿果等十种左右。在这些药物中,有的经实验证实具有一定作用,如首乌、灵芝等能使血中胆固醇含量下降。另外,一些未被本草列入有抗老作用的药物,近年据研究也有作用。如花生壳的水浸出液、山查的醇浸出液经临床试用均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山查还有增强心脏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见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寻找养生药物有着广阔的前途。
在养生资料中,用于老人的方剂分为两类。一类是老人患病时使用的,与治疗成人病时并无多大差异。一类是与养生有关,服后可以强身延年的方剂。与养生有关的方剂在古医籍中真是浩如烟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医研究院曾经在选择方剂方面进行合作,从20多种中医书中选出方剂152个,写成《中药抗老方剂汇编》一书。书中根据对养生的不同功效,将这些方剂归纳成十二部分
❶耳目单方。
❷耳目复方。
❸齿发单方。
❹齿发复方。
❺诸风单方。
❻诸风复方。
❼悦泽方。
❽一般补虚单方。
❾一般补虚复方。
❿一般延年不老单方。(11)一般延年不老复方。(12)其它。并选择某些方剂进行初步研究。在这些方药中,不少具有滋肾助阳或补益脾肾的功能。
中医学有时将食物与药物合而为一,既能发挥药物功能,又可补充营养,如一些药酒、药粥与糕点等。《寿世编》有几种以健脾养胃药物为主制成的食品象阳春白雪糕、八仙藕粉、七仙炒面、观音茶等,用于老人养生不无小补。
适当劳动 古代医家对于劳动往往很重视,如后汉时华佗曾经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后汉书·华佗传》)。《千金要方》亦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体欲劳于形,百病不能侵”,清楚地认识到适当劳动能够强身延年。在劳动时,古人主张不应过度,必须适中。如果在劳动时过于疲乏,也会有碍健康。
气功导引 气功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古时称之为导引、纳气、按蹻之术, 内容包括现在的静功与动功,以后逐渐被医家用于防治疾病与延长寿命。关于气功与延长寿命的关系, 在《庄子》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可以肯定,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气功导引的方法已经比较系统完整,如韩非子的《说林篇》、墨子的《枕中五行记》、魏伯阳的《参同契》等书中都曾提及。《汉书·艺文志》汇集方技诸书,将祛疾延年的导引术与医经、经方并列,说明当时已很盛行。
记载静功练习方法的医学著作《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至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即是调气养生的基本原理。
《后汉书》中有着动功的最早记载,即华佗的“五禽戏”。相传华佗采用模仿禽兽动作,创造虎.鹿、熊、猿、鸟等五套体操。他指出“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后汉书·华佗传》)。后来的《抱朴子》中记载着与五禽戏近似的动功——龙蹻、虎蹻、鹿卢蹻等。从《内经》开始,直到后世医家,在养生方面大多主张将日常起居、饮食、药物与气功相互配合。佛教叙述养生的密部经典与道家讨论养生的内景、服饵等经书中都提出练习气功要和饮食、服药等相结合。
古代医书中有着不少关于气功导引的记载,如《千金要方》于药物治疗和食治诸篇后列入养性篇,专门讨论按摩(即导引)与气功。如“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寿……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强调心情安静,一面练习气功,一面练习导引,不必急于求成,可以慢慢集中思想,坚持锻炼,就能延年。以后《圣济总录》、《泰定养生主论》、《古今医统大全》、《勿药元诠》、《沈氏尊生书》等都有很丰富的内容。
除上述的医学著作之外,在道家的著作如《正统道藏》的洞神部,佛家著作如《小止观》、《大安槃守意经》、《六妙法门》中也有关于气功导引的材料。由于医家的气功导引源自道家,以后又受到佛家的影响,所以其中掺杂了不少佛家、道家的内容,而道家、佛家无论在静功或动功方面,各自有比较系统的练习方法,如能摒弃其中的迷信内容,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养生资料。在佛、道两家内部,有不少宗派,练功方法也不尽相同。总之,佛家与道家在练习气功方面各有特点。道家认为练好身体才能成为神仙,所以除了练静功外也注意动功的锻炼。佛家练功是单纯的静功中的练意部分,而且还是练意中的以排除杂念为主。
根据中医学的“形神合一”原则,要想长寿,不仅需要身体健壮,神气也应旺盛,所以养生的内容有养神 (精神集中、排除杂念)与练形(锻炼身体、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节制性生活、注意饮食与生活规律等)。气功实际就包括养神(练静功)与练形(锻炼身体练动功)两个方面。练功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身心方面进行动与静的锻炼,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从而长寿延年。现代科学的研究资料亦证实在练气功后可以改善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气功与导引有所区别,但也有联系。从广义来说,导引就是气功。从狭义来说导引只是指气功中的动功。目前人们所说的气功,多数属于静功。在练功时,肢体保持静止状态。至于在练功时肢体不断活动的动功如八段锦等,则与静功相区别。
静功 静功是气功疗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治疗性质的,针对某种病症,使用某种方法练习。一类属于保健的范畴,任何人均可练习,练后可起到强身的作用。
用于治疗的气功大致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等。练功时的姿势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卧式、坐式或站式等。练功时的基本内容包括:
(1) 意守丹田:也称为“守窍”,目的在于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据中医学理论,青壮年时,其气在下。气盛于足之六经,因而上虚下实。到衰老时,其气在上,阴精衰惫,变为上实下虚。故历代医家在练功时,多主张引气下行,吸气归根,气壮丹田,充实下元。
丹田的位置各家说法不一。据《黄庭外景经》“道家称人身脐下三寸曰丹田。盖此处为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宫所在,可为修炼内丹之地,故名”。而《抱朴子》中则称“丹田有三。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丹经》中又说“冲带所会,形如田字,为修炼内丹之地,故曰丹田”。三丹田之说以《性命圭旨》中记载的较为具体。书中记载丹田位于脐轮之后,肾堂之前,黄庭(胃)之下,关元之上,脐下三寸之处。现一般均采用这一说法。由于中医学对气化十分重视,而丹田为气海,意守丹田可以培补元气(元气藏于脐下,为生命之根),流通百脉,故意守丹田是练习气功中的最重要的原则。它可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大脑获得充分休息,增强内脏功能,从而却病延年。
(2) 气息锻炼:在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之后,就可进行气息锻炼。气息锻炼在古代叫作调息法。从自然呼吸开始,采用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的方法,逐步把呼吸变得细缓、均匀、深长、使大脑安静下来。具体作法于明代胡文焕所集的《摄生要义·调气》写的很详细“欲修调气之术者,常得密室……枕高二寸许,正身偃卧,冥目握固。两足间相去五寸,两臂与体相去亦各五寸。先习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至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護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官。一纵则身如委蜕,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泽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旧.此道以多为贤,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得此一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定固,体健身轻,百疾消灭”。以上是卧式的调息法。《勿药元诠》又提出坐式的调息法,方法尤为妥善,为近世诸家所采用。具体作法为“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精(即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养身全生”。
通过意守丹田与气息锻炼,可以影响与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身体安泰,延长寿命。各种气功流派虽然有着不同的练习方法,但都离不开上述的内容。
动功 动功古称导引,是气功疗法的内容之一。古代的养生家曾提出由动入静、动静相因等。认为动功如与静功相配合,则可相得益彰,更好地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动功出现的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二禽戏,熊经、鸟伸,模仿熊攀登树木鸟飞向天空的姿势。在西汉时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即有三禽戏的图形。《淮南子》中记载了六禽戏,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东汉时的华佗又提出五禽戏。晋代还出现燕飞、蛇屈、兔惊、龟咽等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以后,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提出八节导引方法。唐代的八段锦可能由此而来。明末清初出现了太极拳。以后动功的种类愈来愈多,形成我国特有的,以调节呼吸与体操按摩相结合,对精神与身体进行双重锻炼的保健体系。动功的种类虽多,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柔软缓慢,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在整套的练功过程中,不是单纯活动机体的某个肢体,而是在大脑的有意识的主导下对机体的其它部分也产生一定影响。活动量虽小,但作用较大。能增强整个机体,达到抗老目的。在历代养生书籍中,记载的各种动功有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五禽戏等。
太极拳是武术内家拳中的一种拳法。分杨家拳、陈家拳、吴家拳等。于我国民间颇为盛行,并已流传国外。很多老人坚持长期练习之后,保健效果非常明显。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具有连贯性与整体性的运动。在打太极拳时要做到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手足相随、连贯圆活、速度均匀。整套练习起来,好比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以意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相结合,起着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灵枢·官能》中提到的“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太极拳的运动就符合这些要求。
太极拳配合气功是较好的动静结合。两者同为气息锻炼,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从而调整、改善机体功能。两者又有一定区别,气功锻炼的重点在于调节内脏功能,静多动少; 而太极拳则以锻炼骨骼、肌肉、关节为主,锻炼内脏为辅,动多静少。两者结合能够收到更好的抗老效果。
按摩、针灸等 按摩分医疗按摩、保健按摩、运动按摩三类。其中保健按摩属于自我按摩范畴,用于防病延年,在古代的养生措施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机制在《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说: “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元道经》曰“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消,血脉疏利……按摩导引之术,所以行血气,利关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是也。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按摩在我国的历史颇为悠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已有“上古之时,医有俞醴。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石、挢引、案杬、毒熨”的记载。据《索隐》注云:“挢者,谓如按摩之法。欠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杬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说明古代已经使用按摩来治病。古代的保健按摩,一种以动作为主,一种为自我按摩。
道家认为人的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鼻为外三宝。静功可以内养精、气、神,按摩耳、目、口鼻能外养形体。故道家特别重视头部按摩,包括漱咽、摩目、按耳、叩齿、摩面等。
漱咽又名漱津、咽津。最早见于《素问·遗篇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根据道家理论,口为华池,或称玉池。唾液为醴泉,咽服可以养生。《养性延命录》亦云:“唾者,湊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浮,降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摩目又名拭目、揑眦。首见于《养性延命录》“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圣济总录》引用道书《太上三关经》、《内景经》等说明揑目四眦与摩目的作用。按耳、叩齿、摩面等分别可使耳不聋、齿坚不动摇与面部光泽等。
医家的保健按摩除了采纳上述道家的按摩方法外,还根据经络理论,重视对肾俞、命门、夹脊与涌泉等穴位的按摩。
佛家的保健按摩出现于明代后期。根据《易筋经》的理论,按摩着重于锻炼肌肉筋膜。最常用的是揉法,即揉按身体各部。《易筋经》中说: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千金要方》中的“每食后以手磨面及腹,令津液通流……摩腹上数百遍……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可能即来源于佛家。
虽然按摩在养生方面有一定功效,但古人还是主张与静功相配合。如《卫生要术》云:“前列按摩导引之方,既行之于外矣,血脉俱已流畅,肢体无不坚强,再能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气海,升于泥丸,则气和而神静,水火有既济之功”,就认为在养生方面,动静两者不能偏废。
针灸,古代医家认为采用适当的灸法可以壮阳益阴、补肾健脾、强身延年。远在《内经》时代,《灵枢·经脉》提到“灸则强食生肉”与《官能》中的“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均认为灸法可使身体强壮。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也谓 “柳公度,每岁一二度灸气海,气遂不促。凡藏气虚惫,一切真气不足,久疾不瘥,均宜灸之”。窦材《扁鹊心书》则明确提出灸后可以延年。他根据“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长生”的观点,提出“人之衰,由阳气衰竭,故宜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可保百年”。到了南宋,保健灸的范围由腹部扩充到了下肢,如张杲在《医说》中提到“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杨继洲《针灸大成》亦云“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说明自南宋以来,医家采用灸三里等穴位来预防老年病与延年益寿。矿泉,在古代文献中有着利用矿泉来养生的记载。如公元前一百年,汉代张衡在《温泉赋》中写道:“览中域之珍怪,无斯水之神灵……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士女煜其麟萃,纷什沓其如烟……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泊焉,以流秽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兮”,说明我国人民在公元前已经知道矿泉可以治疗疾病,延长生命。矿泉分冷、热两种,除了张衡记载的是温泉外,在历代的本草书中记载着我国的数百处矿泉,多属冷矿泉。其中如福建的炼丹泉、广东的凤泉、福建的玉壶湖水、四川的牛跑泉等,古人认为饮后能够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中医学宝库中有关养生的材料极为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加紧发掘、整理与研究,使养生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