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哀诗(其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2〕。复弃中国去〔3〕,委身适荆蛮〔4〕。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5〕。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6〕,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7〕”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8〕,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9〕,喟然伤心肝〔10〕

 〔1〕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不是同时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初平四年,王粲十七岁,据此,知此诗当作于初平四年。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或认为是王粲自创的新题。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董卓之乱后,先依刘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归附曹操,先后曾任丞相掾、侍中等职。
 〔2〕“西京”二句:写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部将李傕(jue)、郭汜(si)在长安作乱,大肆屠杀,长安一片混乱。西京,长安,西汉国都。东汉建都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汉献帝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法。豺虎,喻李傕、郭汜等军阀。遘患,制造灾难。遘,同“构”,制造。
 〔3〕中国:指中原一带。
 〔4〕委身:托身。适:往。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人称南方人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
 〔5〕攀:指攀拉车辕,形容依依不舍。
 〔6〕顾:回头看。
 〔7〕“未知”二句:是妇人的话。完,保全。
 〔8〕霸陵:汉文帝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东。岸:高地。
 〔9〕悟:领悟。《下泉》:《诗经·曹风》中的篇名,反映曹人对贤王的思念。
 〔10〕喟(kui)然:叹息的样子。
 这首诗记叙了作者在乱离中所见所闻的悲惨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军阀混战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四认为此诗“落笔刻,发音促,入手紧,后来杜陵有作,全以此为禘祖”。

古代名诗《七哀诗(其一)》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其一)

 题解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密招凉州董卓地方军进京平十常侍之乱,事败何进被诛。但不久董卓兵进洛阳,掌握中央大权。初平元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数百万人入关,焚烧洛阳,一路任意烧杀掳掠,以致积尸盈路几百里荒无人烟。初平三年,王允策动吕布,谋杀了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打着为董报仇的名义,围攻长安,任兵肆意掳掠,吏民死者不下万人,王粲作七哀诗,记录此事。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逅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⑤《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⑥喟然:伤心的样子。
 赏读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通过自己的见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血淋淋的现实生活,抨击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希望有贤君圣主来治理国家的强烈愿望。
 全诗共二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诗人离开长安,远去荆乡避难。“西京乱无象,豹虎方遘患”,两句直入诗题,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长安战乱的全貌,并点明远离中原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两句中的“中国”是中原的古称,这两句指明离开长安的去向,投奔荆州,诗中不用“荆州”而用“荆蛮”两字,明显表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无奈和幽怨。“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二句互文见义,形象展示了离别之时和亲友生离死别的场景。
 “出门无所见”以下十句为第二层。诗人通过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具体地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重重苦难。“白骨蔽平原”,是作者见到的悲景之一,路边积尸累累,铺满荒原。“饥妇弃子”是作者见到的第二惨景,写得极为详细。母子亲情,本是最难以割舍的,所以母亲频频回顾,但她仍抹着眼泪狠心而去。这种情景,强烈震动诗人的心弦。当最后的妇人诉说“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时,诗人再也不忍目睹眼前这凄苦之景,只能“驱马”离去了。这一层把战乱之下人民白骨遍野,哀鸿满地,抛妻弃子,不知身死何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满含悲愤地道出,具有极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歌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站在霸陵高处,思潮滚动,想到当年的文景盛世,百姓安乐。而今长安却战火连连,百姓苦难沉重。于是在最后两句“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期望有贤君来结束战役,保持稳定和平的局面,这种急迫的心情自然地在结尾处流露出来,更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这首诗格调悲凉,感情浓重抑郁,刻画细致形象,以时间为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不事雕琢,质朴而具有极大感人力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