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和卓之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和卓之乱 七和卓之乱浩罕汗国扩张主义者支持的大小和卓后裔的叛乱活动。公元1840年以后,浩罕汗国因受俄国的侵逼,政治和经济都处于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他们积极支持大小和卓的后裔返回南疆作乱,以期从清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权益,在新疆掠夺更多的财富。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浩罕统治者支持倭里罕和卓、迈买的明和卓为首的七名大小和卓后裔带兵进入南疆,进攻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巴楚等地,大肆烧杀抢劫。清政府征调甘州(令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凉州(令甘肃武威市)的精兵3000名,出关平乱,七和卓的叛兵闻风逃窜,临行时裹胁了37000名维吾尔族群众,携带了大批抢劫得来的财物,迈买的明一人,仅银子一项就装载了16峰骆驼。七和卓之乱给西四城(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的维吾尔族人民是一场浩劫,使这里的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 布素鲁克 倭里罕 ☛ 七和卓之乱清代道光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七和卓即:卡塔条勒(原名迈买的明)、倭里罕和卓、克希克汗条勒(一译克齐克汗条勒)、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汗条勒、阿克恰干条勒和伊萨罕条勒。卡塔条勒是张格尔兄玉素普之子,倭里罕和卓是张格尔弟巴布顶子。自道光十年(1830)玉素普和卓叛乱失败后,以卡塔条勒为首的和卓后裔一直匿居浩罕,未敢轻举妄动。道光二十年(1840)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国力进一步衰弱,卡塔条勒等便乘机暗中密谋,准备再次叛乱。二十七年(1847)七月,七和卓纠集骑兵1000余人,进犯图舒克塔什和乌帕拉特卡伦。一路烧杀抢掠,胁迫维吾尔族人民参与叛乱,并以骑兵3—4000人,步兵2—3000人先攻喀什噶尔(今喀什),占据“回城”。继复分兵围攻汉城,又派人进犯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巴楚等地,气焰嚣张。清朝政府为避免张格尔叛乱重演,于当年九月命陕甘总督布彦泰为定西将军,统兵驻肃州;令奕山为叶尔羌参赞大臣自伊犁起兵前往救援。清军在英吉沙尔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叛军虽先后筑炮台13座,挖据地道4处,城仍岿然不动。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清廷令台勇统率的甘、凉、肃官兵全数出关,为奕山后备;命伊犁、乌鲁木齐、喀喇沙尔应征官兵绕出敌后,截其归路。十月一日,奕山领兵进至科科热瓦特,与叛军发生鏖战,予叛军以重创,毙伤敌军1000余人,缴获枪炮、驼马、器械无数。叛军一蹶不振,英吉沙尔围解。奕山等乘胜进军喀什噶尔。卡塔条勒率残众逃遁。至苏非库尔干,浩罕汗派人解除其武装,卡塔条勒被拘禁,叛乱彻底破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