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哀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哀诗

七哀诗

古诗篇名。东汉王粲作。“七哀”,表示哀思之多,非实数。共三首,抒写汉末中原大乱,诗人避乱荆州时见闻感受。第一首尤著名,描述途中所见白骨蔽野的战乱惨象及妇人弃子的悲惨事件,揭露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灾难;最后以慕贤思治慨叹作结,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实通俗,结构完整,风格悲凉慷慨,是建安诗歌代表作。

☚ 饮马长城窟行   悲愤诗 ☛
七哀诗

七哀诗

魏诗篇名。王粲作。共三首,见《王侍中集》。《文选》卷二三录二首。汉乐府中无《七哀》诗题,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说:“《七哀》起于汉末。”“七哀”表示哀思之多。第一首“西京乱无象”,是诗人初离长安往荆州避难时所作。诗歌通过“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典型场景的描绘,勾画出一幅怵目惊心的汉末乱世难民图,反映了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等纵兵作乱后,关中地区千里焦土、遍地白骨的惨酷景象,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苦难渴望安定统一的思想感情。诗句质朴自然而又精炼含蓄,白描直叙中渗透着作者的深沉情意。“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既如实叙写行程,又交织着思念明君、向往太平、依恋乡井的复杂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评曰:“古今流传名句,如‘思君如流水’,如‘池塘生春草’,如“澄江静如练”,……情景俱佳,足资吟咏。然不如‘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忠厚悱恻,得‘迟迟我行’之意。”第二首“荆蛮非吾乡”,抒久客荆州思乡忧伤之情,主旨与《登楼赋》相似。第三首“边城使心悲”,写边地荒寒,人民谋生艰辛,且受战争之苦。均为感情深挚沉痛、语言素朴明晓的五言诗篇。

☚ 龟虽寿   赠从弟 ☛

七哀诗

七哀诗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七哀诗》起曹子建,其次则王仲宣、张孟阳也。释诗者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悲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者具也。”《竹林答问》认为《文选》五臣注吕向对“七哀”的解释是“牵合”,“或谓情有七而偏主于哀,亦未当。大抵当时必别有所感,不欲明言。读古人书,遇此等处,苟无关典要,宁阙毋凿可也”。亦可参。

☚ 百一诗   四愁诗 ☛
七哀诗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母子之爱实出于人之天性,饥妇居然抱子而弃之。诚艾青所谓“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者失去仁慈,年幼者学会憎恨”(《乞丐》)。诗人抓住这样典型的素材来写战乱时事,力透纸背。即此一端,则战争残酷至于灭绝人性可知矣。
☚ 野田黄雀行   饮马长城窟行 ☛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 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 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 
 这首《七哀诗》,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本篇有题《怨诗行》(《乐府诗集》),《晋乐》曾用它作为歌辞,分为七解;有的又题为《杂诗》,如徐陵《玉台新咏》等。 
 何谓“七哀”?六臣注《文选》吕向云: 
 “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可见,“七哀”者,是表示哀思之多,极言悲痛心情的。在建安诗人中,以“七哀”为题的还有阮瑀和王粲,特别是王粲之“七哀诗”更为著名。 
 诗的内容,是写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所以,称为“闺怨诗”。但也有人认为诗中是另有寄托,即:曹植以“孤妾”自喻,以诗“讽君”的。究竟是何含意,读完全诗自会分晓。


 * * * *


 全诗十六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时、地、人、境(即前四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里的流光,是指如水之月光。徘徊,有犹豫不前之意。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明月照射在高高的楼上,移动极慢的月光,有如水波来回荡漾。楼上那个满怀愁思的少妇,悲叹中流露了无尽的哀伤。 
 此诗中,值得作深层体悟的是这样两句: 
 “流光徘徊”,这不仅指当时月光移动极慢,令人感到夜特别长,而且也暗指自已那长年不归的夫君。诗人以这样作为“起句”,为下句“思妇”的无尽哀伤作了铺垫,而且更为全诗“破题”。 
 “悲叹余哀”,既已“悲叹”,且尚有“余哀”,为什么会这样浓重的哀伤呢?这是诗人特设的一个悬念,诗即转入下一层: 
 第二层:交代思妇身分(接着二句)——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 (荡) 子妻。 
 诗人用了一个设问句,引出了下文: 
 请问发出哀叹的究竟是谁呀? 自说自己乃久游不归者(宕子)的娇娘。 
 下边即进入全诗的主体部分,即: 
 第三层:思妇倾诉哀愁(接下的十句)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先看这六句,其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只有两个词语:一是清路尘,一是浊水泥。其实,两者同是一物,浮者为“尘”,沉者为“泥”。不过,尘与清字连用,即含有尊贵之意,而“浊泥”,则有卑贱之慨。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时,曾有云:“言清(尘)者,尊贵之意也”。可以将这六句诗作如下语译—— 
 您离家已超过十年,我总是孤独守着空房。 
 您像道上扬起的轻尘,我如永沉水底的泥浆; 
 您浮我沉态势虽异,何时两相汇合了,就是一样! 
 思妇对于自己丈夫的感情是真挚的、忠贞不贰的。于是,在作了上述那种慨叹之后,还是下定决心地说——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长逝,往远处去。逝,往也。良,总是,久久。这四句的语译是: 
 我甘愿化作柔和的西南风,往远处去投入您的襟怀; 
 可您的襟怀总是不为我打开,那我还有谁可依的希望!


 * * * *


 此诗在艺术建构上有自己的特色。全诗十六句,只在前六句就用了既形象又简约的诗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诗歌的必要构件,一下都给以交代清楚,为“少妇自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腾出的大块空间,用浓重笔墨充分地描写诗歌的主体内容——少妇盛年独处,长期被弃置的怅惆与悲哀。特别是在诗尾缀上“贱妾当何依”一句,让全诗戛然而止,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使少妇一下就从“苦思”、“哀思”之中站立起来,向“宕子”提出了质问。这不仅仅集中地表现了少妇对负心宕子绝望时的怨愤心情,同时她也代表着那些被冷落、被遗忘的一切“弃妇”们所发出的正义呼声。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上述这些重要内容,都是通过安排一系列关系中加以表达的。只要我们仔细体察,就可以看到作者诗笔的疏密、篇幅的繁简、情韵的浓淡、以及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等等,都是经过细心妥善的处分,使其共同为突出中心服务,才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历代诗词精品之《七哀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的意思是很多复杂的哀愁。诗写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的时候。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形。
 “无象”即无道。王粲原居洛阳,因董卓之乱迁居长安,这时又离开长安向南方的荆州跑,所以是“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然后写亲友送行的悲伤,和出门看到的尸横遍野的惨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和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写情景相同。诗中最深刻的一笔,是写途中亲眼看到母亲遗弃孩子的事件。在杂草丛生的路上,一位饥妇把骨瘦如柴的孩子丢弃在草间,任其啼哭,头也不回地挥泪而去。过客行色匆匆,摇一摇头,装着不见,各走各的路——这是一幅何等生动的乱世的世态人情画。母爱是出于人之天性的,而饥妇居然抱幼子而弃之。这使人想到艾青的诗句:“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乞丐》)。诗人抓住这样典型的素材来写战乱时世,力透纸背,即此一端,就揭露出战争的残酷是何等的灭绝人性了。

《七哀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七哀诗

(其一)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

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

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

蒙笼荆棘生,蹊径登童竖。

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

西晋诗人张载的《七哀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张载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其父张收,曾为蜀郡太守。张载于晋武帝太康初(280年左右)曾入蜀省父,作《剑阁铭》,为晋武帝所闻。后又为《榷论》、《濛汜赋》诸文,为世所重,遂知名。起家为佐著作郎,出为肥乡令,后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弘农太守诸职。惠帝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他为记室督、拜中书侍郎复领著作。张载眼看政局日乱,无意仕进,就称病回乡,卒于家。

张载为人据《晋书》本传说“性闲雅,博学有文章”。他和弟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被视为太康作家中的名家。其实历来的论者都认为他的文学成就亚于张协而优于张亢。

《七哀诗》这种诗题,始于三国时的王粲、曹植。王粲之作凡三首,第一首系写由长安避难荆州时事;第二、三首写到荆州以后事,三者之间并无有机的联系。张载这两首诗,情况也是这样。这一首似为吊古之作,写的是东汉帝王经战乱被发掘的景象。张载生当西晋,距东汉之亡并不久,他所写的现象,该是真实的。但此诗的主要用意,恐不限于吊古,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从《晋书》本传的记载看来,张载的离开洛阳回乡,当在长沙王司马乂得势之后。那么,他是亲自看到了贾后擅权,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及齐王司马冏专恣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他的回乡,本是看到了晋朝的祸乱日甚,才打消了仕进的念头。这说明他对西晋后期的政局有清醒的认识。他所以对汉代陵墓的被发掘如此感慨不已,显然有以东汉为鉴戒,对执政者暗寓规劝之意。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全身免祸,不好直说罢了。

这首诗以“北芒何垒垒”开始,一下就点到了主题。因为东汉一代帝王的陵墓都在洛阳北郊的北芒(邙)山一带。这些陵墓对于魏晋时代寓居洛阳的人,本是很熟悉的。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二句显系虚拟,目的只在引出下面几个具体陵墓的名字。东汉一代凡十二帝,除了亡国之君献帝及享年短促的殇、冲、质三帝外,还有八个皇帝。但张载在这里偏偏只提到三座陵墓: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和灵帝的文陵。这显然有他的用意。因为东汉自光武帝开国,传明帝、章帝号称东汉的“盛世”。和帝继位,政局虽已不如明、章,但基本上还比较承平。和帝死后,殇帝夭折,安帝继立,政局的衰乱就公开暴露出来,经过顺帝一直到桓帝和灵帝,东汉的政治简直是每况愈下。东汉之亡,虽在献帝时,但这一朝代之亡,基本上是桓灵二帝造成的。灵帝死后,东汉早已名存实亡。所以张载点出这三个帝王是代表着东汉一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三个历史阶段。

从光武帝建立东汉到曹丕代汉前后有近200年的时间。但帝王的陵墓却都在北邙山附近。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这两句,是以地区相近来集中显示东汉一代的历史过程。显然,这不是吊古,而是有感而发。诗中所写东汉陵墓被发掘的事实,在曹丕《典论》中早已讲过,显然是符合实况的。诗人正是借此隐喻东汉从安帝以后,朝政混乱,迄于灵帝,更是昏庸,最后引起战祸,断送了政权。晋代的“八王之乱”,其混战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汉代的桓灵之时,所以作者竭力描写了汉代陵墓荒废景象,而最后断言: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对于混战中的诸王,正是当头棒喝。

这首诗风格苍劲,很少雕采,与汉魏诗如曹操的《薤露》、《蒿里》诸作相近。在西晋作品中比较少见。本来,张载的诗,一般亦较有辞藻,但过去一些选本如清王士祯的《古诗选》、沈德潜的《古诗源》,选录张载《七哀诗》,都仅取此首。这也许是由于此诗的质朴刚劲,显示了自己的特色;相对而论,第二首的辞采似稍华美,但较之张协的《杂诗》就见逊色。因此在这些选家看来,倒不如取此首,更可以代表张载的一些特点了。


诗词作品《七哀诗》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曹植


 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 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 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

 这首《七哀诗》,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本篇有题《怨诗行》(《乐府诗集》),《晋乐》曾用它作为歌辞,分为七解;有的又题为《杂诗》,如徐陵《玉台新咏》等。
 何谓“七哀”?六臣注《文选》吕向云:
 “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可见,“七哀”者,是表示哀思之多,极言悲痛心情的。在建安诗人中,以“七哀”为题的还有阮瑀和王粲,特别是王粲之“七哀诗”更为著名。
 诗的内容,是写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所以,称为“闺怨诗”。但也有人认为诗中是另有寄托,即:曹植以“孤妾”自喻,以诗“讽君”的。究竟是何含意,读完全诗自会分晓。


 * * * *


 全诗十六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时、地、人、境
(即前四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里的流光,是指如水之月光。徘徊,有犹豫不前之意。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明月照射在高高的楼上,移动极慢的月光,有如水波来回荡漾。楼上那个满怀愁思的少妇,悲叹中流露了无尽的哀伤。
 此诗中,值得作深层体悟的是这样两句:
 “流光徘徊”,这不仅指当时月光移动极慢,令人感到夜特别长,而且也暗指自已那长年不归的夫君。诗人以这样作为“起句”,为下句“思妇”的无尽哀伤作了铺垫,而且更为全诗“破题”。
 “悲叹余哀”,既已“悲叹”,且尚有“余哀”,为什么会这样浓重的哀伤呢?这是诗人特设的一个悬念,诗即转入下一层:
 第二层:交代思妇身分
(接着二句)——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 (荡) 子妻。

 诗人用了一个设问句,引出了下文:
 请问发出哀叹的究竟是谁呀? 自说自己乃久游不归者(宕子)的娇娘。
 下边即进入全诗的主体部分,即:
 第三层:思妇倾诉哀愁(接下的十句)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先看这六句,其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只有两个词语:一是清路尘,一是浊水泥。其实,两者同是一物,浮者为“尘”,沉者为“泥”。不过,尘与清字连用,即含有尊贵之意,而“浊泥”,则有卑贱之慨。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时,曾有云:“言清(尘)者,尊贵之意也”。可以将这六句诗作如下语译——
 您离家已超过十年,我总是孤独守着空房。
 您像道上扬起的轻尘,我如永沉水底的泥浆;
 您浮我沉态势虽异,何时两相汇合了,就是一样!
 思妇对于自己丈夫的感情是真挚的、忠贞不贰的。于是,在作了上述那种慨叹之后,还是下定决心地说——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长逝,往远处去。逝,往也。良,总是,久久。这四句的语译是:
 我甘愿化作柔和的西南风,往远处去投入您的襟怀;
 可您的襟怀总是不为我打开,那我还有谁可依的希望!


 * * * *


 此诗在艺术建构上有自己的特色。全诗十六句,只在前六句就用了既形象又简约的诗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诗歌的必要构件,一下都给以交代清楚,为“少妇自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腾出的大块空间,用浓重笔墨充分地描写诗歌的主体内容——少妇盛年独处,长期被弃置的怅惆与悲哀。特别是在诗尾缀上“贱妾当何依”一句,让全诗戛然而止,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使少妇一下就从“苦思”、“哀思”之中站立起来,向“宕子”提出了质问。这不仅仅集中地表现了少妇对负心宕子绝望时的怨愤心情,同时她也代表着那些被冷落、被遗忘的一切“弃妇”们所发出的正义呼声。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上述这些重要内容,都是通过安排一系列关系中加以表达的。只要我们仔细体察,就可以看到作者诗笔的疏密、篇幅的繁简、情韵的浓淡、以及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等等,都是经过细心妥善的处分,使其共同为突出中心服务,才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古诗文《七哀诗》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七哀诗

 

[汉] 王 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原共三首,此为第一首。②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或无法。③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氾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④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⑤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⑥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⑦顾,回头看。⑧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⑨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⑩《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分析〕
 这首诗是建安诗人王粲所作。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名臣王龚裔孙。十四岁时,值董卓作乱,由洛阳迁居长安,不久,因避董卓余党李傕、郭氾作乱,流寓荆州达十六年。后归附曹操,历任丞相掾、军谋祭酒和侍中等职。王粲目击军阀混战给国家、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又亲尝了播迁离乱之苦,所以其诗苍凉悲慨,颇能反映动乱社会的残破面貌。
 《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七哀”之义是否确实如此,不得而知,但其声调酸楚则是毫无疑问的。这首诗约作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作者遭李傕、郭氾之乱赴荆州途中。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地交代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接着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僻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
 “出门”以下,是诗篇的主要部分。“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其时乱军“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这是兵祸;《三国志·卫觊传》记载:当时关中灾荒,民众饿死无数,“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这是天灾。田野荒芜,唯见白骨累累正是当时兵祸天灾交加而造成的惨况。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记叙了一个饥妇弃子的悲剧。离乱之间,作者所见所闻必然很多,然而“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正如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所云:“盖人当乱离之间,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母亲抛弃了幼子,然而,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真是惨绝人寰。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划,确实写得动人心弦,充分体现出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艺术特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他犹如“天宝乐工,身经播乱……祇缘述亲历之状,故无不深切”,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如此“深切”感人,同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评说〕
 贺贻孙《诗筏》:“看诗当设身处地,方见其佳。王粲《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昔视之平平耳,及身历乱离,所闻所见,殆有甚焉。披卷及此,始觉鼻酸。”
 方东树《昭昧詹言》:“仲宣《七哀》,首篇起六句,点题交代耳;而叙事高迈,沉雄阔大,气象体势,骞举清恻。‘出门’以下,又以中道所见言之,情词酸楚,直书所见,至不恶闻。《小雅》伤乱,同此惨酷。‘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唤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
七哀诗

七哀诗

汉末王粲的乐府诗。共三首,选介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吕布杀董卓; 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西京长安作乱,烧杀抢掠。当时,作者离开长安往荆州投奔刘表。此诗即写长安一带的战乱惨景,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表现了作者对作乱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

☚ 咏史二首   赠丁仪王粲 ☛
七哀诗

七哀诗

汉末王粲的乐府诗。共三首,选介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吕布杀董卓; 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西京长安作乱,烧杀抢掠。当时,作者离开长安往荆州投奔刘表。此诗即写长安一带的战乱惨景,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表现了作者对作乱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

☚ 咏史二首   赠丁仪王粲 ☛
七哀诗

七哀诗

东汉末年王粲作。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王粲离开长安到荆州避难,临行作此诗,曰:“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言长安经战乱难民流离之状,情切动人。该诗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安的变迁,可供研究汉代长安参考。原诗收入《文选》。

☚ 祓禊赋   西征赋 ☛
七哀诗

七哀诗

诗歌篇名。汉末王粲作。《七哀》本为乐府古题。粲诗6首,今存3首,非一时一地所作。其中“西京乱无象”一首,是诗人自关中避乱荆州途中所见,以亲身体验的事实为题材,记述汉献帝初平三年,关中一带人民遭受董卓部将李傕等纵兵摧残,流徙死亡的惨象,控诉了这些“豺虎”的罪行,其中关于饥妇弃子的描写,更是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凄楚气氛。另两首抒发作者对于离乱的感慨,反映兵役制度的腐败及边地人民的苦难。3首诗皆感情深沉痛切,语言朴素明白。

☚ 丁履恒   七号公路上的秘密 ☛

七哀诗qi ai shi

【文学】Seven Sadness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