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哀诗三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哀诗三首建安文人诗。王粲作。七哀,起于汉末的一种乐府诗题。意义有三歧: 《文选》吕向注曰:“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闻目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丁晏《曹集铨评》引李冶、何焯等人的说法,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甚,喜怒爱乐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是谓七哀”。今人余冠英先生以为名为“七”哀,有音乐上的关系。此三说可相参阅。王粲《七哀诗》共三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现分而述之。其一: 西京乱无象。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献帝初平三年(102)董卓部将李傕、郭氾等发动兵乱,攻陷长安的历史史实。诗人在兵荒马乱中离开长安去荆州避难,因为“西京乱无象”,偌大一个长安城被作恶多端、滥杀无故的如豺虎一样凶残的军阀叛军糟蹋得不成样子。诗人刚从洛阳流亡到长安,又不得不“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临别时“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所见广大的中原平野上,白骨蔽野,饿殍遍地,流民成群,妻散子离。路上竟有一位饥妇人,为了不让儿子饿死怀中,“抱子弃草间”,回过头看了看呱呱啼哭的儿子,挥着泪一狠心走了,口里说着“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他驱马前使,登上霸陵,不禁回首长安,恋恋不舍,思心悠悠,“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霸陵是西汉文帝之陵,其在位时国泰民安。《下泉》,《诗经·曹风》篇名,诗序曰:“《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诗人站在霸陵之上回望长安,不禁思念文帝盛世,而深悟《下泉》诗作者的思念明王贤伯的心情,此时又怎不需要圣君贤相的治理呢? 但是从长安现状看,哪里能得到贤明的君主以兴太平呢?诗人不由得伤心哀叹,肝肠欲断。此诗截取“白骨”、“饥妇弃子”两个特写镜头,极写军乱后之哀,以少胜多,文约意广。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举“仲宣霸岸之篇”,说它“直举胸臆,非傍诗史”,此诗确是妙手天成,高度概括了时代的悲剧。其二:荆蛮非我乡。流寓荆蛮时感物兴衰之篇。开篇诗人就低吟“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定下全诗感伤的基调。诗人流亡荆蛮,思乡情怀潮起潮涌,看到舟船溯江而行,驶向中原,而自己归期无望,不禁忧从中来,这时天色渐暝,黄昏将至,诗人忧愁复加,叹息道“日暮愁我心”。情伤则景也哀,山岗上虽有余辉未尽,而“岩阿增重阴”,似乎余辉也失去了光彩。狐狸奔跑着归穴,飞鸟在故林中盘旋。流水冲击着河岸山石发出清脆的响声,猿猴在岸边的树丛中低低哀鸣。一阵凉风急急袭来,吹拂着诗人的衣襟,他才察觉夜已深了,“白露沾衣衿”。回到家里一个人又睡不着,披起衣服拿起琴来抚弄。丝竹似乎懂人的感情,它“为我发悲音”。羁旅他乡的日子无终无极,诗人“忧思壮难任”。诗人久居荆蛮,有才不得使,有乡不能归。望江望山,看狐看鸟,唤起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听水响听猿吟,听风哀听琴悲,更增添了诗人孤寂忧思的感伤。全诗以情观景,因景伤情,情景相融,使情有所寄,景有所喻。因此,情真而不空,景细而不杂。全诗就在这情景交融中渲染着一股浓郁的感伤气氛,味之绵绵不尽。其三: 边城使心悲。吟咏北方边地之苦的作品。建安十六年,曹操亲征马超,占据关中,奠定了曹氏西部的势力范围,王粲从征,亲历其各个要地。从诗第一、二句来看,此诗似乎作于后期,诗人已不在边地。诗人写道: 想起边地的生活让人心悲,因为自己过去亲身经历过,有切身的体会。边地生活非常艰苦:“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那里“百里不见人”草木也无人植。登上戍边哨所的城楼,看到的只是散落在边线上的一座座亭哨和烽火台,以及为塞风吹扬的戍旗。这些戍边将士自知一去难回,与家人辞别,头也不回。他们的兄弟们扯着不放,哭泣不已。想着这种骨肉分别时令人痛心的场面,诗人叹道:“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天下到处是乐土,人为什么偏偏在这难卜生死的边地上久留呢?原来他们如蓼虫一样,以苦为甘,为了中原人民的安全,他们“去来勿与咨”,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诗人运用想象,以边地生活的艰苦和亲人的苦苦挽留反衬戍边战士不知苦辛卫国戍边的高尚心灵,表达了作者对边戍生活的怀念对守边戍卒的崇敬和勉慰之情。读来亲切感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