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小说理论的探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小说理论的探讨 关于小说理论的探讨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学阵营曾就小说创作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1917年1月,《新青年》首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尔后至1918年5月,又连续刊登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致陈独秀信》、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的《建设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等文。他们的讨论围绕着以下五个问题而展开。第一,关于小说的重要性。胡适首先批评了“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的观点,认为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的白话小说在当时即“为文学正宗”,今日中国文学, “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钱玄同立即应和,肯定“小说、戏剧,皆文学之正宗”。刘半农则表示“赞成小说为文学之大主脑”。第二,关于小说的价值标准。胡适指出,小说能成为真正的文学,就在于“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钱玄同认为,谈到小说“在文学上之价值”,应当以“‘情感’‘思想’两事为标准”,若无“高尚思想’和“真挚情感”,便“无甚意味”。从这一标准出发,刘半农表示“不认今日流行之红男绿女之小说为文学”。第三,关于小说创作的经验教训。他们竭力反对旧小说专以神怪武侠、公子小姐之类为内容,强调“必须作者能运用其精神,使自己之意识、情感、怀抱,一一藏纳于文中”,写出有现实内容的作品来(刘半农);他们注重小说的社会效果,指出“文学之一要素,在于‘美感’。请问先生读《金瓶梅》作何美感?”(胡适)。呼吁文学家“撰述理想高尚之小说”,以“增进”“社会道德”,使“血气未定之少年”免“受其毒”(钱玄同),他们对古代和近代小说的体裁、结构也作了研讨,认为:“吾辈欲建造新文学之基础,不得不首先打破此崇拜旧时文体之迷信,使文学的形式上速放一异彩也”(刘半农)。第四,关于小说的创作方法。胡适从小说应描写社会现实出发,强调要注重实地观察、收集材料,并就剪裁、布局、人情事境的描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半农也认为混入下等社会,求得直接的经验,是写好“下等小说”的重要因素。第五,关于小说的创新问题。鉴于旧小说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局面,他们认为“要讲有价值的小说,第一步是译,第二步是新做”(钱玄同),双管齐下,创造新的小说。这一场讨论涉及的面较广,在文学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正是在这场讨论的推动下,1918年5月,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第一页。 ☚ 《一日》发表 《狂人日记》发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