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讨论
这个讨论课题是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出现的。1984年在西安举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就此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年”农村政策和工作中的“左”倾失误是客观存在的,作品不是捏造而是客观地反映了这种生活现象,就达到了历史真实,不能把政治上的正确性作为决定作品真实性的前提;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由于作者在政治上迎合了“时弊”,听从了错误的具体政策的“召唤”,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作品的真实性,我们固然不能超历史地苛求作家按照今天的认识去反映当时的生活,但是却应该按照今天的认识去衡量作品反映当年生活的真实程度和认识价值。这次讨论还对李準的《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