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妇幼卫生保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妇幼卫生保健

六、妇幼卫生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省孕产妇死亡率为1.5%,新生儿死亡率高达17.3%以上,妇幼卫生无人过问。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十分重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逐步建立了一批妇幼保健机构,主要开展了普及新法接生、妇女劳动保护、儿童保健、妇女和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
普及新法接生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950年,河南开始改造旧产婆和训练接生员,建立接生站,要求接生员达到“七会”,即会正规消毒接生,会作产前检查,会识别产前和产时异常情况,会作产时急救处理,会作经、孕、产、哺乳期卫生指导,会作工作记录和填报各种表格,会一般产科常见病的治疗。1956年,河南省召开首次妇幼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妇幼卫生工作以普及新法接生为主要任务。到1959年,农村产妇住院分娩人数明显增多。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此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妇幼卫生工作重新起步,普及新法接生工作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了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探索不同形式的妇幼保健保偿制度。到90年代初,全省已基本普及了新法接生,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的发生。
农村儿童保健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为儿童建立保健卡片,开展预防接种,保健水平很低。1978年11月,在省卫生厅召开全省农村儿童保健工作座谈会上,建立了以郑州、开封市及开封地区和河南医学院儿科为组长单位的4个儿童保健协作组,在各地开展试点,同时进行了1976—1978年儿童死亡回顾、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随后开展了小儿贫血、肠道寄生虫等常见病的防治和佝偻病患儿体液免疫状态测定等科研工作。1980年,对全省农村7岁以下散居及集体正常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进行调查。1982年对郑州、开封两市和温县农村1 655名3岁以下儿童进行母乳喂养情况调查,肯定其优点,并开始重视和加强母乳喂养工作。从1983年开始,儿童保健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妇幼保健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省政府先后颁布了《九十年代河南省儿童事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关于优生保健的规定》、《河南省母婴保健条例》,成立了各级相应的领导组织,经常举办培训班,聘任各级监督员,使全省的妇幼卫生及母婴保健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五”期间,河南省通过接受和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加中儿童健康基金会等无偿援助的妇幼卫生项目,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1990—1995年,河南登封、光山等12个县被确定为《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县,项目县所在市、地获得过渡周期项目,共受援设备79种1 985件,交通用车25辆,价值131万美元,各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628万元,培训基层妇幼卫生人员3.7万多人,通过广泛的科普知识宣传,项目县80%的育龄妇女都能掌握基本妇幼保健知识,提高了贫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起到了积极作用。1991年开始实施的《加中儿童健康援助》项目确定新蔡、固始等5个县为项目县,主要为项目单位援助了一批医疗保健设备和交通工具,培训了一批乡村医生,免费为农村1.56万多名贫血等“四病”患儿进行了治疗。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防治管理》项目,旨在降低5岁以下儿童ARI的发病率及肺炎的死亡率,河南为监测点,在完成基础调查任务之后,1995年开始在全省各县开展防治试点工作。
从1993年开始,河南开始制定并实施创建爱婴医院行动规划,积极改革医院产科制度,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产科病房和产房,建立家庭化产房和病房,逐步取消婴儿室,实行母婴同室,提高母乳喂养率,到1995年底,已有289所医疗保健机构被命名为“爱婴医院”,现正在开展创建爱婴地市活动。
“八五”期间,河南省每年投资200多万元,重点装备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增加业务用房30多万平方米,购置了B超、无痛分娩仪、乳腺透照仪、儿童保健电脑等万余件妇幼保健设备和优生遗传实验室设备,积极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新技术,增加了营养咨询、五官保健等服务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各级妇幼保健人员4万多人,提高了基层妇幼保健队伍的整体素质。到1995年底,全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51.7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67.15%,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大幅度下降,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7%。

☚ (二)改水   七、农村合作医疗 ☛

六、妇幼卫生保健

六、妇幼卫生保健

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50年代,全省只有1所全民所有制的妇幼保健院,32所妇幼保健所(站),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普及新法接生,努力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发生率,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控制小儿传染病。到了60年代,由于困难时期,卫生工作重点转向防浮肿病、尿瘘、子宫脱垂和小儿营养不良,一些机构关、停、并、转,受到一定影响,1963年又逐步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妇幼保健机构先是瘫痪,后被撤销。1978年以后,妇幼保健工作逐步开展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进入80年代,全省妇幼保健院已有10所,妇幼保健站(所)83所,农村接生站或产院有5 200多个,人员18 978人,机构和队伍逐步壮大。宣传妇女保健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女工劳动保护、妇女病普查普治和小儿传染病、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十省”小儿平均发育水平。
1981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人口基金会的援助下,开始在全国实施妇幼卫生领域的项目合作,第一周期的妇幼卫生示范县,吉林省是公主岭市,1985年开始为期五年的第二周期示范县是梅河口市,同时又有五个1989—1990年的示范扩展县:农安、扶余、龙井、梨树、靖宇县。从1990年开始,为期五年的合作项目《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舒兰县、东丰县、抚松县、集安市、洮南市执行该项目的单位(全国共300个县)。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全省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据全省18个单位出生监测,畸型发生率为9.06%;死亡率为2.66%;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4.7/万。全省妇幼保健保偿有了技术进展,农村981个乡镇,开展保偿制的有794个,占81.1%。全省50%的街道、乡镇新生儿和孕产妇入保率达到60%以上,实行妇幼保健保偿制,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有利于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全省96%以上县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对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基本国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78.15%,儿童体检率为88%。1990年11月,在长春成立了“吉林省优生优育协会”,这个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助政府,以推行优生优育为目的的群众团体,其宗旨是团结一切热爱优生优育事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界人士和有关组织与单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科研培训、社会服务,以保护母婴健康,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 2.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管理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 ☛
000166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