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gōng kāi shì chǎng yè wùопер ция на откр нке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为执行政府的货币政策,在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以调节信用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业务。当中央银行想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公债及其他各类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用规模;反之,如果想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用规模,则在市场上收购政府公债及各种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进行金融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s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及银行承兑票据等有价证券,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刺激或抑制总需求水平的业务活动。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扩大货币的供给并对总需求产生刺激作用; 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通过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量以遏制经济的过度高涨,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有如下优点: (1) 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作。中央银行可以随时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且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2) 公开市场业务能对银行准备金产生直接的有效影响,中央银行可根据需要采取主动的行动。(3)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可逆转性,且时滞较短、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上述优点,因而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除了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而影响货币供给外,还能够通过有价证券的操作规模和方向而影响社会公众的预期、以及某些有价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等。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根据中央银行的动机,它可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和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两种。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总水平,而主动买卖有价证券;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为消除它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业务操作行为。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和票据,会产生三方面的效果: ❶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❷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 ❸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相比,有以下优点: ❶通过防御性操作,消除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外部冲击”。 ❷能够连续操作,主动出击,灵活性大。 ❸中央银行能帮助政府稳定债券市场,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同时,它不会因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而丧失资产流动性。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的条件: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一定规模的证券和票据发行量;独立的交易主体。 公开市场业务见“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亦称“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活动。它是中央银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工具之一。 作用: ❶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其信用扩张的能力和紧缩的规模; ❷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利率; ❸为政府债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方便的买卖场所; ❹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紧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 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唯一能够直接使银行储备发生变化的主动性工具,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中央银行只能在储备变化的方向上而不能在数量上准确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储备需要时间,它不能立即生效。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证券市场必须高度发达,并具有相应的深度、广度、弹性等特征。同时,中央银行必须拥有相当的库存证券。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亦称“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公债),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该业务一般在市场上公开操作,对所有交易者一视同仁,而不是直接向发行人购买。根据中央银行的动机,它可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和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总水平,而主动买卖有价证券;后者指中央银行为消除它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业务操作行为。 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和票据,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 ❶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❷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 ❸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比如,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达到信用的收缩。 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相比,有以下优点: ❶通过防御性操作,消除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外部冲击”。 ❷能够连续操作,主动出击,灵活性大。 ❸中央银行能帮助政府稳定债券市场,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同时,它不会因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而丧失资产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一定规模的证券和票据发行量;独立的交易主体。中国在1996年开始实施此项货币政策。 ☚ 借入准备金 公开市场操作 ☛ 公开市场业务 ☚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根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定,通过公开买卖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的业务活动。主要买卖政府的短期证券,其中以国库券为主。当市场货币供不应求,银根紧缺时,联邦储备银行便购进债券,增加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扩大信用规模,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市场上货币供过于求时,联邦储备银行便卖出债券,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收缩银根。公开市场业务活动,可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有效的一种。在短期内对经济活动会起到抑制和刺激作用。 ☚ 准备金制度 美国出进口银行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票据与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经营公开市场业务,不仅是一种投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试图操纵金融市场的方法。在信用扩张时中央银行抛售政府债券,就能使市场上货币资金减少,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收缩对工商业的信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时,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促使利率的下降,中央银行的这种行为使商业银行出售一部分有价证券,补充其现金准备、或扩大对工商业的信用。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较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有以下优越性: (1) 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 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处于主动地位,而不像再贴现率处于被动地位。(4) 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像存款准备率产生震动性影响。(5)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还可以保证国家在财政困难时顺利发行大量公债,并保证其行市。 然而,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作用,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势力;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并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 ☚ 再贴现率 货币基数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因而改变了基础货币量,进而改变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常使用的也是最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债券指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前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政府有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这是它发行债券的保证。和其他证券相比,政府债券风险很小,持有者总是有利可图。它的购买者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 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1)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金融势力,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2)必须具有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并且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3) 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必须有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基础,否则公开市场业务无从发挥作用。再则还要有贴现率政策,当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利率水平时,就必须相应变更贴现率以使其与市场利率相适应。 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项最灵活的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样,公开市场业务也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它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量来影响货币供给量或利率水平,以保证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它的运作程序大致为: 当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当局)通过研究认为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趋势时,将在公开市场业务上用自己开的支票从银行、公司或个人手中购入政府债券,这样就增加了基础货币量,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方式的基础货币。这些增加的基础货币将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机制及公众的货币需求行为使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实现倍数扩张,由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可以相当精确地控制基础货币的增加数量,但整个经济中最终增加的货币供给却既不能准确控制,也不能准确测度。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利率水平: 首先,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时,往往会使债券价格上升,而债券价格的上升就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下降。其次,货币供给的增加也将使利率下降。公开市场销售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和公开市场购买产生的结果相反,它会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水平上升。至于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影响货币供给直接影响总支出,还是通过影响利率水平间接影响总支出,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有相当大的争议。但普遍承认;至少在短期,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改变实际产出。不过,尽管可以确知影响的方向,但货币供给和利率变化的数量以及最终的政策效果都难以准确控制和预测。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主要以短期国库券为主。究其原因在于防止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影响过大。以美国为例,由于其国库券市场极其庞大,能够大量进行买卖而不至于对国库券价格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政府长期债券则不同,一笔相同数量的买卖对长期债券价格的影响将很大。这会使政府长期债券持有人的收益产生很大的波动,增加持有它的风险,从而不利于政府长期债券的买卖,影响资本市场效率 (托马斯·迈耶、詹姆斯·S·杜森贝、罗伯特·Z·阿利伯,1984,P.486)。 虽然公开市场业务的原则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和性的而不是机动性的。中和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保持储备不变,以稳定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这时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在于抵消市场因素 (如商业票据或货币持有量变化)波动对储备的影响,这种影响尽管短暂,却往往很大。因此中央银行应通过主动行动予以抵消以防止这些影响引起过大的经济波动。这些中和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通过购买时的回购协议和出售时的 “逆回购协议”来实现的。通过回购协议和逆回购协议,保证了这些公开市场操作只会在短期内影响储备。而不久这些交易就会逆转 (托马斯·迈耶、詹姆斯·S·杜森贝、罗伯特·Z·阿利伯,1984,P. 484~485)。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 (1)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足额的政府债券,准确地控制准备金规模,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这一点是贴现率政策无法达到的。(2) 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 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主动性。贴现率政策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起到鼓励和劝阻的作用,无法准确控制有关数量。(4) 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都可以灵活安排。这使中央银行可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连续的准确的微调,而不会像变动准备金率那样,对经济产生强烈震动。 除在证券市场上外,中央银行还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这往往是为了稳定或调整汇率。有时还可能分别在证券市场上和外汇市场上进行相反方向的公开市场操作,目的在于既实现对汇率的影响又抵消对银行储备或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这种操作称之为消毒干预 (Sterilized Intervention ) (R. Dornbusch and S. Fischer,1994,P. 627~628)。 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分发展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庞大的国库券市场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不具备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 ☚ 准备金 财政政策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或外汇市场)上从事具有增加或减少银行体系准备金的交易活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银行准备金的成本与可获得性,以及整个经济的货币数量。 公开市场业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收缩或扩大银行体系的储备供应量,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 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来控制利率; 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交易渠道;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公开市场业务是实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活动便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因此,在短期中央银行利用这一业务活动寻求稳定的经济政策; 在长期寻求反通货膨胀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如果中央银行购买的是银行系统持有的政府证券,它实际上是用准备金余额替换掉银行帐户上对中央银行具有要求权的生息资产。这个准备金余额对银行体系来说是“多余”的。当银行体系把这些非生息的多余的准备金余额变换成生息资产时,银行体系将发放贷款或购买证券。这个过程趋于降低利率,并通过存款乘数作用,导致货币供给的扩张。(参见“存款乘数”) 如果中央银行购买的是公众手中持有的政府证券,这将直接增加公众在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同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也会随之而增加。当银行体系把多余的准备金转变成所要求的准备金时,货币供给量也就随之而扩大了。 反过来,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向银行体系或公众出售政府证券,缩小准备金的供应。这个过程将趋于提高利率,使银行体系缩减贷款或出售证券,或减少公众在银行体系的存款。最终导致货币供给的收缩。 公开市场业务所利用的技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直截了当的买和卖; 另一类是订有回购协议的购买和有反回购安排的销售。直截了当的买和卖是经常进行的交易,买方不承担售出的义务,卖方也不承担回购的义务。交易就此终了。而订有回购协议的购买是指,中央银行在购进证券之后,证券的经纪人要按照协议在规定期限内再购回该证券。所谓反回购买卖的安排与回购协议的内容相同,但方向相反,中央银行通过经纪人售出证券,并同意在一定期限内购回该项证券。 在美国,公开市场业务由联邦储备系统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控制。证券的实际买卖由公开市场帐户的经理人员负责进行。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回购协议或反回购买卖安排来进行的,而不是直截了当的买和卖。公开市场交易的几乎全部都是财政部证券,特别是较短期的国库券。 ☚ 银行体系 联邦储备系统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亦称“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地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作用的一项活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买卖证券活动,近年来大都以“回购协议”的方式进行(有关回购协议的注释见“回购协议”条目)。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积极性的”调节目的,即通过公开买卖证券来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防护性的”中和目的,即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几个明显的、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优点: ❶主动性; ❷微调和巨幅调整的相容性; ❸准确性; ❹经常性; ❺可逆转性等。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也有其局限性,如“告示效应”较弱,难以对大众预期产生显著的影响等。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地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 (其中主要买卖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国家公债等) 以控制金融市场的一种活动。如中央银行购进政府债券,无论是向银行和金融机构出售,还是向社会公众 (企业、单位、个人) 出售,都将表现为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贷款数额扩大,因此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大。反之,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无论是银行或社会公众购买,都将表现为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贷款数额的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也减少。同时,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促成利息率的下降,有利于金融资本顺利进行和证券发行业务的开展; 在危机时期,则使一般银行有可能卖出其部分证券,获得资金,以补充其现金准备和缓和危机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当国家由于财政赤字发行大量公债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保证债券的行市,以帮助国家有价证券的发行。1923年,美国联邦储备当局最早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金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它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灵活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各国的应用也略有不同。如英国由贴现行调节金融市场所需的资金,在贴现市场发生困难时,英格兰银行才参与公开市场国库券的买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较长期间内,证券不发达,日本银行到70年代才较积极地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金融,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国内有发达的金融市场; 政府证券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条件。 ☚ 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 ☛ 0000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