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债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债经济学

研究国家为平衡财政收支,运用债务方式取得财政资金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亦称公债论。
公债是一国政府,依据国家政治权力,采取国家财政性信用方式,向国内外筹措资金,包括内债和外债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形式。过去,研究公债的产生、发展和管理的学问,是在财政学中加以论述的。随着公债理论的变化,公债种类的增加,公债本息管理的复杂化,公债经济学开始逐渐由财政学中分离出来。一方面,它着重阐明公债的基本原理及演变趋势; 另一方面,主要探讨公债的种类、发行、调换、偿还、付息等一系列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因此,公债经济学属于财政业务管理,是偏重于财政应用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管理学科。
公债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上比国家税收晚一些。我国公债出现于清代末年,西方各国起源于中世纪。公债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有较充裕的可供借贷的闲置资金来源。随着国家职能的日益扩大,税收已不足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公债的社会、政治、财政的条件也就具备了。
公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债对于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向封建统治阶级夺取政治权力,发挥过积极作用。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公债成为其对内剥削压榨本国劳动人民,对外进行扩张侵略的工具。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公债急剧膨胀,赤字财政成为它们的国策。公债变成了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变相的提前预征,是垄断资产阶级投机掠夺,发财致富的工具。为此,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制造了种种为其粉饰的公债理论,竭力掩盖资本主义公债的反人民性质,甚至认为是解救资本主义财政危机的灵丹妙药。
马克思主义的公债论以国家学说为起点,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揭示了公债的性质、目的、作用、范围和管理的根本区别; 探讨公债发行的条件和方式; 寻找适合我国特点的筹措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公债的理论与实践,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阶段。
旧中国公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898年清王朝发行的“昭信股票”。1910年(清宣统二年)预算编列公债收入为356万两白银。从1912~1926年北洋军阀共发行国内公债27种,总额6.2亿元。直至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前,发行种类繁多的国内公债达135亿余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公债成为国家有计划地聚集建设资金的工具,被用来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公债作为国家财政分配的特殊形式,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公债为经济振兴积蓄财力的积极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公债论在旧中国和国外的高等院校,曾作为选修课程单独开设。我国五十年代初,天津南开大学等一些院校,也曾讲授公债论。
阅读书目:《公债论》胡善恒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中国的内债》千家驹著,社会调查所1933年版;《中国战时公债》尹文敬著,财政评论社1943年版; 《公债》何松龄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公债》邓子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3月第1版; 《公债新哲学》(《NewPhilosophy of Public Debts》) 毛尔顿(H.G. Maolton)著;《国债与新经济学》(《National Debt and NewEconomics》)哈利斯(S.E. Harris)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