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螳螂捕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螳螂捕蝉典源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 (jue) 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汉·刘向《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兵。”又《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亦载此事。《战国策·楚策》亦有相类事。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古代寓言。见汉刘向撰《说苑》卷九。写吴王想去攻打楚国,便通告左右说;“谁敢劝阻,杀勿赦。”有位少年侍卫想正面劝谏又不敢,就怀揣弹丸,手拿弹弓,清晨在后园中转游,这样持续了三个早上,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吴王看见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少年说:“园中树上有蝉,在高高的枝头上喝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弯着腰,举起前脚正想捕蝉时,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颈子想啄螳螂时,而不知弹丸在它之后。以上三件事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面潜伏着祸患。”吴王听后感到有道理,于是罢兵。 ☚ 秦缪公失骏马 挂牛头卖马肉 ☛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西汉寓言小说。刘向撰。原载《说苑》卷九《正谏》。《野客丛书》卷十六亦载录。刘学林等《先秦两汉寓言选萃》录入。作品描述: 吴王寿梦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左右说:“胆敢有规劝我的,就处以死刑!”舍人中有一个青年人想劝阻而不敢,于是就怀里带着弹子,手里拿着弹弓,在吴王后园游转,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三个早晨。吴王说:“你过来,你何苦使衣服湿成这样!”青年人回答说:“园子里边有树,树上有蝉,蝉高居树上悲哀地鸣叫,喝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边。螳螂曲身,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要得到蝉,而不知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了脖子,想要用嘴啄螳螂,而不知有人拿着弹丸在它的下边。这三种东西都想努力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潜伏在它身后的祸患。”吴王说:“对啊!”于是吴王寿梦就停止发兵攻打楚国。这篇作品向人们说明: (1) 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在深入全面地把握了全局之后,再做出合理的决定; (2)切勿鼠目寸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个人的安危,甚至不择手段; (3)应以善意处世,侵害别人,贪图小利均是不可取的。小说结构完整,描写生动逼真,故事隽永,发人深省。尤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具体描绘最为突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在这里,蝉之悠闲、螳螂小心隐蔽、黄雀伸颈欲啄等情态,无不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个故事最早源于《庄子·山木》中的“庄子游雕陵”。《战国策·楚策四》和《韩诗外传》卷十将情节加以发展,但都没有刘向这篇写得生动而结构完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 吴起吮脓 善用譬喻 ☛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西汉寓言。西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捕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窟也。 ☚ 蹈水之道 螳螂捕蛇 ☛ 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①而食之也。螳螂方欲捕蝉,而不知黄雀在后, 举其颈, 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 不知童子挟弹丸在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窟也。此皆见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诗外传》卷十 【注释】 ①攫(jue):抓。 【意译】 园中有棵榆树,树上有只蝉。蝉正在振翅大鸣,想饮清凉的露珠,哪知螳螂在它身后,弯曲了颈项,想抓它来吃。螳螂正准备捉蝉,哪知黄雀在它身后,举起了颈项,想把它啄来吃掉。黄雀正要啄螳螂,哪知一少年挟着弹丸在树下瞄准了黄雀。少年正准备用弹丸射黄雀,哪知脚下前有深坑,后有洞穴。这就是只看见前面的好处,而不顾忌后面的害处。 【解说】 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为世上事情都是互相关连的,又是互相矛盾的。譬如征服、利用大自然,同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革、开放,同时出现了盲目西化。这则寓言则侧重讲人事的道理:作一件有利的事,往往引发潜在的不利因素。寓言以极端的方式所强调的是提醒世人:做一件看来有利的事情,必须全面考虑是不是存在不利因素,而不能只“见前之利,而不顾后害”。 【相关名言】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希腊·亚里士多德 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①而食之也。螳螂方欲捕蝉,而不知黄雀在后, 举其颈, 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 不知童子挟弹丸在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窟也。此皆见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诗外传》卷十 【注释】 ①攫(jue):抓。 【意译】 园中有棵榆树,树上有只蝉。蝉正在振翅大鸣,想饮清凉的露珠,哪知螳螂在它身后,弯曲了颈项,想抓它来吃。螳螂正准备捉蝉,哪知黄雀在它身后,举起了颈项,想把它啄来吃掉。黄雀正要啄螳螂,哪知一少年挟着弹丸在树下瞄准了黄雀。少年正准备用弹丸射黄雀,哪知脚下前有深坑,后有洞穴。这就是只看见前面的好处,而不顾忌后面的害处。 【解说】 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为世上事情都是互相关连的,又是互相矛盾的。譬如征服、利用大自然,同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革、开放,同时出现了盲目西化。这则寓言则侧重讲人事的道理:作一件有利的事,往往引发潜在的不利因素。寓言以极端的方式所强调的是提醒世人:做一件看来有利的事情,必须全面考虑是不是存在不利因素,而不能只“见前之利,而不顾后害”。 【相关名言】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希腊·亚里士多德 螳螂捕蝉
这则寓言源于《庄子·山木》。原文说庄周在雕陵苑游赏,被一只南方异鹊撞了额头。他很恼火,正提起下裳,放轻脚步,挟上弹丸,准备等待机会弹杀异鹊,忽然瞥见蝉“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搏蝉而“忘其形”,异鹊见螳螂而“忘其真”,于是深有感悟,弃弹而返。《庄子》运用这则寓言, 旨在宣扬万物互相制约,得失相伴而生,谁若趋利忘形,必有后患: 只有抛弃功利,清心寡欲,顺应自然,方可远祸全身。这种思想显然是消极的。 刘向加以改造,赋予了这则寓言以崭新的意义,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吴王和少孺子(青年门客)。吴王利令智昏,欲攻伐强楚,以称霸于天下:为了堵塞言路,公然宣布“有敢谏者死”。少孺子是个謇謇忠臣,不忍见国危君亡而不顾,便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连续三个早晨,“怀丸操弹,游于后园”,弄得一身露水、 引起了吴王的关注。吴王问他“何苦沾衣如此”,他趁机讲了这则“螳螂捕蝉”的故事,指出鸣蝉、螳螂、黄雀三者都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蠢才。一个妙喻揭示了故事的主旨,使吴王迷途知返。这个少孺子既不是硬顶吴王的莽汉,又不是撒手不管的食客, 而是一个善于“度君权时”、忠而且智的爱国之士。他用了“讽谏,的办法,“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实在是两全其美。 这则寓言描述生动, 比喻贴切。鸣蝉。螳螂、黄雀与挟弹丸者之间,都是后者威胁前者,而前者为眼前利益所蒙蔽、所陶醉、却看不到自己的后患。蝉以为能居高避祸,独得清露,而自鸣洋洋得意;螳螂把身子贴在隐秘地方,一心为了搏取鸣蝉,以满足自己的口体之欲;黄雀扯长颈根,不顾劳累,一心为了啄食螳螂。它们都只见前利,而忘后患,真是可悲之至。 人们从这则寓言中概括出的“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早已成为家传户诵的警句。 人们常常用它来告诫那些老想打别人的主意而不顾后患的目光短浅的人。 螳螂捕蝉典源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 (jue) 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汉·刘向《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兵。”又《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亦载此事。《战国策·楚策》亦有相类事。 释义用法 螳螂要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的身后想要捕食它,而黄雀又不知树下有人正用弹丸瞄准它。后以此典形容只顾眼前所得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用典形式 【伺螳螂】 唐·韦庄:“人心惊獬豸,雀意伺螳螂。” 【挟丸子】 唐·韩愈:“不知挟丸 子,心默有所规。” 【惊螳螂】 清·揆叙:“食虾原不乏鱼鲔,捕蝉亦复惊螳螂。” 【黄雀哀】 魏·阮籍:“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螳捕蝉】 宋·黄庭坚:“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隐榆谏楚】 唐·骆宾王:“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窥螳黄雀】 明·徐渭:“窥螳黄雀事,公子慎金丸。” 螳螂捕蝉谓只顾眼前得益而不知自已身处险境。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也作“螳螂黄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斯亦可为螳螂黄雀之喻矣。” 螳螂捕蝉(反)苍龙听法 谋划做坏事 谋划做坏事谋划奸恶之事:谋奸 ☚ 谋划事情 谋划方式 ☛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急功近利 ☚ 眼光短浅 远见 ☛ 螳螂捕蝉螳螂捕捉知了。多与“黄雀在后”联句。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知道身后有灾难。军事上形容目光短浅的指挥员。蝉:俗称知了。《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繄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代赵哗《吴越春秋》: “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螳螂捕蝉寓言。《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覩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抟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这则著名的寓言,说明人不能忘了自己的真性。从而也慨叹了二类相召、物物竞逐,即人类自身的互相残害而招致的祸患。 只图眼前利益,而没料到祸害就要降临到自己头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格式 掌故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