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螳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螳螂 螳螂一种蜜饯。可能以形似而定名。第七十七回: “只见丫环拿上几样细果碟儿来,都是减碟:果仁、风菱、鲜柑、螳螂、雪梨、蘋婆、蚫螺、冰糖橙丁之类。粉头亲手奉与西门庆下酒。” ☚ 馄饨汤 浙江酒 ☛ 螳螂tánɡlánɡ昆虫,绿色或黄褐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像镰刀,捕食害虫。 螳螂tángláng〈名〉一种昆虫,体细长,绿色或枯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肢发达,捕食害虫。 螳螂táng láng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呈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此处比喻谗小。《九思·哀岁》:“邑多兮螳螂。”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螳螂 > 螳螂 螳螂 tángláng 亦作“螳蜋”、“螗蜋”,亦稱“石蜋”、“刀蜋”等。昆蟲名。體緑色,長二寸餘,腹部肥大,前胸瘦長,頭小,呈三角形,複眼突出。前肢强大呈鐮狀,用以捕蟲。秋季體色轉灰,乃產卵於植物體上,名“螵蛸”。《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 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方言》第十一:“螳螂謂之髦。”晉·郭璞注:“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爾雅·釋蟲》:“不過,蟷蠰。”晉·郭璞注:“蟷蠰,螗蜋别名。”又:“蟷蜋,蛑。”清·郝懿行義疏:“螳蜋今呼刀蜋,聲之轉也。”三國魏·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文》:“欲以螗蜋之斧,禦隆車之隧。”“蟷蜋”、“蟷蠰”、“刀蜋”等,皆“螳螂”聲轉;作“刀蜋”者,亦因此蟲前足如刀也。 螳螂 螳螂【同义】总目录 不过天马螳螂拒斧织绢娘斫父食厖龁疣𧒖蟷蠰蝆蝆 螳螂昆虫名,俗称“刀螂”。《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益虫 益虫吃害虫的虫:瓢虫(七星~) 蚜狮 草蛉蚁蛉 蚁狮 豆娘 另见:虫飞 爬行 有益 ☚ 常见的昆虫 蚕 ☛ 螳螂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刀螂、斫郎。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 等的全虫。分布全国各地。甘、咸,温。入肾经。助阳固肾,散瘀消肿,定惊。 螳螂 螳螂tanglang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 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l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图168 螳螂及其卵鞘 ☚ 地鳖 竹节虫目 ☛ 螳螂 螳螂Tang lang螳螂目昆虫的通称,俗称大刀螂。头三角形可动,复眼大,丝状触角,咀嚼式口器。体长,前胸延长呈细颈状,具一对折刀样犀利的捕捉足,上具锋利的倒刺。前翅复翅,后翅膜质。腹部宽大。螳螂捕食蝗虫、蝉等多种害虫,通常具保护色和拟态,可出其不意准确捕食。具残食性,交尾后的雌虫往往将雄虫吃掉,甚至正在交尾中,雄虫已被吃掉大部分。螳螂渐变态,卵产于树木枝条上,其卵块可入药治序虚损等症,称为桑螵蛸。 ☚ 蜻蜓 蜚蠊 ☛ 螳螂táng láng《本草纲目》虫部39卷螳螂桑螈蛸(21)。药名。 螳螂manti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