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角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角鼓

八角鼓

❶满族曲艺曲种。以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而得名。流行于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原为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 清康熙、乾隆时期发展为坐唱形式,并有专业艺人演出。嘉庆后则仅有八旗子弟作非营业性的演出。有岔曲、群曲、拆唱八角鼓、单弦、双头人等五种演唱形式。清代俗曲总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书中都收有不少八角鼓曲本。
❷北京等地流行的曲艺“单弦”,早期曾叫“八角鼓”。
❸乐器名。见“音乐·乐器”类。

☚ 好来宝   苏州评话 ☛
八角鼓

八角鼓

清代说唱形式。因演唱时击节乐器八角鼓,故名。起源说法不一。清崇彝《道咸朝野杂记》云:“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排子及岔曲之祖也。”又193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昇平署岔曲·引言》,则作“传为清乾隆时阿桂攻金川军中所用之歌曲,由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又称‘得胜歌词’”。今人又有“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之说(《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卷序言》)。八角鼓自乾隆末年以来,盛行于旗籍子弟之间,演唱时常与相声、戏法同场,合称全堂八角鼓。“八角鼓之全堂,分鼓、溜、彩三种为之完备。鼓,唱也;溜,相声之类;彩,戏法也。”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载有不少八角鼓曲词,大抵为以岔曲为曲头、曲尾,间以〔剪靛花〕、〔倒搬浆〕等曲牌。后世之单弦、聊城八角鼓、兰州鼓子、大调曲子等,均与八角鼓有 一定的渊源关系。

☚ 滩簧   岔曲 ☛

八角鼓

八角鼓

民间俗曲名。原为满族人民牧居时的歌曲。清乾隆年间发展为坐唱形式,并由此产生了专业演员。嘉庆以后逐渐衰落,但依然在八旗子弟中颇有市场,常作非营业性表演。〔八角鼓〕的基本句式为三四、四四、三七句,可添加衬字,平仄通叶。除纯用此曲外,还可与其他曲调联成套数,如《白雪遗音》卷三《游学》,是〔八角鼓〕与〔南罗儿〕、〔倒推舡〕的联套,最后缀有〔尾〕声;而《酒鬼》一首则明标〔八角鼓杂牌〕,即以〔八角鼓〕起首后,下接二十个其他曲牌联缀成套。《白雪遗音》录有〔八角鼓〕四十九首,题材广泛。表现历史人物的有《伍子胥》、《秦琼》等,表演历史事件的有《赤壁》、《精忠》等,写景抒情的有《夏景天》、《秋景萧条》等,还有一些可用作节日贺辞。恋爱相思的篇章也不少。选录〔八角鼓〕的集子不多。除《白雪遗音》外,嘉庆间抄本《马头调杂曲集》与光绪元年抄本《马头调八角鼓杂曲》也辑有若干首。另外,也有将流行于北京等地的曲艺“单弦”称作“八角鼓”的。上述的《酒鬼》即是北京单弦现存最早的曲辞。

☚ 玉琳琅   起字呀呀哟 ☛

八角鼓bājiǎogǔ

满族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呈八角形而得名:传说起源于满族的先民女真时代。那时候的女真人在行围打猎的空余时间,经常举行歌舞活动,~是击节领衔的主要伴奏乐器。(迟秀才《老乡话东北》)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八角鼓
八角鼓  bājiǎogǔ

古代滿族打擊樂器。木製外框,鼓身呈八角形,故稱。單面冒以蟒皮,周圍嵌響鈴,飾以絲穗。演奏時以手指敲擊鼓面發出鼓聲,並摇動鼓身或以指搓鼓面發出鈴聲。清乾隆時流行於八旗軍中。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臺》:“八角鼓乃青衣數輩,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頤。”

单弦【同义】总目录


单弦八角鼓
八角鼓

八角鼓

单弦的别称。因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故名。

☚ 弦词   戏曲中老年男子 ☛
八角鼓

八角鼓

牌子曲类曲艺。因演唱者演唱时用八角鼓为击节乐器而得名。其起源传说不一。清康熙时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此为最早记载。内蒙古满族八角鼓老艺人则认为“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满族人民常在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又说:“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形成于“康熙、乾隆时期”,乾、嘉以后,已无专业艺人,仅由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的演出,清唱于厅堂筵席之前”。(《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卷》序言) 北京地区八角鼓艺人说:“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 (牌) 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有五种形式: (一) 由一人或二人唱的“岔曲”。(二) 由多人齐唱、轮唱的“群曲”。群曲用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解放后,有的曲艺团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边歌边舞,称为“单弦联唱”。(三)“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扮正、丑脚色,根据曲词内容及人物,由三至五人分色起角,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四)演员自弹自唱形式的“单弦”。(五) 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的“双人头”。另外还有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的,称为“全堂八角鼓”。
八角鼓在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由于旗籍士兵驻屯各地,并各地旗籍官吏的好爱,曾传至很多地区。现在山东流行的聊城八角鼓,吉林满族的新城戏,都与八角鼓有直接渊源关系。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在曲体结构、曲词格律等方面,也与八角鼓有共同之处。

☚ 弦管   聊城八角鼓 ☛

八角鼓

曲艺曲种。原为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一种说唱艺术。于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八角鼓的八角,代表满族八旗,鼓下垂着的紫色长穗,象征“紫气东来”、“大清一统”。垂双穗,象征满汉两族和谷生双穗。自乾隆年间,盛行于满族子弟中间,遍及东北、内蒙等地。清军入关后,发展成有“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八功。演出形式,有 “岔曲”、“群曲”、“拆唱”、“单弦”和 “双头人”五种。八旗子弟组织票房演唱时,还有杂技等,称为“全堂八角鼓”。乾隆、嘉庆以后,已无专业艺人,仅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演出,清唱于厅堂宴席之前。清代俗曲总集 《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百万字全》,均收有八角鼓曲本。现代流行于山东的 “聊城八角鼓”,吉林省流行的“新城八角鼓”,都与满族八角鼓有渊源关系。

八角鼓

八角鼓

满族击乐器。鼓身为八角形,框用木制,宽约十七厘米,单面蒙蟒皮,内装铜钱, 饰以丝穗。演奏时用指弹击鼓皮, 或指搓鼓面震响铜钱, 还可摇动鼓身, 发出节奏声音。据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志遗八)记载,明嘉靖、隆庆间有刘雄者在北京击八角鼓,擅绝一时。清乾隆时在八旗军队中盛行,后流传民间。清末以来,在北京和沈阳等处亦流行。后成为单弦八角鼓戏等的伴奏乐器。

八角鼓

八角鼓

满族打击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为鼓书、单弦等曲艺之伴奏乐器,广泛用于宫廷和民间。鼓框为木制,鼓面蒙蟒皮。相传八角象 征 八旗。每角嵌放3片小钹,以示24旗佐,铁皮鼓钎穿八鼓墙,墙外一端系杏黄色或鹅黄色丝绳双结纽,下垂两股长穗,表示谷生双穗,庆贺丰收。由于各旗所属旗色不同,穗色随之而异。演奏时左手持鼓,拇指、食指、中指伸于鼓内,中指勾鼓钎,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弹击,演奏技法有搓、拍、轮摇、簸、弹、挑等。

八角鼓

八角鼓

八角鼓是清代盛行的曲艺曲种。又称单弦牌子曲。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1.岔曲。2.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1949年后,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称为“单弦联唱”。3.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角色。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4.单弦。5.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

☚ 太平鼓   花钹大鼓 ☛
八角鼓

八角鼓

(1)击节乐器:相传为满族乐器,八角形木制框,八角象征八旗;鼓框周围角与角之间嵌有能活动的三块小铜片(称为串梁),八个角共24块,象征满、蒙、汉八旗24固山;鼓下端系有红、黄两个丝穗(也有双红、双蓝或一杏黄一蓝色的),象征“麦秀双穗、五谷丰登”。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鼓声,摇动或指搓鼓面发出镲(铃)声。但据记载,早在明代就有一个叫刘雄的人“弹八角鼓”为一“绝”,此人所弹八角鼓与前述清代的八角鼓是否为同一乐器,还有待考证。清乾嘉以来,八角鼓是单弦、牌子曲等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
(2)清代盛行的以八角鼓击节的说唱形式也称“八角鼓”,因而八角鼓又可解释为清代的曲艺曲种。清初,八角鼓是以八旗军队的军中之歌、凯歌和满族旗人的风俗歌乐形式在北京流传的,如满人祭祖、庆寿、贺生子满月时都演唱八角鼓。乾隆以后,旗籍子弟大多闲散无事,便借唱八角鼓消遣,自娱娱人,使八角鼓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五种:岔曲、群曲、拆唱八角鼓、单弦、双头人;在后来旗籍子弟组织的票房演出中,还夹带其他一些曲艺、杂技形式如相声、戏法、北板梅花大鼓、小曲等,称为“全堂八角鼓”。清末,八旗子弟逐渐没落,许多票友“下海”做了职业艺人,而汉族艺人也渐精此艺,使八角鼓说唱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 子弟书   三、曲艺基本知识 ☛
八角鼓

八角鼓

八角形木制框的一种弹击乐器。鼓身宽约17厘米,一面蒙有蟒皮,周围嵌有7个响铃,下端饰有1条长丝穗。演奏时用左手持鼓,右手指弹击鼓面而发出鼓声;摇震鼓身或用拇指搓鼓面时可发出铃声。是曲艺“单弦”和许多牌子曲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满族人民多喜用八角鼓伴奏演唱曲艺,借以自娱娱人。曾流行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清代乾隆年间发展为坐唱形式,并有专业艺人演出。

八角鼓

☚ 单弦   岔曲 ☛

八角鼓ba jiao gu

❶【音乐】octagonal drum with copper clappers attached to its sides (of Manchu nationality)
❷monologue story-telling in rhythmic language and singing accompanied by such a drum and a fiddle

八角鼓

small octagonal drum


八角鼓

bajiaogu,genre of folk entertainment consisting of talking and singing

八角鼓

❶满族打击乐器。鼓身呈八角形,故名,相传象征八旗。宽约17厘米。鼓框、鼓墙均木制,单面蒙蟒皮。每片鼓墙嵌小钹子,象征24旗佐。其中一墙端系丝绳,中结双纽结,下垂长穗两股,穗色因各旗不同而互异。演奏法或以指弹击鼓皮,或搓鼓面震响小钹,或按节奏摇动鼓身发声。明嘉靖、隆庆间,有刘雄者在北京击八角鼓,擅绝一时。清乾隆时在八旗军中盛行,后流传至民间。清末以后,在北京和沈阳等地广为流行。
❷白族舞蹈乐具。有八角亦有六角者。厚寸余、长半尺多。边缘串有铜钱铜铃,单面蒙皮,晃动敲击时可发出声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