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旗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旗兵

 清代兵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规定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固山额真即旗主,领有步骑7500人。其后牛录数增至400,旗数仍不变。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分设蒙古八旗,清崇德七年(1642年)又分设汉军八旗。八旗兵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入关以后,发展成为效命清王朝统治的职业兵。八旗兵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以营为单位,设都统、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京师正黄旗及军事重镇,或出征作战。清定都北京以后,八旗兵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又称驻京八旗,屯驻在北京附近,负责保卫皇宫和京师,可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郎卫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的警卫与服役,是由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才武出众者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负责拱卫京师及宫禁的警卫,根据不同任务及防卫的需要,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总计京营兵额十余万;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有十余万,分别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守城尉统率。作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年龄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可选补旗兵。清中期以后,八旗兵日趋腐败,不堪一击。

努尔哈赤八旗制度

八旗旗帜之一

驻防八旗驻屯配置图

八旗兵演练(《清徐扬南巡图卷十五》)


八旗兵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八旗兵

 清朝由旗人组成的军队。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建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拥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八旗共六万人。1635年(明崇祯八年)另设蒙古八旗,兵员共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1642年又设汉军八旗,计二万四千零五十人。此后佐领数日增,但旗数不变。清朝统一全国后,将八旗兵分为京营、驻防两大部分。前者驻京师,约十万余兵;后者分镇各省军事要冲,约十万七千余兵;鸦片战争前夕合计二十万余兵。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由八旗都统直辖骁骑营,另置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由总统或统领统率。1861年(咸丰十一年)增设神机营,习新式枪炮。以马兵居多。穿戴盔甲。常用武器主要为弓箭、配刀;专业兵种另有武器。八旗兵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清朝政权中起过应有的历史作用,后成为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工具且日益腐化,清末已全部瓦解。

八旗兵 - 可可诗词网

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尔哈赤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设立黄、白、红、蓝四旗,至1615年,因归附日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规定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 1人, 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 1人, 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 1人,固山额真即旗主,领有步骑7 500人。其后牛录之数,增至400,旗数仍不变。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分设蒙古八旗,兵16 840人;1642年(清崇德七年)分设汉军八旗,兵24 050人。清入关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禁旅八旗)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负责保卫宫廷,由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负责拱卫京师,守卫各行宫、京师各门。兵卫之制: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10万余;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有107 000余,分别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守城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在年龄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补旗兵。八旗内部事务由京师八旗都统衙门统一管理。乾隆时牛录之数将近2 000,兵额则仍为20万余。清中期以后,八旗兵腐败不堪,失去了作战能力。

八旗兵

中国清代军队名。满族入关之前曾以旗为单位组织社会,全族共分八旗,称为八旗制度。该制度是清代奠基人努尔哈赤1604年所创。规定每300人为1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共4个固山,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4年以后又加4个固山,将黄、白、蓝三色旗均镶上一道红边,红色旗镶上一道白边,称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至此共有八旗。八旗制是军事行政生产合一的社会组织,入关后则仅作为军事组织而存在。并发展成满人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种。八旗兵一般都是贵族子弟,所谓“八旗子弟,人尽为兵”。清代法律规定:八旗男性子弟16岁以上就可以被挑选“披甲当差”,“余丁”和不满16岁的 “幼丁”,可以挑补为预备兵(“养育兵”)。清代八旗兵共分五种: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骁骑营。亲军营由领侍卫内大臣管辖,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是近卫军;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均设统领,负责保卫京城,作为警卫部队;骁骑营设八旗都统,各地由驻地将军指挥,负责京城及全国军事防卫工作,各营间没有隶属关系,均由皇帝统辖。此外,还选拔精良士兵组建特种兵,如健锐营(攻城)、神机营(掌特种兵器)、滕牌营 (掌滕牌) 等。八旗兵实行供给制,按年或月发放银饷和米粮。八旗兵较为能征惯战,曾为清代建邦卫国立过功劳,但入关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腐化堕落,终于被绿营兵所取代。

八旗兵

代兵制。努尔哈赤时期初定兵制: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领之;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领之;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都统)领之,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副之。每旗领兵七千五百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兰四旗;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其后八旗旗数未变,但每旗所领甲喇数却在不断增加。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增设蒙古八旗。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又增设汉军八旗。入关前共计二十四旗,三百二十七个牛录,约二十二万人。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京营八旗、驻防八旗。清末,京营八旗为十二万人,驻防八旗为十万五千人,共计二十二万五千人。八旗兵有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称额兵;另有养育兵,即预备兵。八旗兵还有特种兵,即神机营、健锐营、藤牌营、火器营等。统领八旗兵的有将军、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城守尉、防守尉、协领、总管、副总管、参领、副参领、佐领、防御、亲军校、护军校、骁骑校等,是清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八旗兵

清代兵制。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由旗人组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建八旗蒙古,崇德七年 (1642) 又建八旗汉军。凡是在旗之人通称为“旗人”。由旗人组成的军队称“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从战。清入关后, 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 由上三旗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驻防兵,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皇太极时“三丁抽一”为兵。清入关后共有二十万。清末有二十二万多。后由于骄傲腐化, 渐失战斗力, 由绿营兵代之。参见“八旗制度”。

八旗兵

八旗兵

清代兵制。以满族为主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为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所创建。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300人设1佐领,5佐领设1参领,5参领设1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2,领兵7500人,为1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初建四旗,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十三年 (1614) 增设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是为满洲八旗。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全体满族人悉编入八旗之下,成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清初由于连年征战,八旗成丁实为职业军人。满洲八旗总6万人,佐领之数增至400。皇太极天聪九年 (1635),分设蒙古八旗,兵16840人: 崇德七年 (1642),分设汉军八旗,兵24050人。至此,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了八旗军制的整体。以后,佐领愈增,各旗愈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 (镶黄、正黄、正白) 中挑选,组成亲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即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另置总统或统领辖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控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10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10万7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乾隆时的佐领之数将近3千,兵额仍为20万余人。八旗兵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在清朝建立、巩固中起了重要作用。中期八旗兵逐渐腐败,丧失其战力。光绪年间 (1875—1908) 新建陆军,八旗兵逐被取代。

☚ 团营   禁旅八旗 ☛

八旗兵

清代的军队编制。努尔哈赤初定。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为四旗,每旗由都统指挥,领兵7500人。四十三年,增至八旗,6万人。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兵额为4万人。各旗分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皇室,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兵卫,八旗都统直接指挥的为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挥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旗军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京营总兵额10万余。驻防兵共10万7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地点。

八旗兵

清代兵制。因以8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为标志,故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制,初时只有黄、白、红、蓝4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共为8旗。其编制是:每300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两名副都统,领兵7500人,为一旗。皇太极即位后,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合为24旗,共同构成八旗兵体制。

八旗兵

清代兵制之一。为清政府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由满、蒙、汉以及其他各族的※“旗人”组成,故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8年来所累编的※牛录,初建为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年(1615),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后以称为满洲八旗)。后金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八旗蒙古。清崇德七年(1642),皇太极又建立八旗汉军,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迄而形成。在旗之人,通称旗人,由旗人所组成的军队即称“八旗兵”。清入关后,以镇守京师,陆续派出驻防,与其眷属一体分称为“在京八旗”和“驻防八旗”。※京旗兵制,循旧创新、继往开来,陆续分组为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藤牌营等。属※内务府三旗者,俗称“包衣兵”,其营即分称为包衣护军营、包衣骁骑营等。驻防兵制,骁骑兵为主体,分隶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等官。清入关前,八旗兵善于“以少击众”,其锐难敌。乾隆间(1736—1795),相继析入绿营为官充兵。道光六年(1826),宣宗曼宁公开允准满、蒙、汉八旗兵入绿营充当马兵或战、守兵。由于骄傲腐化,渐失战斗力,以至后被绿营兵取代。入关前后共有20万人;清末有22万多。

八旗兵

清代兵制。在清初,是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色旗帜进行编制的部落武装,并按民族编制的原则,分为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以满洲八旗为基干。入关以后,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建制,兵额约有二十二万人。随着清政权统治在全国的建立,又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类,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两部分。郎卫负责保卫宫廷,由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官兵充当。雍正时,扩大到下五旗。兵卫负责拱卫京师,守卫各行宫、京师各衙门。兵卫中分为护军营、步军营、骁骑营和前锋营。后又增置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特种兵。驻防八旗分驻全国各地。驻防的原则以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兵力时有增减。畿辅、热河、绥远、张家口、东北是驻防的重点。禁旅八旗和驻在畿辅、内蒙、东北的八旗兵是一支庞大而机动的武装力量。可随时调赴前线。

八旗兵

清代驻防京师和各战略要地的军队。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后改牛录章京, 即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即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即都统), 每一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梅勒章京,即副都统),领兵七千五百人, 为一旗。在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时,只有黄、白、红、蓝四旗; 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增至八旗,计有六十万人。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的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所谓“镶”,是在原纯色旗的周围,再以别种颜色镶边。黄、白、蓝三色,均镶以红边,红色的镶以白边,合起来共为八旗。八旗有一定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 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其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为右翼。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而旗数不变。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 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兵二万四千零十人。以后佐领愈增,各旗也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 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 组成亲军, 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之制,以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统领除统辖八旗步军外, 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十余万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共十七万七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