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借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借对

借对

作诗术语。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做对仗。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在诗里本指平常,因又为古代长度单位名,故借与“几度”相对。李商隐《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本非颜色字,因与表示颜色的“苍”同音,故借与“蓝”相对。

☚ 失对   首联 ☛
借对

借对

又名“假对”。它分为:借音,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以与“鸡”对;借色,如“因寻樵子径,偶到葛洪家”,借“子”为“紫”,借“洪”为“红”,以为对偶;借数字,如“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借“柏”为“百”,以与“一”对;借人名,如“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朱云”是人名,借以对“白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少陵‘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言之者有是也。”按上述诗句借“杨”为“羊”,借“楠”为”“男”。以分别与“鸡”、“母”为对。“竹叶”是酒,借以对“菊花”,故云借对。

☚ 正名对   假对 ☛

借对

借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谓之借对。如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上句“寻常”是通常之义;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与下句“七十”相对;杜甫《九日》:“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是酒名,借用它的“竹子之叶”之义与“菊花”相对,属常见的借对。此外还有借音相对的借对,多用于颜色对。如白居易《西湖留别》:“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借“皇”为“黄”与上句的“翠”字相对;元稹《寄乐天》:“山人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村。”借“沧”为“苍”与“白”相对。

借对

又称假对、假借对。对偶之一。借用同音字构成对偶。如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事直皇天在,归尽白发生。”借“皇”作“黄”,与“白”相对。参见“对偶”。

借对

借对

借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谓之借对。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一联,上句“寻常”是通常之义,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与下句“七十”相对;“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月》) 一联中,“竹叶”是酒名,借用它“竹子之叶”之义与“菊花”相对,属常见的借对。此外还有偕音相对的借对,多用于颜色对。如“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白居易《西湖留别》) 一联,借“皇”为“黄”,与上句的“翠”字相对;“山人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村” (元稹《寄乐天》) 一联,借“沧”为“苍”与“白”相对。由于古今语音声调差异,今人用借音相对须慎重从事。

☚ 宽对   扇对 ☛
借对

借对

借用一字的意义或声音构成对仗。借义的“借对”,实际上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来构成对仗。即诗中用甲义,却借乙义与相应的词相对。如杜甫《寄韦有夏郎中》:“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饮子”在诗中指汤药,这里借“子”的称代义与“君”相对。又《绝句》之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然”即“燃”的本字,燃烧则有红色,诗中以“红”义与“白”相对。借音的“借对”,实际上是把修辞中的谐音双关运用于诗的对仗。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之一:“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借“楠”与“男”同音,而与“母”相对。刘长卿《松江独宿》:“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借“沧”与“苍”(青黑色)同音,而与“白”相对。“借对”的两种情形词、曲中都有。

☚ 合掌   同字对 ☛

借对

亦称“假对”。即利用字的同音关系或一词多义关系为对。包括两种情况:❶某字在本句用其原义的同时,又利用谐音关系,假设用为它字,与相应的字为对。例如:杜甫《秦州杂诗》: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帝斜。”“珠”在出句中与“汗”结合,用其原意,同时因其与“朱”同音,又暗与下句“白”构成颜色对。
❷某字用其一义的同时,又利用一词多义的关系,假设用于它义,与下句相应的字为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在出句中意为“经常”,同时又假设用为数量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与“几度”构成数量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