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国有渔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国有渔场

八、国有渔场

1950年春,皖北行署农林处,接收肥西县宋村国民党退役军官经营的3.9千公顷鱼苗塘,改为国有宋村鱼苗推销站,成为安徽第一个国有水产生产企业。随后,通过新建水产养殖场、鱼苗场,并接收旧官僚个人经营的枞阳县羹脍塞民生渔牧养殖公司,至1952年底,全省共有10个养殖场、站,成水面5 400公顷,鱼种塘13.8公顷,职工236人。1952年生产成鱼200吨,鱼种2 000万尾。1954—1958年,全省贯彻中央提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国社并举,多种经营”的水产工作方针,国有水产养殖企业获得重大发展。5年间,新建成鱼场、鱼种场107个,60%以上的县、市都有了国有渔场。全省共有国有渔场、站118个,养殖水面21.8千公顷,鱼种塘1 333公顷。渔场、站职工达24 900多人。但由于发展过快,质量不高,一些不具备办场条件的地方,也仓促上马,办起了渔场。1961年,经过调整,全省国有渔场,精简至78个。1962年至1966年夏,经整顿后,增建国有渔场14个;1966年秋至1972年,国有渔场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73年至1979年,缓慢恢复发展,先后新建国有渔场15个。到1979年,全省国有渔场97个,职工4 667人,经营水面48千公顷,固定资产原值981.1万元。1980年至今,国有渔场数量基本稳定,企业经济规模扩大,生产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1994年,全省国有渔场105个,职工6 785人,固定资产7 584万元。
安徽国有渔场多数是苗种场和苗种兼业场。50年代和60年代,国有渔场以生产经营鱼苗鱼种为主,是全省养殖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为全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50年代后期,部分渔场开展湖泊、水库大水面养鱼试验。如1957年枞阳县白荡湖渔场创造了全国大型湖泊养鱼高产经验。该场利用白荡湖5 333公顷水面养鱼,起捕成鱼1 500吨,平均公顷产225千克以上;生产经营上采用国合联营,渔场获利18万元,沿湖渔民农民收入比往年增加10倍以上。1973年,全省国有渔场会议提出“转轨定向”,要求调整渔场内部的产业结构,发展成鱼养殖生产,实行以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从此,一些渔场生产经营逐步向发展大水面养殖、增加养殖品种和培育大规格鱼种转移,全省国有渔场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渔场加快了发展步伐,生产经营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经营水面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生产经营结构趋向合理,初步实现了以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经营。1994年与1979年相比,成鱼产量由3 472.4吨增加到8 782.6吨,总产值达到6 084.4万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安徽国有渔场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不尽人意。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大多数年份中经营亏损。1979年,全省97个国有渔场,有51个亏损,累计亏损额达754.6万元,相当于固定资产的80%。1980年后,全省国有渔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利留用、亏损不补”的财务包干制度,积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善了经营管理,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1984年开始转亏为盈,1985年净盈利279.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4—1988年的5年间,年均净盈利193万元。然而1989年以后,由于长期投入匮乏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完善,使企业老化的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有渔场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材料上涨,税费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剧,尤其是1991年遭受特大水灾后,全省大部分国营渔场重新陷入困境。1990年以来,连续亏损。总体上看,安徽国有渔场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 七、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   第七节 乡镇企业 ☛
000026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