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全唐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全唐文 全唐文文章总集。清嘉庆十九年董诰、阮元等奉敕编。一千卷。其书以清内府所藏旧钞《唐文》为蓝本,并采辑《永乐大典》、《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而成。共收唐、五代作家三千零四十二人,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并附有作者小传。本书收罗宏富,有重要价值,但因编者思想局限,唐传奇和某些犯忌作品未予收录。清陆心源有《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目录八卷,《续拾遗》十八卷,收入其所刻《潜园总集》中。 ☚ 唐宋文醇 箧中集 ☛ 全唐文 唐至五代文总集。与 《全唐诗》一样,《全唐文》也是清代官方组织编修的。嘉庆十三年 (1808),清仁宗 (嘉庆皇帝) 从内府中取出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陈邦彦所编修的共有一百六十册的 《唐文》 观看,觉得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便命太子太傅董诰组织人力,重加编纂。董诰在当年十月,组织了包括著名学者阮元、孙星衍、法式善、徐松等在内的庞大的编纂班子,以旧本 《唐文》 为基础,参采《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 以及史子杂家、金石碑版等,历时六年,编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共一千卷,收录三千余位作者一万八千四百多篇文章。《全唐文》 与 《全唐诗》 体例基本相同,以人为纲,各家名下再按文体分类编排。其先后次序为: 首皇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每人之下均附有简明的小传。这样的排列在今天看来,很觉得可笑,但在 “家天下” 的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的。尽管 《全唐文》 的编纂班子是由当时第一流学者组成的,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尤其是不注文章的原始出处,这对《全唐文》 这样工具书式的文献资料汇编来说,可谓是致命伤。 全唐文 唐五代文总集。一千卷。清董诰领衔主编。成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全唐文》收文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计三千零四十二家。依照《全唐诗》的体例,以文从人,各家名下再按文体分类编排。其总体序次则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其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而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书首有清仁宗所撰序。 《全唐文》是在清内府旧藏善本《唐文》一百六十册的基础上,参校《四库全书》中的唐文别集,钞撮《文苑英华》、《唐文粹》、《崇古文诀》、《文章辨体汇选》等多种总集,又钩稽《永乐大典》中的单篇残段,广搜史子杂家记载和金石碑刻资料,编修而成,“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集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俞樾《全唐文拾遗序》)。为后世研究唐代的文学和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全唐文》在辑录时订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但由于卷帙浩繁,又成于众手,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新的错漏不少,如作者张冠李戴、姓名舛误、题目夺误、正文讹脱、重出和互见、误收唐前唐后文、作者小传记叙不确等。后有唐仲冕在《陶山文录》中、劳格的《读书杂识·读全唐文杂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匡谬正失。而由于编者的局限,不收说部,致使《会真记》、《柳毅传》、《霍小玉传》等唐人小说被摒除在外,更是明显缺陷。此外,《全唐文》还有两方面的严重缺点:一是采辑群书不注出处,由是不便复检,且给唐文的校勘带来困难;二是收文仍有较多遗漏。清光绪年间有陆心源辑缀《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目录八卷和《唐文续拾》十六卷,对本书多有增补。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据原刊本缩印,并附印了《潜园总集》本《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加了断句,便于阅读。分十一册,十六开精装。又另外编印了《全唐文篇名目录》、《全唐文作者索引》,以便检寻。 全唐文 全唐文总集名。清代董诰、阮元等奉敕编。嘉庆十三年(1808),清廷开设全唐文馆,延请文士百余人编校,由董诰领衔,著名学者如阮元、徐松、孙星衍、法式善等都参预其事,至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书1千卷,汇辑唐、五代文章18488篇,作者3042人。此书以清内府所藏旧钞《唐文》为基础,并采辑《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而成。全书搜采极广,俞樾认为“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全唐文拾遗序》)。其体例悉依《全唐诗》,序次为:首诸帝,次后妃、宗室诸王、公主,然后是有名可考的作家,最后是释道、闺秀,至宦官四裔,无可类从者则附编卷末。全书以文从人,各自成卷,人各有小传置于卷首。文体分类诠次,则依《文苑英华》,赋体作品往往被列在首类。《全唐文》包罗宏富,为研究唐代的文学和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治唐赋者也可从中得到丰厚的取资。由于书成于众手,缺少总的筹划,其中乖谬疏漏自亦不少,如姓名舛误、题目夺误、误收重出等,间或有之。此外,采辑群书而不注明出处,也给复查、校勘造成不便。此书有清内府扬州官刻本和广州书局本。1983年,中华书局据原刊本缩印,精装十一册,附印《潜园总集》本《唐文拾遗》及《唐文续拾》。同时又编有《全唐文篇名目录》并《全唐文作者索引》,另册发行。 ☚ 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全唐文文总集。清人董浩、阮元等奉敕编。一千卷。此编汇辑唐、五代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又四十二人。清人俞樾以为“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纂修工作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成于嘉庆十九年。由董浩领衔,著名学者阮元、徐松等参与,专设“全唐文馆”,编校者达一百余人。编纂体例悉依《全唐诗》,次序为:首诸帝,次后妃、宗室诸王、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释道、闺秀。至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编排次序中有极强封建等级观念。此书规模巨大,采纳浩博,为断代文总集中最为辉煌之帙,在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之地位。然由于包罗极广,又成于众手,故乖谬疏漏不少,或姓名舛误,张冠李戴,或题目夺误,正文讹脱,或误收重出。又,采辑群书未注明出处,造成校勘困难。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据原刊本缩印出版,附印《潜园总集》本《唐文拾遗》七十二卷, 收文二千余篇;《唐文续拾》十六卷,收文三百余篇。并对全书作了断句。 《全唐文》官修唐、五代文章总集。清代嘉庆皇帝敕大学士董浩等编撰,100多知名学者参与其事。以内府藏旧钞《唐文》为基础,又从各种古籍中采辑唐人遗文,编辑而成。历时6年成书,共1000卷,嘉庆十九年(1814)由武英殿修书处刊行。共收唐及五代文章20025篇,文章作者3035人,附作者小传。唐至五代之文章基本囊括其中。同治年间,陆心源辑《唐文拾遗》72卷,又辑《唐文续拾》16卷。今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另附有陆心源于同治年间编的《全唐文拾遗》、《全唐文续拾遗》96卷。“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20世纪9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全唐文》,将上述三书合为一书。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全唐文》(合三书为一)标点校订整理本,全套书共1600万字。该书对研究唐、五代的文学、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唐文 《全唐文》quantangwen唐五代文总集。清嘉庆十九年(1814)董诰等编。共1,000卷,收唐五代作家3,000余人,文18,400余篇。以清内府所藏旧钞本《唐文》160册为蓝本,采辑《文苑英华》、《唐文粹》、《古文苑》、《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史子杂家等书及金石碑板而成。《凡例》自诩上述各书中的“唐人之文,悉行甄录”、“单篇断简,搜辑无遗”,但实际上也有遗漏。由于编纂者意在“屏斥邪言,昌明正学,咸归正道,共登古文盛世”(《全唐文序》),因此又“遵旨削去” 一些所谓“事关风化”、“猥琐”、“诞妄”的作品,如唐人小说中的《会真记》、《柳毅传》等。尽管如此,《全唐文》仍不失为一部搜罗宏富的唐五代文总集。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文的成就,提供了大量的唐五代文学史料,对唐五代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全唐诗 尊前集 ☛ 全唐文 《全唐文》Quantangwen唐、五代文总集。1 000卷。由清代董诰领衔,知名学者阮元、徐松等参与修纂。成书于嘉庆十九年(1814)。全书共收唐、五代作家3 042人,作品18 488篇。此书以内府旧藏善本《唐文》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中唐人别集,并采辑《文苑英华》、《崇古文诀》、《文章辨体汇选》等多种总集,又钩稽《永乐大典》中的单篇残段,广搜子史杂家等书及金石碑刻资料,汇编成这部包罗一代文章、卷帙浩繁的总集。此书仿《全唐诗》之体例,采用以文从人的方法,各家名下,再依《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编排。其总体编次为:“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其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悉尊圣祖仁皇帝御定《全唐诗》体例。至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全唐文凡例》)每人之下,均附作者小传,略述其籍贯、科第、历官始末。次序按时代先后排列,已登第者以登第之年为主,未登第及无可考者以入仕之年为主,处士则以卒年为主。其文之作于入宋以后者,一概不录。“小说家言”一概从删。《全唐文》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文的成就,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史料,为唐、五代的文学和史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此书卷帙浩繁,包罗极广,又出自众手,故乖谬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收录方面,有作者张冠李戴的,有姓名舛误的,有题目夺误、正文脱讹的,有重出、误收的。在作家小传方面,有时代不合者,有世系混淆者,亦有合数人为一人、分一人为二人者。此外,此书采辑群书均不注出处,不便复检和校勘;遗漏情况也屡见。由于此书缺漏尚多,故光绪年间陆心源先后编出 《唐文拾遗》七十二卷, 《唐文续拾》 十六卷, 合收遗文3 300余篇。在编辑 《全唐文》时, 担任总纂官的陈鸿墀, 仿 《唐诗纪事》之例,从有关资料中辑成《全唐文纪事》一百二十二卷,并按内容分为八十门,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据原刊本缩印出版 《全唐文》。 ☚ 新乐府运动 李公佐 ☛ 全唐文总集名。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董诰、曹振镛等编、一千卷。以清内府所藏旧钞《唐文》为底本,并采辑《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而成。共收唐、五代作家3400余人,文18488篇,并附有作者小传。有扬州刻本。中华书局缩印本附清陆心源《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续拾》十六卷。 全唐文 全唐文唐五代文学集。清代董诰等编,完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文的成就,提供了大量唐五代的文学史料,对于唐五代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全书收唐五代作家3000余人,文18400余篇,共1000卷。在编排体例上,模仿《全唐诗》,以文从人,各家名下再按照《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编排,每人之下均附有简明的作者小传,次序则按先后顺序排列。此书存在着漏收、误收及人名误、小传误等不少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完整的唐五代文总集。至同治年间,陆心源利用其皕宋楼所藏书,又编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收入陆刻《潜园总集》,补辑了不少遗文。 ☚ 全唐诗 太平广记 ☛ 全唐文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1千卷。 ☚ 汉魏六朝赋选注 唐文粹 ☛ 全唐文一千卷。清董诰(1740—1818)等奉诏编纂。董诰,字雅伦,号蔗林,邦达子,浙江富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载,曾纂辑《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此书编纂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据清仁宗(颙琰)在《全唐文序》中称: “予近得《唐文》一百六十册,几暇披阅,觉其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乃命儒臣重加厘定。”,“仍从《四库全书》及《永乐大典》、《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内搜罗采取、普行甄录,而原书内亦有误收之文,及有关风化之作,悉删除不载。伪周编造之字,皆改正之,累月经年,方成书,文一万有八千四百八十八篇,命名曰《全唐文》。”此集卷帙繁浩,几乎汇集了当时可见的全部唐、五代文章,共收入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其体例悉例《全唐诗》。“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其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至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凡例》)。并附有作者小传。俞樾曾评论说“有唐一代文苑之美,皆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可见此集影响之大。但因此集的甄录取舍决定于谕旨,且包罗极广,又成于众人之手,故疏误之处实为不少。清劳格《读书杂识》载《读全唐文札记》百余条,匡正原书之失误,后陆心源编成《唐文拾遗》七十二卷,《唐文续拾》十六卷,共辑补文章三千三百一十篇,两书均收入《潜园总集》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全唐文》以清内府刻本断句影印,并附 《潜园心集》本 《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及马绪传编有 《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亦可供参考。 《全唐文》唐文总集。由清代董诰等100多名清代著名学者共同编著,成书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文章主要选自 《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古文苑》 、《文苑英华》 、《唐文粹》 等书。共收录文章18488篇,作者3042人,全书共1000卷。虽收录宏富,卷帙浩繁,但仍有诸多遗漏,陸心源、阮元都做过拾遗、补遗的工作。皆因该书是“钦定”之作,编选宗旨是“屏斥邪言,昌明正学,咸归正道,共登古文盛世” ,所以 “有关风化之作,悉删除不载,造成了选文上的不少失误。但是,《全唐文》所收文章,仍可以让广大读者看到唐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不仅有其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阅读价值。 全唐文quan tang wen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ng Prose (compiled by the order of Emperor Jiaq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completed in 1814) 《全唐文》quan tang wenComplete Tang Prose→吴锡麒 (Wu Xiq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