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chōng xuè局部组织或器官,因血管扩张而充满血液。1904年《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生理学中西名目表》:“Congestion,充血,血热。”1907年孙佐译述《生理卫生新教科书》第十篇:“学生用眼过度,多罹结膜充血、结膜炎诸病。” 充血局部组织或脏器内的血量比正常增多。因动脉向局部输入血量过多引起的称为动脉性充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减少引起的称静脉性充血(淤血)。动脉性充血有: ❶炎症性充血,见于炎症早期,如烧伤水泡周围、创口周围皮肤以及内脏炎症病灶周围的充血等; ❷侧支性充血,见于动脉阻塞,血液通过侧支时引起的侧支血管扩张充血; ❸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或痉挛的动脉突然解除压力后所发生的动脉扩张充血,如腹部巨大肿瘤或腹水一旦手术切除或抽出,腹腔血管呈动脉扩张充血,同时机体其他部位血量突然减少,可因脑缺血而昏厥。充血的局部发红,略有肿胀,温度稍高。动脉充血多为一时性的,原因除去后可恢复,当血管有病变时,充血可诱发血管破裂、出血。静脉性充血(淤血)有: ❶全身性淤血,见于心肺循环障碍引起的急(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功能不全,静脉血回收受阻,淤积在静脉系统中。其中急性的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慢性的见于心脏辦膜病、肺心病等。全身性静脉充血时,可见肺淤血水肿、肝淤血脂变(梹榔肝)、脾淤血肿大、肾淤血、下肢淤血水肿等病变。 ❷局部性淤血系局部静脉血回流受阻所致,如静脉血管受压(缢颈时绳索压迫颈静脉使头面部淤血,肠扭转时因肠系膜静脉受压引起肠淤血);静脉内有血栓或栓子堵塞管腔;肢体长时间垂置不动,因重力影响可发生下肢淤血甚至伴有浮肿。淤血的局部组织器官因静脉血量增多,故体积增大,颜色青紫。如能及时解除淤血原因,组织可恢复正常功能、若继续存在,由于长时间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可引起淤血水肿或淤血性硬化。淤血如发展到血流停止、血管内红细胞互相粘集。则称为淤滞。 充血 充血chongxue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增多。是局部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充满血液的结果。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可在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如妊娠时子宫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及情绪激动时面颈部充血等;病理情况下,如各种外来刺激物作用于人体,达一定的强度和时间均可引起局部动脉充血。多数情况下,由于动脉性充血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氧和营养物增加,新陈代谢旺盛等,一般对机体是有利的。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减少,使血液淤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性充血全部是病理性的。全身性静脉充血主要发生在右心衰弱的情况下;局限性者则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局部静脉阻塞或回流不畅所致,如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不畅发生脾及胃肠淤血等。静脉性充血的结局取决于其发生的速度、部位及持续时间等因素。如果缓慢渐进发生,则可发生侧支回流,使局部淤血减轻或消失。如果淤血持续时间长,则引起组织水肿,体腔积水,出血及组织萎缩、变性、增生等多种变化,导致不良后果。 ☚ 感染 溃疡 ☛ 充血hyperemia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叫充血。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动脉充血和静脉充血两种。充血有生理性的,亦有病理性的;有因全身性因素引起的,亦可由局部因素而引起;可由变性或炎症而产生的,亦可因循环系统机能障碍而产生的。充血是极常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现象。 充血当组织受到致炎因子刺激时,通过神经反射表现出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的现象。当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快,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而静脉血流减慢,阻力升高,甚至血流停滞,则形成静脉充血,即“瘀血”。充血原因有生理性的,如运动和锻炼时肌肉充血;也有病理性的,如发炎和血液循环障碍中的静脉充血等。 充血 充血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它主要是局部微循环的血管(即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充满血液的结果。按其发生的原因及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两大类。 动脉性充血 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所引起的器官或组织的充血。由于它发生的原因常常是细动脉扩张,故又称为主动性充血或溢性充血。这种充血的发生比较快,且易于消逝,故属于急性充血。动脉性充血可以是生理性的(或称功能性充血),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在生理情况下,当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并非所有的毛细血管都是开放的,而当器官或组织活动加强时,则细动脉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随之该处血流量增多,出现动脉性充血,以加强局部营养物质及氧的供应,如妊娠时的子宫充血,饭后消化时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的骨胳肌充血以及情绪冲动时的面颈部充血等。生理性动脉性充血的发生可能是血管舒缩神经的反射作用或局部理化环境改变的结果。 在病理情况下,当外来刺激物,包括机械的(如摩擦、挫伤)、物理的(如高温、电离辐射、紫外线等)、化学的(如酸、碱等)、生物的(各种病原体的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因素等,在一定的强度及作用时间下,就可引起局部的动脉性充血。其发生机理常是由于血管舒缩神经受影响,可以是直接地或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神经的麻痹或血管舒张神经的兴奋。这两种作用往往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后者为主。由前者引起的充血,称为神经麻痹性充血,由后者引起的充血,称为神经兴奋性充血。此外,体液因素(如炎症灶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动脉性充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病理性动脉性充血有以下几种。 (1)炎症性充血: 在早期,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量增多,血流加快。发生机理与神经和体液因素有关。这种充血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神经轴突反射(见于皮肤受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充血,此时刺激的冲动沿神经轴突直接传入皮肤细动脉,并使之充血,而不经脊髓后根)而发生的;但在后期,充血的发生与炎症灶内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活性胺类、激肽类及前列腺素等)的作用有关。 (2) 侧支性充血: 在局部缺血组织的周围,由于其吻合支动脉的扩张而发生的充血。这种充血的发生可能由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不全产物堆积,刺激血管运动神经所致。这种充血常具有代偿性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当肺动脉某一分支阻塞引起局部缺血时,其附近的支气管动脉可以扩张充血(侧支性充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恢复,不致发生肺梗死。 (3) 贫血后性充血: 某一局部动脉如长期受压,使管壁丧失紧张力及弹性后,当压力再突然解除时,该部动脉可迅速地扩张而致的充血。例如迅速抽出大量腹水或摘除腹腔内的巨大肿瘤后,可使腹腔内动脉高度充血,甚至可反射性地造成脑贫血而引起病人的昏厥和虚脱。此外,迅速解除止血带也可引起局部的贫血后性充血。 (4) 填空性充血: 拔火罐引起的局部皮肤充血,即属于填空性充血。这是因为该部皮肤外界的气压降低,皮肤组织的血管乃发生扩张和充血。其发生机理与贫血后性充血相同,只不过在充血前局部并无贫血状态。 动脉性充血的局部轻度肿胀,扩张的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流加快,搏动加强。如充血发生在体表部,则伴有局部的温度增高。因血液的含氧量高,故呈鲜红色。皮肤的动脉性充血压之退色,可与皮肤的出血区别,例如伤寒病的皮肤玫瑰疹。充血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炎症性充血还可伴有浆液渗出。要指出的是,动脉性充血在活体时易于观察,在尸体中,由于濒死期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及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使动脉性充血完全消失而不能查见。但在急性炎症或休克时所见到的动脉性充血,在尸体上仍可见到。在多数情况下,动脉性充血对机体是有利的。它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的氧及营养物质供应增多,促进物质代谢,增强功能。透热疗法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即在于此。侧支性充血可使缺血部分免于坏死,具有代偿作用,对机体也是有益的。动脉性充血多为暂时性的,不致遗留不良后果。 静脉性充血 又称淤血,是由于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因为这种充血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故又称为被动性充血或阻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常是慢慢发生的,持续的时间也长,故属于慢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都是病理性的。根据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身性静脉性充血及局限性静脉性充血二种。 全身性静脉性充血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特别是先天性肺动脉瓣口狭窄及肺血管床减少的疾患 (如肺气肿及肺硬化)时。患病初期,由于右心室心肌的代偿性肥大,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代偿失调出现右心衰竭时,则发生肝、脾、肾、胃肠道等全身器官的静脉性充血。局限性静脉性充血是由于各种机械作用使局部静脉阻塞或受压引起的,例如肝硬化时由于门静脉回流受阻发生脾及胃肠道淤血,静脉的血栓形成或静脉内膜炎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发生相应局部组织的淤血,以及静脉受肿瘤或妊娠子宫的压迫时造成相应部位的淤血等。肺的静脉性充血见于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病等引起的左心衰竭以及二尖瓣狭窄时,此时常伴有肺动脉压升高,继而导致右心衰竭及全身性静脉性充血。 淤血的组织由于血液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故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皮肤、指(趾)端、口唇及颊粘膜等处则呈紫蓝色(即紫绀,当血液内还原血红蛋白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出现紫绀)。局部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如果发生在体表部位,则伴有局部温度的降低。受累的器官不同程度肿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当切开器官时可见多量暗红色的血液流出。 淤血的后果取决于静脉阻塞发生的速度、阻塞的程度、淤血的部位以及淤血持续的时间等因素。一般的静脉都有丰富的吻合支,如果静脉的阻塞是渐渐发生的,血液可通过这些吻合支回流(即侧支循环),使局部淤血发生得轻,甚至完全不发生。例如肝硬变时门静脉阻塞所发生的侧支循环,使一部分胃肠道和脾的静脉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回到右心室,起一定的代偿作用。如果淤血持续的时间长,则可以引起以下后果: ❶组织水肿或浆膜腔积液: 由于静脉压升高,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间液的回流减少,以及由于组织的慢性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管内的血浆漏出,形成组织水肿或浆膜腔积液。这种液体含蛋白质较少,细胞数目少,称为漏出液。例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常见的下肢水肿以及心包腔、胸腔及腹腔积液。 ❷出血: 由于淤血时组织的严重缺氧,使血管壁的通透性明显增高,红细胞遂从血管壁漏出,便发生淤血性出血,在皮肤、粘膜可形成瘀点或瘀斑。 ❸组织萎缩、变性及坏死: 由于长期的淤血缺氧,组织内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堆积,可使实质细胞发生萎缩、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❹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长期的淤血,实质细胞萎缩消失,组织内原有的嗜银纤维可以融合变成胶原纤维,称为无细胞性硬化。常见于肺、肝及脾的慢性淤血。 肝淤血 最常发生于右心衰竭和缩窄性心包炎等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肝静脉血栓形成亦可引起肝淤血,但在中国很少见。肝淤血时,肝脏中等度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切面上小叶结构清楚,小叶中央因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外围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严重时相邻的小叶中央的淤血带互相连接,成为暗红色网状条纹,网眼间为灰黄色的肝细胞团,使肝的切面如肉豆蔻的纵切面,亦称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发生萎缩、脂肪变性甚至坏死消失,小叶外围的肝细胞可有脂肪变性。如淤血持续的时间长久,则由于小叶中央肝细胞的萎缩坏死,致网织纤维胶原化,使小叶中央纤维化,存留的肝细胞发生代偿性增生,形成所谓心源性肝硬变。 肺淤血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心衰竭。肺重量增加,呈紫褐色,质地稍变实。切开时可有暗红色血性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可见肺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有水肿液。在肺淤血的早期,肺水肿可见于肺泡壁内,肺泡壁可因充血和水肿而增厚。肺淤血时可伴有肺泡内出血。当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转变成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可见于肺泡腔内和肺间质内,也可见于患者痰内。如果肺内的心力衰竭细胞堆积较多,X线可见到两肺呈散在性粟粒状阴影。长期淤血可引起肺泡壁的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加上含铁血黄素的沉积,颜色呈深褐色,称为褐色硬化。 脾淤血 常见于肝硬变或心力衰竭时,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时亦可发生。脾脏肿大,重量增加,肝硬变时淤血的脾通常重达500g左右。脾呈紫红色,质地较硬,包膜紧张、增厚,脾切面呈暗红色,脾小体常明显可见。但在严重淤血时脾小体则分散且变小。镜下见脾窦扩张,充满血液,窦壁增厚及纤维化。脾髓内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脾小体萎缩变小甚至消失。脾小梁增厚,可见新鲜或陈旧出血灶,后者可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形成由含铁血黄素及铁盐、钙盐组成的小结,称为含铁小结或Gandy-Gamna小结。含铁小结肉眼为针头大小,中央为黄色,周围为褐色。 ☚ 血液循环障碍 侧支循环 ☛ 充血congestion;hyperemia;engorgement
充血congestion;hyperemia
充血conges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