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三党
宋元祐年间形成的政治派系洛党、蜀党和朔党。洛党程颐为首脑人物,朱光庭、贾易为辅; 蜀常领袖是大文学家苏轼,吕陶等人附从;朔党以刘挚、梁焘、刘安世、王岩叟为首,“而辅之者尤众” ( 《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元祐时,司马光在政治上得到晋用,他与吕公著共同推荐,盛赞其行义优异,程由此得到入朝的机遇。甫入朝,程颐就以儒理进讲,大进“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同上) 的儒者高蹈之论。苏轼此时也被从登州召回,常借进讲的机会陈述治乱兴衰、邪正得失的道理,皇帝和太后常将他留在宫中住宿,召见于便殿。程苏二人在作风上极不相谐,“颐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每加玩侮。” (同上) 当时司马光刚逝世,正赶上百官有庆礼,大家行完礼要去吊祭司马光,程颐拦阻说:“有修养的人在这天哭则不歌。” 遭到众官讥讽,苏轼也说: “此枉死市叔孙通制此礼。” (同上) 结果两人间的矛盾一下子变得十分尖锐。三党中洛党、蜀党也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形成的。党争实际上是宋中期以来政治经济危机发展的结果,为了换救危机,宋必须对治国方略加以考察,并实施有效的政策,大臣们提出的执政方略大致以改革和肃政修治两种为主,王安石是前者,司马光是后者,蜀党洛党则是由此两派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