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兀良哈三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兀良哈三卫明代卫所名。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详见朵颜三卫条。 兀良哈三卫亦称 “朵颜三卫”。明代蒙古三大部之一。“兀良哈”,又称斡朗改或兀良合等,乃辽、金至元初用以泛指东起黑龙江西至额尔齐斯河森林地带从事狩猎的居民,即“林木中百姓”。元中叶以后,部分兀良哈人迁居大兴安岭南麓之朵颜山地区和戳儿河(今淖尔河)流域。明初归附,明以其地置朵颜卫,同时还在毗邻地区设置了泰宁和福余两卫。合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其族源较复杂,既有迁来的兀良哈人及其他蒙古人; 也有东胡族系土著诸族的遗裔,特别是契丹的遗裔;还有来自女真部落的。后两者也皆蒙古化了。主要以游牧为生。正统时,三卫逐渐南迁,入大宁境,与明朝紧邻。朵颜卫移居东起广宁前屯,历喜峰口,近宣府一带;泰宁卫移居锦州、义州,历广宁至辽河一带;福余卫移居南自黄泥洼 (辽阳以西),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一带。三卫臣属明朝,定期入贡,并在广宁等马市交易,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有时则附从鞑靼或瓦剌,侵入明边寇掠。十六世纪中叶,蒙古察哈尔部等东迁,进入辽东,三卫解体。随后,朵颜卫并入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泰宁卫并入内喀尔喀部,而福余卫则为科尔沁部所并。 兀良哈三卫亦称“朵颜三卫”。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兀良哈人的一支, 在元代长期居于朵颜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并与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一说此三部为来自唐努山的兀良哈人)混合。明军收降纳哈出,大败脱古思帖木儿后,故元辽东诸部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设泰宁、朵颜和福余蒙古三卫,以故元辽王阿扎失里(一说为铁木哥斡赤斤后裔)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三卫地初在潢水(今锡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自怀山(大兴安岭东)至东金山(今怀德附近)。正统间逐渐南下,入大宁境, 朵颜卫居西南,泰宁卫居中,福余卫居东北。其地为进入北京、中原的门户,也是中原进入大漠南北的要道之一,故为明朝及东、西蒙古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东部蒙古阿鲁台崛起,控制三卫。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出征阿鲁台,回师大败三卫于屈裂河(今归流河)。正统间为瓦剌首领也先所制。正统十四年(1449)助也先大举南下,破明军于土木堡,俘英宗。也先卒后,又先后为毛里孩、亦思马因、达延汗、俺答汗和图们汗等控制,最后服属后金。三卫主要从事游牧,兼事狩猎和林业,南部地区则事农耕。与明朝长期保持通贡互市, 永乐三年(1405)明在开原、广宁设三处马市与之互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辽东义州设木市。 兀良哈三卫明代卫所名。即朵颜、泰宁、福余3卫。见“朵颜三卫”。 兀良哈三卫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亦称“朵颜三卫”。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元代,※者勒蔑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并与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混合。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收降雄踞东北的纳哈出。翌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败亡,故元辽东诸部降明。二十二年(1389),明设泰宁、朵颜、福余三个羁縻卫,以故元辽王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隶大宁都司。永乐七年(1409),转隶奴儿干都司。三卫地初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自怀山(大兴安岭东)至东金山(今怀德附近)。正统(1436—1449)间,逐渐南下,入大宁境(今西拉木伦河以南),朵颜卫居西南,泰宁卫居中,福余卫居东北。其地为进入北京、中原的门户,也是明朝进入大漠南北的要道之一,故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明朝建三卫以防蒙古南下,东西蒙古夺取三卫以临中原。东蒙古阿鲁台崛起,控制三卫。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出征阿鲁台,回师大败三卫于屈裂河(今归流河)。正统时,为瓦剌领主也先控制。正统十四年(1449),导也先大举南下,破明军于土木堡,俘英宗。也先卒后,又先后为东蒙古的毛里孩、亦思马因、达延汗、图们汗等控制。明末,被后金征服。三卫主要从事畜牧业,兼事狩猎和林业,南部地区有农耕,并修建有板升(房舍)。与明朝长期保持通贡互市关系,明朝给予一年两贡或三贡的特殊待遇。永乐三年(1405),明朝在开原、广宁专设三处马市与之互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辽东义州开设木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