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教 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因宗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称儒教或孔教。但儒教并非创自孔子,而是比儒家学派要古老得多的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一传统宗教是多神教,以天地祖宗为崇拜对象,其宗教活动以 “祭祀” 为主要内容,这就是《尚书·尧典》说的 “三礼”,即祭祀天地祖宗三元神的宗教仪式,后来又统称 “吉礼”。这些祭神的仪式不仅是宗教精神的表现,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例如在商代,祭神的仪式常常是由国王亲自主持,不但有颂神娱神的音乐舞蹈,还要杀活人来献祭。西周立国后,继承了这一宗教传统,同时又注入了宗法制度的新内容,使其成为体现宗法社会等级秩序及其伦理观念的祀典与礼仪。只有周天子才享有祭祀上帝的特权,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境内的名山大川;天子为自己的祖宗立七庙,诸侯可以立五庙,大夫就只能立三庙,而庶民百姓则不能立庙。这样,就以祭祀天地祖宗三元神的宗教仪式为基础,发展起一套政治化、伦理化的礼乐制度,并陆续结集了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形式。“儒” 作为一种行业,其看家本领就是熟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类似所谓 “传教士”。到了孔子时代,这一宗教传统及其礼乐制度开始发生动摇,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 的局面。孔子对这一宗教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于是以继周自命,并力图重新阐释传统宗教及其礼乐制度的基本精神,来适应新的时代。他自谓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是以传授 “六经”的方式来传道,并以 “成圣”作为其人生终极关怀,试图在传统宗教及其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个人赖以 “安身立命”、天下赖以 “万世太平” 的德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后人称为儒家的学派。儒家学派的特点就是以 “传经” 的方式来“传道”。当汉武帝确定以继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路线后,就以儒家所传 “六经” 为根据,来重建大一统的国家宗教及其礼乐制度。从此,儒家演变为国家宗教,而传经的儒师也就扮演了神学家的角色。董仲舒从 “天人感应” 的角度,为儒教教义提供了神学基础; 而谶纬神学则将孔子派作了教主,甚至说他是孔母梦与天帝交感而生,并奉天帝之命编订六经,为汉立法。当佛道二教在中国流行开来后,这一国家宗教也就被称为儒教,与佛道合称为“三教”。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只有帝王才有祭天祭上帝的特权,所以上帝的观念在臣民心中就逐渐淡薄,而皇帝的观念却日益强化,对上帝的信仰转化为忠君的观念。祖宗之祭则是自天子至庶民百姓共有的,只是庙制不同,以体现上下尊卑之别,所以祖宗的观念深入人心,孝亲的观念代代相传。儒教与其它宗教有明显的区别,一是祖先崇拜,以致西方传教士曾称其为“祖先教”; 再则是宗教与政治、伦理的合一,没有独立的宗教组织,其宗教仪式甚至只是朝廷礼乐制度的一部分,以致许多人甚至否认其为独立的宗教。而且,儒教作为国家宗教,西汉以后,几乎完全制度化、教条化、凝固化,阐释儒教经典的经学也成为官方神学,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活力与魅力。尤其是道教兴起与佛教传入后,制度化的儒教由于缺少一种超世俗的终极关怀,缺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便相形见绌。尽管历代帝王还定期举行祭祀天地祖宗的儒教仪式,但他们更热衷的却是成仙成佛。于是在宋代以后,便出现了以佛道二教来革新儒教的思潮,其主流便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尽管理学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开辟了儒学的新天地,但对制度化的儒教却并未能产生多大影响。随着家天下王朝时代的结束,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 派别 派别派(派系) 宗 山头(削平~) 门户 另见:组织3 团体 结合 ☚ 派别 自成一家 ☛ 儒教rú jiào儒家的学说。《晋书·宣帝纪》:“博学洽闻,伏膺~~。” 儒教中国汉族特殊形式的传统宗教或思想学说。春秋时期,孔子重视礼,强调仁,相信天命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为儒教思想渊源,因此有人将孔子视为儒教教主。西汉董仲舒把人与天紧密结合起来,创立“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使儒家思想初步具有了宗教化含义。魏晋时期已有儒、释(佛教)、道三教之说。在封建政权支持下,儒教体系系统化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使宗教社会化。主要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提倡各种古代礼制、民间日常生活及节日民俗宗教化,使用各种手段对历史上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进行表彰,灌输一种行仁得仁、忠孝于天、奉天知命思想,以稳定统治秩序,使封建制度永存。“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儒教经典,祭天、祭孔、祭祖为规定的宗教仪式。但也有人认为儒教并不是一种宗教,只是一种思想学说而已,并称之为儒家思想。 儒教 儒教Rujiao亦称“孔教”。将孔子学说视为宗教的称谓。历来封建统治者都试图把孔子神圣化,将儒、道、佛三教并列。南朝梁武帝萧衍还创三教同源说,说佛祖如来和老子、孔子是师徒关系,儒、道两教来源于佛教。儒家中的今文学派也看待孔子如同宗教之教主。康有为还在《孔子改制考》一文中提出“孔子创教”之说。 ☚ 道教 礼拜 ☛ 儒教 儒教亦称“孔教”。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企图将孔子神化,将其学说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力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儒、佛、道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会化,使宗教生活、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四书》、《五经》是儒教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其宗教仪式。儿童开始接受儒教教育时,要对孔子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为教徒(儒生)定期朝拜的场所。儒教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后,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及封建残余势力继续提倡尊孔读经,维护儒教,用以抵制新兴的革命潮流。由于儒教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宗教,而且口头上反对宗教,不承认自己是宗教,因而学术界至今有人认为不存在儒教,只有儒家学说。 ☚ 德尔图良 摩尼教 ☛ 儒教ru jiaoConfucianism 儒教Confucianism;teachings of Confucius 儒教汉代专指以儒家的学说教人。《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也泛指孔孟的学说为儒教,《晋书·宣帝纪》:“博学治闻,伏膺儒教。”与后世以儒教为宗教有区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