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假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假乐

假乐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假乐》,嘉成王也。”三家《诗》作《嘉乐》,以诗为“美宣王”,与《毛诗》异。从诗的内容看,没有明确显露创作年代。朱熹疑为“公尸之所以答《凫鹥》者”(《诗集传》),亦无据。全诗四章,每章六句,写周王宴饮群臣,臣下歌功颂德。方玉润云:“此等无非奉上美词,若无‘不解(懈)于位’一语,则近谀矣。”(《诗经原始》)析诗格甚确。

☚ 凫鹥   公刘 ☛

假乐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这是一首为周王颂德祝福的诗。《诗序》认为:“《假乐》,嘉成王也。”朱熹则认为:《凫鹥》是宴飨“公尸”的乐歌,而《假乐》是公尸答《凫鹥》之诗。此二说都无确证,不足为据。
 《假乐》,从篇名便可知这是一篇歌功颂德的诗歌。假,嘉,美,《左传》、《礼记》中都引作“嘉乐”。《通释》说:“假嘉双声,故通用。”乐,喜爱。全诗四章,每章六句,共二十四句。诗一开始,便称赞周王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称他“显显令德”。显显,光明的样子,令德,即美德。何以称之“显显令德”呢? 因为他“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宜,善,相处得宜。《鲁颂·闷宫》中有“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令注》说:“宜,犹善也。此句言僖公善待大夫众士。”作为君临万方的帝王,能够善待群臣和万民,当然是最大的美德了。“自天申之”的申,表明之意。《集传》说:“既保之、右之、命之,而又重申之也。”一说,引长。按照周代的宗教观念,祖先神与上神是统一的。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一直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即使是“威仪抑抑、德音秩秩”的周天子,也要得到上帝的保佑和恩赐,才能“宜君宜王”。第一章赞颂周王爱臣爱民的美德,并称他的权力得自上帝的赐予并得到它的保佑。“干禄百福”的干字,疑是千字之误。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认为:“干当作千,形似而误。”皇皇,美好的样子。一说,光明。子孙世代繁衍,这是天降的福禄。举止庄重、行为正派,这是一位君王必备的条件,因此称之“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尊从先王旧制,沿续前朝法典,这是古代帝王通行的施政纲领。《郑笺》解释此句的含义:“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之文章。”周代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建立的较大的王朝。在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才智过人、功业卓著的贤王,如弃 (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姬昌 (文王) 等。这些周王朝的开山鼻祖、开国元勋,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一位君王,能否施行“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的纲领,继承先王的衣钵,是至关重要的。那时国家已经逐步形成,从商代开始,已经有了文字记载,有了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率由旧章”才可能实现。二章讲的是周王治国有道。三章说周王受到群臣的辅佐和百姓的拥戴。德音指好名声。秩秩,清明的样子。匹,指辅佐大臣,群匹即群臣。一说,类,群众。末章再言周王礼贤下士,善待群臣,受到诸侯、群臣的拥护,万民归附。辟,即君,此处指诸侯。媚于天子,即顺爱于天子。周王朝为拢络贵族势力,加强对诸侯、王族的控制,大搞封国,用这种方式取得了贵族们的普遍拥护。因此,才有可能出现诗中所描绘的诸侯、卿士与君王共同宴饮,周王受到诸侯、百官和民众共同拥戴的局面。解,通懈,懈怠。塈,休息,安宁。“不能于位,民之攸塈”,《毛传》:“塈,息也。”《通释》:“〈方言〉:‘息,归也。’‘民之攸塈’,即民之所息,即民之所归。”
 诗中所歌颂的这位周王的形象是颇为感人的。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他受命于天,却勤于职守,毫不懈怠。他遵循先王旧制,努力利国利民,政教法令清白。他善待诸侯、卿士,又受到万民的归附。所有这些美德,都集中于一人之身,应该说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却是群臣百姓的美好愿望,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的贤明君主的形象。
 《周礼·春官》 中最早提出了“风、雅、颂、赋、比、兴”这《诗经》六义。毛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对六义作了具体解释:“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关于赋、比、兴,朱熹说过:“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可以叙事、状物,也可抒情、议论。其特点是平铺直叙。《假乐》是一群大臣为君主歌功颂德。自然是“赋”了。诗中不用比兴,通篇采用赋体,直抒胸臆,尽情歌颂周王的功德,忠心祝愿周王福禄无尽无休,希望他永远受到臣民的拥护、爱戴。语言坦白、直率,感情热烈、直露、溢于言表。诗中运用复叠形式,大量使用叠字,如“显显令德”、“穆穆皇皇”、“威仪抑抑、德音秩秩”等,使人物形象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加上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段的运用,既明显地加强了语感和节奏感,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全诗节奏明快,格调铿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首章子,之部,德,职部,之职通韵。人,天、命、申,真部。二章福、亿,职部,皇、王、忘、章,阳部。三章抑、秩、匹,质部,疆、纲,阳部。四章纪、友、士、子,之部,位、塈,物部。通篇韵律和谐悦耳,富于乐感,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假乐》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 可可诗词网

《假乐》

(一)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二)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三)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四)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注释〕 假:嘉美。 显显:光辉夺目。令德:美德。 宜民:适宜于安民。宜人:适宜于治理百姓。 右:同“佑”。 申:讲述意旨。 干:求。有疑“干”字为“千”字之讹。 穆穆:形容肃穆。皇皇:光明、堂皇的样子。 愆:过错。 率:都。由:遵守。旧章:老规章。 抑抑:谨慎的样子。 秩秩:有秩序。 群匹:群臣。 之:此。 燕:同“宴”。 百辟:诸侯王。卿士:臣僚。 媚:喜爱。 解:懈怠。 攸:所。塈(xì):归附,一为休息。

〔鉴赏〕 《假乐》篇根椐《毛诗序》之说是赞颂西周第三代君主、即文王、武王以后的成王。在成王时代,周王室平定了殷贵族的叛乱,对东部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疆域比殷朝更加辽阔。在此期间,周朝普遍实行分封制,国家制度逐步完备,中央政权与各地区的关系得到确立,政治上保持了稳定与安宁。与此同时,各地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成王与其后的康王二代被史家称为“成康之世”,成王被视为“守成之主”,为西周的繁荣和鼎盛创造了条件,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假乐》集中地反映了后人对成王的崇敬之情。

成王可说是英明之主,也建有丰功伟绩,例如他曾亲自率军讨伐反叛的诸侯国奄(在今山东省曲阜东)和淮夷(在今淮河流域),取得辉煌胜利。但作者最关注的不是征服与战功,而是君主的政治方略、道德品质以及对群臣、百姓的态度。诗歌颂扬了成王以下的政治方针和美好的品性:

第一,认真遵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所规定的大政方针、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就是诗中所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虽然这句话在后世被一些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保守分子用来反对改革,但是在成康之世却是治国的不二法门。因为当时新的政治、社会制度刚刚建立起来,需要巩固和完善;前人在筚路蓝缕、创立基业中所创造的传统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为巩固政权、强国兴邦所必需。相反,如果继任君主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会将国家推向混乱的深渊,在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并不少见。

第二,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就是诗中所描写的“威仪抑抑”。作者还赞扬成王对于国家大事的考虑谋划十分周详缜密,政令的实行又非常谨严,很有步骤,以求有利于百姓,这就是所谓“德音秩秩”。在这种政风的影响下,各级官吏也都不敢懈怠(“不解于位”)。结果是人民都能归顺于政府。

第三,品德高尚,堪为楷模。这首诗一开头就称成王为“假乐君子”,即品性美好的有德之人。它还赞美成王的言行显示出美德的光辉(“显显令德”)。虽然这里所说的令德不单指个人的品性,实际上概括了下文具体指明的成王所有的政治上的明智和精神上的卓越,但是“君子”、“令德”的赞美词凸显了他道德完美的形象。

第四,尊贤使能,亲近群臣。根据历史记载,成王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在执政之初由周公摄政七年,他对周公十分尊敬,言听计从。他们两人的成功合作是西周走向兴盛的一个根本条件。另外,成王任用的太保召公奭,也是一个贤臣,与周公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治国,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尚书·召诰》留下了他关于治国的真知灼见。他提出“天命不可恃,祖宗不可恃,惟敬德庶可凝固天命”(宋代陈栎《书经传说汇纂》),对成王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辅国终成王一代,成王临终时他为托孤顾命重臣。《假乐》还讴歌他与群臣和衷共济,和睦相处,与朝廷大臣和四方诸侯“无怨无恶”。

成王是西周初年的君主,关于他的事迹保存至今的第一手材料很少,因此,尽管《假乐》一诗文字简略,却相当真实、全面地描绘了成王的形象,十分准确地表现了守成之主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守成之主的典型人物。这些特征在后世汉文帝、汉景帝这一类君主身上都有所表现。

以上这些特征在《假乐》作者心目中,是一个称职的、或曰理想的君主应当具备的品质。从作者所赞美的这些品质,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秉承周初的“敬德”、“重礼”的传统,最推崇君主的美德和对君臣、君民关系的妥善处理,对于其战功、智谋等方面却不注重。《诗经》与《尚书》一样,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假乐》这一类著作对于儒家德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之《假乐》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假乐

 〔原文〕
 假乐君子,(齐假作嘉。)
 显显令德。(齐显作宪。)
 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齐右作佑。)
 自天申之。
 (子、德,之部。人、天、命、申,真部。)
 千禄百福,
 子孙千亿。
 穆穆皇皇,(齐皇作煌。)
 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齐愆作骞。)
 率由旧章。
 (福、亿,之部。皇、王、忘、章,阳部。)
 威仪抑抑,
 德音秩秩。
 无怨无恶,
 率由群匹。(齐群作仇。)
 受福无疆,
 四方之纲。
 (抑、秩、匹,脂部。疆、纲,阳部。)
 之纲之纪,
 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
 媚于天子。
 不解于位,
 民之攸塈。(鲁塈作呬。)
 (纪、友、士、子、位、塈,脂部。)
 〔译文〕
 周王令人崇敬,品德高尚心地光明。能用贤臣安抚庶民,从天神那里接受了福禄。保佑他,又受命他,上帝一再申明。
 千禄百福一齐降临,子孙满堂难以计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为君当王都很相称。不犯过错不忘本,遵循先王的典章制度。
 仪表堂堂,政令清明。没有怨与恨,依靠群臣辅弼。承受无尽的福禄,四方万国都遵行王命。
 周王君临天下,大宴宾客朋友。诸侯卿士都来赴宴,纷纷敬酒表达对天子的爱戴。忠于职守从不惰怠,万民归附,国泰民安。
 〔评介〕
 《假乐》,全诗四章,章六句。是一首赞美 “君子”的诗。这里的“君子”,有人说是指周成王,有人说是周王。《毛诗序》说: “《假乐》,嘉成王也。”《辞海》 (文学分册):同意此说,并认为“在赞美之中兼有规戒之意。”朱熹“疑此即公尸之所以答《凫鹥》者也。”即认为《凫鹥》是飨公尸所歌的乐辞,以此为公尸的回答。高亨以为“是一首为周王颂德祝福的诗。”(《诗经今注》) 《凫鹥》所写,章章皆有祝颂之语,似不必再有“回答”之作。从本篇“宜民宜人”,“宜君宜王”和“百辟卿士,媚于天子”等语来看,这里的“君子”当指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至于是武王还是成王则未明指,也无确指的迹象根据,故以“周王”之说为近是。
 这是一首十分有趣的诗,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重复把它排在下面: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
 无怨无恶,率由群匹。
 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不解于位,民之所塈。
 以诗句为单位,横看是原诗的排行顺序。纵看是一到四章的顺序。按这个顺序把各章一到六句混合起来纵看,就成了“假乐君子,千禄百福。威仪抑抑,之纲之纪。显显令德,子孙千亿。德音秩秩,燕及朋友。宜民宜人,穆穆皇皇。无怨无恶,百辟卿士。受禄于天,宜君宜王。率由群匹,媚于天子。保右命之。不愆不忘,受福无疆。不解于位,自天申之,率由旧章,四方之纲,民之所塈。”把每章一到六句倒过来读,就成了“自天申之,保右命之。受禄于天,宜民宜人。显显令德,假乐君子。率由旧章,不愆不忘。宜君宜王,穆穆皇皇。子孙千亿,千禄百福。四方之纲,受福无疆。率由群匹,无怨无恶。德音秩秩,威仪抑抑。民之所塈,不懈于位。媚于天子,百辟卿士。燕及朋友,之纲之纪。”按横排形式对角斜看,就成了 “假乐君子,子孙千亿。无怨无恶,媚于天子。显显令德,穆穆皇皇。率由群匹,不解于位。宜民宜人,宜君宜王。受福无疆,民之所塈。受禄于天,不愆不忘。四方之纲,率由旧章。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德音秩秩,百辟卿士。威威抑抑,燕及朋友。之纲之纪,保右命之。”总之,不管从哪种顺序(以字为单位除外)去看,不仅都可以读,而且都能成理,只是有些地方的因果关系起了变化,但赞美的精神未变。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写在盘中,屈曲成文”的盘中诗。刘勰认为,回文创作始于道原。道原所作回文诗早已失传,故或以为南朝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玉台新咏》以为傅玄作)为最古。这些结论,疑有疏忽。如果说《假乐》是分章乐歌,是纯粹的抒情诗,不像苏伯玉妻的 《盘中诗》那样带有叙事因素,那么《假乐》一诗,至少也是回文诗的雏形,后代的回文诗之作,很可能是受了它的启发或影响而完善起来的。
 这首诗雍容雅丽,含蓄蕴藉,韵律铿锵,在《正大雅》中也具有典范性。

诗词《假乐》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假乐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
 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11)
 不解于位,民之攸塈。(12)

 
 【注释】 ①假:通“嘉”,赞美。乐:喜爱。显显:光明的样子。令德:美德。②宜:适合。民:庶民。人:指在位的贵族。③右:佑,助。申:重复,一再。④干:应作“千”,形似而误。⑤穆穆:敬肃的样子。皇皇:光明的样子。⑥愆:过失。率由:遵循。⑦抑抑:通“懿懿”,庄美的样子。秩秩,清明的样子。⑧群匹:群臣。⑨纲:网上大绳,此指法则。⑩之:这。纪:丝的头绪。燕:同“宴”。(11)辟:君。百辟:指众诸侯。卿士:泛指文武大臣。媚:爱戴。(12)解:通“懈”。攸:所。塈(xi):通“暨”,归附。
 
 【译文】 君子可爱又可敬,美德高尚多显明。安定民心能用贤,天赐爵禄担大任。保他助他是天意,一再降福命中定。百福千禄集一身,子孙千亿无穷尽。人人磊落品行好,为君为王总相称。不犯过错不忘本,典章制度齐遵循。堂堂仪表美姿容,政令如一国清明。百姓无怨亦无恨,群臣辅佐一条心。无边福禄受于天,四方守法遵王命。治理四方有纲纪,胜友高朋齐宴集。诸侯卿士多如云,大家心向周天子。忠于君位不懈怠,安居乐业民归依。
 
 【集评】 《毛诗序》:“《假乐》,嘉成王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唐·孔颖达:“作《假乐》诗者,所以嘉美成王也。经之所云,皆是嘉也。正诗例不言美,以见为经之正。因训假为嘉,故转经以见义,且乘上篇为次,以其能守成功,故于此嘉美之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宋·朱熹:“言王之德,既宜民人而受天禄矣。而天之于王,犹反复眷顾之不厌。既保之右之命之,而又申重之也。疑此即公尸之所以答《凫鹥》者也。”(《诗集传》卷六)
 清·姜炳璋: “成王之守成而致太平,其实功实事皆于此篇发之。”(《诗序广义》)
 清·王先谦:“《论衡·艺增篇》:诗言子孙千亿,美周宣王之德,能慎(顺)天地,天地祚之,子孙众多,至于千亿。是《鲁诗》与《毛序》不同。齐、韩未闻。”(《三家诗义集疏》)
 
 【总案】 这是一首颂诗,但实际上是一首讽诗,寓讽谕规戒于歌功颂德之中。歌颂的是周王不懈于位,爱民用贤,安抚诸侯,和睦臣下,因而国泰民安,天下大治,守成有功。但这一切的成效归结到一点,是由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也就是说诗中所颂扬的这位周王(一般认为是指成王),成功的奥秘不在于自己有什么创造,而在于“遵先王之法”(朱熹《诗集传》)。能做到这一点,便可“受禄无疆,四方之纲”。成则由斯,言外之意,自然是败亦由斯,倘若对于“旧章”即先王之法,又愆又忘,那么等待他的无疑是失败了,讽谏警戒之意尽在不言中。这种“先王之法不可变”的统治哲学在后世的统治阶级上层,可以说是个影响深远的观念,同时又是个常常引起争论不休的问题。那么,究竟是“变”好还是“不变”好呢?应该说,“不变”有利于维护专制独裁统治,但却阻碍了历史与社会的进步(所谓“爱民用贤”、“国泰民安”之类不过是颂圣时好听的言辞罢了,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只有“变”才能给历史带来新的推动力,给社会带来新的发展。事实上,“不变”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受禄无疆”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变”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假乐

假乐

〔原文〕
假乐君子,(齐假作嘉。)
显显令德。(齐显作宪。)
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齐右作佑。)
自天申之。
(子、德,之部。人、天、命、申,真部。)
千禄百福,
子孙千亿。
穆穆皇皇,(齐皇作煌。)
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齐愆作骞。)
率由旧章。
(福、亿,之部。皇、王、忘、章,阳部。)
威仪抑抑,
德音秩秩。
无怨无恶,
率由群匹。(齐群作仇。)
受福无疆,
四方之纲。
(抑、秩、匹,脂部。疆、纲,阳部。)
之纲之纪,
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
媚于天子。
不解于位,
民之攸塈。(鲁塈作呬。)
(纪、友、士、子、位、塈,脂部。)
〔译文〕
周王令人崇敬,品德高尚心地光明。能用贤臣安抚庶民,从天神那里接受了福禄。保佑他,又受命他,上帝一再申明。
千禄百福一齐降临,子孙满堂难以计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为君当王都很相称。不犯过错不忘本,遵循先王的典章制度。
仪表堂堂,政令清明。没有怨与恨,依靠群臣辅弼。承受无尽的福禄,四方万国都遵行王命。
周王君临天下,大宴宾客朋友。诸侯卿士都来赴宴,纷纷敬酒表达对天子的爱戴。忠于职守从不惰怠,万民归附,国泰民安。
〔评介〕
《假乐》,全诗四章,章六句。是一首赞美 “君子”的诗。这里的“君子”,有人说是指周成王,有人说是周王。《毛诗序》说: “《假乐》,嘉成王也。”《辞海》 (文学分册):同意此说,并认为“在赞美之中兼有规戒之意。”朱熹“疑此即公尸之所以答《凫鹥》者也。”即认为《凫鹥》是飨公尸所歌的乐辞,以此为公尸的回答。高亨以为“是一首为周王颂德祝福的诗。”(《诗经今注》) 《凫鹥》所写,章章皆有祝颂之语,似不必再有“回答”之作。从本篇“宜民宜人”,“宜君宜王”和“百辟卿士,媚于天子”等语来看,这里的“君子”当指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至于是武王还是成王则未明指,也无确指的迹象根据,故以“周王”之说为近是。
这是一首十分有趣的诗,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重复把它排在下面: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
无怨无恶,率由群匹。
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不解于位,民之所塈。
以诗句为单位,横看是原诗的排行顺序。纵看是一到四章的顺序。按这个顺序把各章一到六句混合起来纵看,就成了“假乐君子,千禄百福。威仪抑抑,之纲之纪。显显令德,子孙千亿。德音秩秩,燕及朋友。宜民宜人,穆穆皇皇。无怨无恶,百辟卿士。受禄于天,宜君宜王。率由群匹,媚于天子。保右命之。不愆不忘,受福无疆。不解于位,自天申之,率由旧章,四方之纲,民之所塈。”把每章一到六句倒过来读,就成了“自天申之,保右命之。受禄于天,宜民宜人。显显令德,假乐君子。率由旧章,不愆不忘。宜君宜王,穆穆皇皇。子孙千亿,千禄百福。四方之纲,受福无疆。率由群匹,无怨无恶。德音秩秩,威仪抑抑。民之所塈,不懈于位。媚于天子,百辟卿士。燕及朋友,之纲之纪。”按横排形式对角斜看,就成了 “假乐君子,子孙千亿。无怨无恶,媚于天子。显显令德,穆穆皇皇。率由群匹,不解于位。宜民宜人,宜君宜王。受福无疆,民之所塈。受禄于天,不愆不忘。四方之纲,率由旧章。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德音秩秩,百辟卿士。威威抑抑,燕及朋友。之纲之纪,保右命之。”总之,不管从哪种顺序(以字为单位除外)去看,不仅都可以读,而且都能成理,只是有些地方的因果关系起了变化,但赞美的精神未变。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写在盘中,屈曲成文”的盘中诗。刘勰认为,回文创作始于道原。道原所作回文诗早已失传,故或以为南朝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玉台新咏》以为傅玄作)为最古。这些结论,疑有疏忽。如果说《假乐》是分章乐歌,是纯粹的抒情诗,不像苏伯玉妻的 《盘中诗》那样带有叙事因素,那么《假乐》一诗,至少也是回文诗的雏形,后代的回文诗之作,很可能是受了它的启发或影响而完善起来的。
这首诗雍容雅丽,含蓄蕴藉,韵律铿锵,在《正大雅》中也具有典范性。

☚ 凫鹥   公刘 ☛
假乐

111.假4乐(p242.1)

释文作: 《诗·大雅》篇名。《序》:“《假乐》,嘉成王也。”《释文》: “(假)音暇,嘉也。”《礼·中庸》作“嘉乐”。
按:释文之末所谓“《礼·中庸》作‘嘉乐’”云云,行文失缜,人将以“嘉乐”为《中庸》之篇目,而实引《诗》句作: “嘉乐君子。”故改作: “《礼·中庸》引《诗·大雅·假乐》文句作:“嘉乐君子。”当矣。

☚ 偃蹇   假惺惺 ☛
000001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