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法
在叙述人或事件中按常规文序应交待在前的,如人物名姓、事件发生时日及地点等,偏偏倒装于文中或文尾的一种写法。此法可以在文章前半部留下未知的空白点,又不影响情节的展开和议论的进行,最后填补这些空白点时,能收合卷释疑、和盘托出、交待周到的效果。例如唐代柳宗元《梓人传》,意在借梓人发端,大书宰相之道,故梓人名姓和梓人职业之古称或今称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放在文尾点出,有补充说明、交待周到的效果。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结尾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也是一种倒装,前文留下悬念,文尾点出,自有合卷释疑之妙。在文中点明的,如宋苏轼《方山子传》开篇不说方山子何许人,待苏轼谪居黄州,偶遇方山子时才言明方原来是“故人陈慥季常”,能给人以意外感。清人沈德潜曾说“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沉,自是精神能手”,即指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