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信息社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信息社会 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别称。70年代初由美国A.波雷特博士提出。他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经济在19世纪以农业为基础,20世纪初以工业为基础,20世纪中期以服务业为基础,现在的经济则以信息业为基础。现在以信息业为基础的社会,被称作“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理论以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为依据,它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商业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业、科研教学部门、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人们的家庭生活等一切领域,因此,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而信息产业的劳动力人数迅速增加。信息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在半数以上,超过了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我们仅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40%的劳动力是农民,到了1950年,则有40%的劳动力转向了工业部门,而在今天,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信息行业,从事信息的处理、通讯、研究和管理。 信息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一般而言,信息业由信息生产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流通业四大产业领域构成:1)信息生产业是生产、提供信息和知识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研究团体和教育部门;2)信息设备制造业是以电子计算机工业为主的硬件工业,包括生产、研制、销售、维修各种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器材、元件的企业和集团;3)信息服务业是信息行业中的“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核心技术是软件服务,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4)信息流通业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送信息,为各集团、部门以及个人提供信息。总之,信息业领域宽广,是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被视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资源,信息业也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信息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它所依赖的东西既不是肌肉,也不是物质能源,而是信息和知识。因此,系统地生产知识并迅速加工、处理和传递,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的增长来加以实现。 目前,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信息和材料、能源相提并论,认为它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信息是国家的“第二资源”和“无形的财富”,这一观念已被世人普遍接受。在信息社会中,脑力劳动者已成为社会的主体,整个社会的体制结构向着多样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之,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掌握信息就不可能有意志和行动。 信息社会xìnxīshèhuì西方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概念之一。指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促使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xìnxī shèhuì指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社会。例如:“近年来,国际上正在议论人类将要进入一个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实质上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相结合的技术。”(《人民日报》1984.3.5)“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情报”,在英文里都叫information,指的就是知识。没有它,能实现现代化么?”(《百花洲》1989.1.164页)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xìnxī shèhuì知识、信息成为比物质、能源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活动将以信息生产、交换、分配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 ☚ 信息流 信息台 ☛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以信息产业为主要产业的社会。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信息业的发展,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使用和信息产品的生产,如报刊、广播、影视、图书信息和计算机数据经营等。信息社会的基础是发达的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加拿大要完全过渡到信息社会尚存在以下难题:大量有关加拿大的重要信息被储存在国外(主要是美国),这将导致加拿大经济会更加依赖于美国和其他跨国公司;个人隐私的保护;就业机会将减少;过去从图书馆易于得到的信息,在信息社会必须花钱去购买;信息产品已成为主要商品,如果不作相应的政策调整,将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 信息社会西方社会学家认为,随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信息正成为比物质、能源更重要的资源,将出现以信息的生产、交换、分配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变化的源泉是信息。人们吸收、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2003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通过的《原则宣言》中,对信息社会的表达如下:信息社会是贯彻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以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所有人都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使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建设信息社会的主要条件是:改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接入和技术的获取,加大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开展能力建设;增强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信心和安全性;在所有层面创造有利环境;开发和拓宽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和文化多样性;承认媒体的作用;解决信息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并鼓励国际和区域合作。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各项参照性指标: ☚ 信息化 通信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以信息为标志、以信息工业为支柱的社会。信息社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1) 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2) 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3) 人们注意和关心未来; (4) 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的社会,新技术革命使信息成为比物资源或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使社会和经济得以发展。进入信息社会要具备五个条件: (1) 发达的传统信息,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电话等; (2) 在物质生产较发达的基础上,改变经济结构才能使生产持续发展; (3) 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 (4) 劳动力结构有所改变; (5) 能集中足够的研究开发资金。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变化的源泉是知识,它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电脑,它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信息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以大科技为基础的电脑化; 管理的电脑化; 社会的电脑化; 个人的电脑化。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信息社会理论有不同的评价。 ☚ 信息污染 信息革命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一般认为,信息社会以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此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使信息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主要特征: ☚ 技术社会 视频化社会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一般认为,信息社会以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此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使信息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 技术社会 视频化社会 ☛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西方学者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理论上的描述和概括,认为当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当社会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时,社会便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美国社会预测学家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1982年)一书中认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2)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社会。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1983年)一书中,通过对比阐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1)工业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蒸汽机等,以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电脑,以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2)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带来动力革命,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3)在信息社会里,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情报信息公用事业,是以电脑为基础的基本社会结构,取代工业社会中的工厂而成为社会的特征,生产和分配知识情报信息产品;(4)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智力工业”,其核心是“知识工业”;(5)在工业社会(资本主义)以“价值规律”保持供求平衡,企业作为活动主体追求最高利润;信息社会以“目标原则”为社会基本原则,资本(指人类知识)公有;(6)工业社会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7)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生产耐用消费品,信息社会是大量生产知识和电脑化。西方学者关于“信息社会”的论述,仅从社会的技术特征、产业特征方面来划分社会形态。虽然如此,他们的论述对认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广泛应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以由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群和经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部门的紧密结合为基础。信息不仅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影响甚至极大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对人类何时进入信息社会有不同的看法:(1) 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作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2) 以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首次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3) 以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为标志,因为它开启了全球卫星通信时代;(4) 以1991年美国企业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方面的支出第一次超过其他方面,如机械方面的支出为标志,因为这可视为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分界线;(5) 以信息部门的产值比重超过物质部门,或信息产品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50%,或信息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超过50%为标志。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与工业社会相对应,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智力密集型结构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信息成为比物资或能源更重要的资源。微电子技术出现后,电路集成度大为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和集成度的提高,带来了电子计算机的革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电信工业,扩大了信息贮存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通讯卫星网络的建立,又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和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扩充知识,有系统地大量地生产知识与信息产品。 ☚ 信息革命 信息工业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文明后的文化、超工业化社会和产业后社会等。指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最重要资源之一,并且有意识地从事加工、传递、存储、利用的活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表现为(一)信息将借助材料和能源的力量产生出价值,成为社会进步的基本要素。(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工业领域。(三)信息技术的采用导致办公室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从而使人摆脱简单重复复性工作,以及有害人体的高温、低温、放射和噪音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四)信息、资源、能源、交通、物流以及工农业系统管理的自动化,即社会自动化。由于信息活动渗透社会多领域,必将形成社会在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多样化,区别于工业社会规格化的产品和人。人将接受多样化的教育,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相应于人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也将向多样化发展。(二)综合性,区别于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化倾向。信息社会实行系统化和综合化,社会和社会生产的管理将会更为合理,更为有秩序,并富有弹性。(三)非同时化,信息系统提供了交流信息方面的便利以及信息传递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把人从统一的工作时间中解脱出来,使弹性与分散的工作成为可能。(四)优化,高速、大量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各种社会系统的管理优化。(五)信息共享还将形成分权的倾向。信息社会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通过计算机可能侵犯个人事务以及隐私;由于计算机的网络化,信息犯罪造成的损失往往极为重大;再者,社会的迅速信息化,机器人和办公室自动化的迅速实现,可能带来一些就业方面的问题。 ☚ 信息技术 信息服务资料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广泛应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以由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群和经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部门的紧密结合为基础。信息不仅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影响甚至极大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对人类何时进入信息社会有不同的看法: (1) 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作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2) 以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首次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 (3)以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为标志,因为它开启了全球卫星通信时代; (4) 以1991年美国企业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方面的支出第一次超过其他方面,如机械方面的支出为标志,因为这可视为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分界线; (5) 以信息部门的产值比重超过物质部门,或信息产品的坐标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50% ,或信息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超过50%为标志。 ☚ 科技产业化 信息经济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亦称“信息化社会”。国外一些学者从生产力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社会后的以信息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社会。 ☚ 收入政策 信息高速公路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亦称信息化社会,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日益依赖信息的阶段。一般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 信息财富 信息服务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以信息的系统收集、科学加工、有效利用为特征、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它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写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首先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即信息化社会。1980年美国另一位社会学家托夫勒撰写的《第三次浪潮》一书,认为人类继经历了第一次浪潮 (农业社会) 、第二次浪潮 (工业社会) 之后,正在经受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即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奈比斯特发表了《大趋势》一书,指出当前社会第一大趋势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关于信息社会的特征,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一般说来,信息社会的特点是: (1) 知识形态的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交换频率越来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提高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2) 出现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使信息的收集、贮存、加工越来越现代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3) 人们的生活、工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信息已成为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不是依靠体力劳动,而是知识。(4)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社会以集中化为特征,而信息社会则出现“分散化”趋向。当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总是一个过程,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 ☚ 信息革命 信息工业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西方学者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理论描述。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和未来学家A·托夫勒在其著作中都强调知识和信息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最大作用。1982年,美国预测学家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革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对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问题作了专门论述。1983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一书中,对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不同特点作了对比阐述。他们所描绘的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1) 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2) 所有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都将被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联结起来,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将实行自动化,形成全新的生产格局和社会格局。(3) 人的观念将发生变化。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而非今日追求的最高利润。 ☚ 第四次工业革命 城市经济 ☛ 信息社会xìn xī shè huì又称“信息化社会”。指利用信息的力量,依靠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