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俟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俟解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凡1卷。作于清康熙23年(1684年)。后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亦分别出版与《思问录》合编的单行本。《俟解题词》中希后之学者对书中所论问题,依历史之变化和时代之现状,融自己的思想而解之,故曰“俟解”。坚持人性本善,“人之生理在生气之中,原自盎然充满,条达荣茂。”但认为后天不良环境对人性浸害极大,尤其风俗习气更浸蚀人之生气。“末俗有习气,无性气。其见为必然而必为,见为不可而不为……皆习闻习见而据之,气遂为之使者也……呜呼!今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师友之互相教者,何一而非习气乎!”亦认为“气质之偏,可致曲也,嗜欲之动,可推以及人也,惟习气移人为不可复施斤削。”故提出道德修养的关键是慎习,即培植本根,保持至善的本性不受污染。“立一成纯之局而酌所以自处者,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则不为世所颠倒而可与立矣。”“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强调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应“明伦、察物、居仁、由义”,而这“四者”亦“禽兽之所不得与。壁立万仞,止争一线”。然而同时斥庶民为禽兽,“庶民者,流俗也。流俗者,禽兽也。”认为庶民终日营营,孳孳为利,“求食、求匹偶、求安居”,其行一任自然,不以仁义为指导,故“取十姓百家之言行而勘之,其异于禽兽者,百不得一也。”则反映了作者地主阶级的偏见。在理欲问题上,主张将欲区分为人欲和私欲,“欲曰人欲,犹人之欲也;积金囷粟,则非人之欲而初不可欲者也。”认为人欲是道德原则、规范的基础和内容,“养其生理自然之文,而修饰之以成乎用者,礼也”,故无恶;而私欲则是恶之根源,利“私之于己则自贼,推之于人则贼人。善推恩者,止推老老幼幼而已,非己有佌佌之屋、蔌蔌之粟而推之人使有之也。”故反对追逐私利和以利益收买人心。进而亦分析了吝与俭、鄙与勤、懦与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俭是“节其耳目口体之欲,节己而不节人”,如表面克制,实质上“贪得无已”便是吝;勤是不“昏昧偷安”,“心专而志致”,如“销磨岁月精力于农圃箪豆之中,而荒废其与生俱生之理”则为鄙;慎是“畏其身入于非道,以守死持之而不为祸福利害所乱”,如“畏祸而避之,躬陷于大恶而不恤”则是懦。明示既要以道德原则指导、规范人之行为,又要掌握好“度”。否则,便会走向反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