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俑读音·iong(ˇ),为iong韵目,属eng—ong—iong—ueng韵部。余垄切,上,肿韵。 上一条: 甬 下一条: 埇 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形或兽形物 俑古代陪葬用的木制或陶制偶像:陶~︱木~︱女~︱男~︱始作~者。 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的偶像:秦俑︱陶俑︱兵马俑。 俑偶人。《禮記·檀弓下》: “孔子謂爲芻靈者,善謂爲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鄭玄注: “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 陸德明《經典釋文》:“俑,音勇。”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雕塑部 > 陵墓雕塑 > 俑 俑 yǒng 古代用以代替活人殉葬的偶人。始于殷周,至秦漢隋唐盛行,宋元漸衰。俑多以木、陶、石、泥、銅等材料製作,形象以奴僕、舞樂人、士兵、儀仗等爲主,亦有鎮墓厭勝之神物等,并常附以雕塑、鑄造鞍馬、牛車、家畜及用具等。從出土實物比較,楚木俑甚簡;秦代陶俑精美,始皇陵兵馬俑爲已知體積最大的等身俑;漢俑種類繁多,質樸傳神;南北朝俑製作多樣,瓷俑多出現于南方;盛唐三彩俑達到高峰;金元則以磚雕墓俑爲最著名。《禮記·檀弓下》:“孔子謂爲芻靈者,善;謂爲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于生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趙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葬物 > 俑 俑 yǒng 亦稱“象人”。古代殉葬物。用木或陶土製成人或動物之形,亦有金屬製品。有些俑裝有機關,能活動。春秋時期始有用俑殉葬之俗。當源於奴隸殉葬制度,故多爲奴隸、家僕、小吏的形象。秦始皇時有兵馬俑,東漢以後出現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奴俾俑。《禮記·檀弓下》:“孔子謂爲芻靈者善,謂爲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趙岐注:“俑,偶人也,用以送死。”焦循正義:“俑則能轉動象生人,以其象生人,故名象人。《冢人》之‘象人’,即俑之名也。”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冢文》:“黄腸既毁,便房已頹。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偶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俑*yongD9B8 雕像 雕像用泥、土等塑的人像:偶(泥偶;土偶;土偶人) 泥人 泥像 塑像 土人 土梗 土禺人 土耦人 另见:塑造 雕刻 ☚ 画像 佛像 ☛ 俑 137 俑俑是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陶制,或铜铸、石雕。俑作为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显然是封建迷信思想支配下的产物,也是统治阶级借以显示他们的权势和享乐生活的需要而制作。但俑对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服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雕塑艺术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 雕塑 秦俑 ☛ 俑 俑亦称“象人”,即偶人。用木制的称桐人。古代用以随葬。《玉篇·人部》: “俑,偶人也。” 《广韵·肿韵》:“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俑一般用木制或陶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墓中,形体较小。秦始皇陵发现大批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等高同大。汉代以俑随葬的习俗极为普遍。形象生动,多姿多态。北魏以后,陶俑的组合日趋固定,大致可分为镇墓俑、仪仗俑及家内奴仆俑三类。唐代又出现了色彩绚丽的三彩陶俑。宋代以后,因纸冥器流行,木俑或陶俑在一般墓中逐渐减少,但元明时期一些较大的墓葬中仍有随葬陶俑者。 ☚ 金蚕 涂车 ☛ 俑 俑明器之一。即古代丧葬中用以随葬的偶人。《礼记·檀弓下》载: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注: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作为随葬品的俑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它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据研究,最早的俑大约是用茅草扎束成人形,故称“刍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俑殉葬的礼俗开始流行。 ☚ 人殉 纸钱 ☛ 俑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一般为木、陶制,也有石雕、铅铸的。东周墓中出现,汉至唐代盛行,宋以后渐少。多为奴仆、武士、仪仗、乐舞伎等。由此可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体态和雕刻艺术水平等。 俑yǒng古代殉葬的偶像。如:陶俑。 俑yǒnɡ (古代殉葬的偶像) wooden or earthen human figure buried with the dead in ancient times; tomb figure; figurine: 木[陶] ~ wooden [pottery] figurine; 武士 ~ warrior figure; 兵马 ~ wood or clay figures of warriors and horses buried with the dead 俑古代墓葬中陪葬的偶人,用作殉葬者的替代物。亦用于巫术仪式。楚国使用俑,最早发现在春秋时期。如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所出木俑,虽然形体小,面目不清,上下肢不明显,但仍能断定为殉葬俑。战国时期的楚俑较习见。如江陵雨台山555座墓中有16座有木俑。楚俑的制作很有特色,可分为二种形制,一种为整木圆雕而成,一种为薄木片做成。后一种先在木片上塑出其外形,然后再绘出五官,制出身、首、四肢,再以榫接或粘合。楚俑大都绘有彩,有的直接在俑上绘出脸、衣服、头发;也有的先雕刻出五官、四肢,然后再附上衣物及饰品。头顶也有用假发修饰的。形态逼真,神情各异,体现了高超的木雕艺术。楚俑大多发现在今湖北、湖南、河南,特别是楚的中心区域多见,如江陵、长沙、信阳等地。较有名的楚俑如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现的玉俑,荆门包山大墓的木俑,湖南益阳楚墓的陶俑以及河南淮阳楚墓的泥俑。 俑yǒng
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