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使至塞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唐诗篇名。五律。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并在节度使幕中兼任判官。他在出塞途中写下此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歌颂唐军的胜利,写得意境壮阔,景象明朗,情调昂扬,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大漠”二句,选取塞上四种典型景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互相搭配映衬,描摹出一幅边塞奇特壮美的图画。王国维称:“‘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人间词话》)王夫之评曰:“因景因情,自然灵妙。”(《薑斋诗话》) ☚ 少年行 渭川田家 ☛ 使至塞上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西施咏 下一篇:鸟鸣涧 → 诗词简介: 唐代王维的五言律 诗。开元二十五年 (737) 春,河 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 维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西北边塞 慰问,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 官。这首诗就写于去幕府途中。全 诗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 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 骑,都护在燕然。”单车,一辆 车,表示车骑随从少。欲,将要。 问边,慰问边塞将士。属国,一说 是“典属国”的省称,是秦汉时的 官名,唐代有时指使臣。王维用以 自称; 一说属国在东汉是州下的行 政区名,凉州有居延属国,因而 “属国过居延” 即 “过居延属 国”。两说都可通。征蓬,随风飘 转的蓬草。汉塞,汉代设置的关 塞,这里指唐代的关塞。孤烟直, 古代边塞烧狼粪报警,据说这种烟 是直的。长河,大河。萧关,唐代 县名,县府所在地在今宁夏同心东 南。候骑,骑马的侦察通讯兵。都 护,官名,镇守边疆的都护府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 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 杭爱山。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 单于 (chán yú蝉娱) ,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还; 这里指最前线。这 首诗是说,轻车简从要去慰问边 防,我将经过西北的居延。蓬草随 风飘出塞外,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 人居住地区的天空。广阔的沙漠一 根烟柱直直升起,大河上落日正 圆。在萧关遇上了骑马的通讯兵, 他说河西节度使亲临前线。“大 漠”两句是常为人们称道的名句。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 【解题】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判官。诗中描绘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景象开阔,气势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直”、“圆”二字逼真传神,历来传为名句。 【注释】 ①二句意谓单车出使独往边塞慰问,使者来到了居延。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汉代苏武曾为典属国,唐时遂以“属国”指使臣。居延:汉县名,古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二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②二句写景中暗寓行程。意谓蓬草随风远去,出了汉朝的关塞,北归的飞雁进入了胡地上空。 ③二句写塞外独特景色,意谓大沙漠中的一堆烽烟笔直地升入高空,大河上圆圆的红日正在渐渐下落。烽烟乃用狼粪燃烧的,据陆佃《埤雅》云:“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长河:大河。④二句意谓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仿效当年窦宪刻石纪功。萧关:故关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ji):侦察骑兵。都护:唐时边疆重镇设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长官称都护。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于此,刻石纪功而还。 使至塞上 题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②。 注释 ①单车: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疆将士。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或谓属国乃典属国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 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音计):侦察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击匈奴,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赏读 首联叙事,点明出使塞上之事。诗人以“单车”的身份“欲问边”,表面上写旅途的辽远和艰辛,实质上说明唐朝强大的国威远播辽阔的边疆,流露出对疆域辽阔和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诗以“欲问边”发端,继之以“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骏快无比。“征蓬”,乃随风飘飞的蓬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来飞回的大雁。这二者,都是塞上所见,又借以自况,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诗人奉命劳军,自应直赴主帅营地,然直写至营地,便嫌平板。此诗在展现大漠日暮的独特画面之后,不写继续前进,而以路遇候骑,喜闻捷报收尾,化苍凉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扩展开来,照亮了整个“大漠”,那袅袅直上的“孤烟”,也不再报警,而是报告平安。 这首诗写景,抓住边地特征,遣词用句极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词传达出奇特的神韵。以朴质的字词构造成非同凡响的意境。构思之奇,谋篇之巧,匪夷所思! 使至塞上[唐] 王 维 单车欲问边②,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⑤。 萧关逢候骑⑥,都护在燕然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王维《王右丞集》。②单车,车仗随从都比较少。问边,慰劳边疆将士。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居延,关塞名,在今甘肃省张掖东北,汉末设县。④孤烟直,直上的燧烟。宋陆佃《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⑤长河,指黄河。⑥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旧ji计,今qi其),骑马的侦察兵。⑦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yan烟)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这里借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分析〕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评说〕 徐增《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吴煊等《唐贤三昧集笺注》:“‘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 张谦宜《砚斋诗谈》:“‘大漠’两句,边景如画,工力相敌。”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①,属国过居延②。征蓬出汉塞③,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⑤,都护在燕然⑥。 【注释】 ①单车: 车仗随从较少。②居延: 古地名,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③汉塞:汉代的关塞,此处借指唐代的关塞。④烟:燧烟,古代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夜晚举火,称烽火; 白天烧狼粪,其烟称燧烟。⑤萧关: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⑥都护: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使。燕然: 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最前线。 【诗大意】 驾着轻车出使去慰问察看军队,经过居延属国。就像随风远飘的蓬草卷出关塞,北归的大雁飞入塞外一样,自己到了边塞之外。看到广阔的沙漠上孤零零的燧烟笔直升起,奔腾的黄河上落日显得很圆。在萧关遇上侦察骑兵,从他们那里得知都护已进驻最前线。 【赏析】 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取得了保卫河西走廊战斗的胜利,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察看军队,并在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此诗就写他出使边塞的途中所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的一开始就交待出使的目的,点出这次轻车简从去到塞上,是为了慰问边疆将士,察看军情。第二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由写目的地的遥远,边疆的辽阔,透露出作者旅途辛苦,出使任务艰巨。这一联紧扣诗题,开门见山,写得朴素自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联抓住两个具有边塞特征的事物征蓬和归雁,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叙写出塞。飘卷的蓬草飞出关塞,是借喻自己连续地远行出关;北归的大雁飞入塞外,则隐含作者经过跋涉进入了一个广阔辽远的新天地。这两句不仅精练形象,而且对仗工巧,“出汉塞” 和“入胡天”意思一样,但一用 “出”,一用 “入”,文字富于变化。 接着诗人用他那枝生花妙笔,在第三联中为人们展现出一派雄奇的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塞外不多的景物中,那报警用的燧烟拔地而起,非常显眼。燧烟是用狼粪烧的,烟柱直而凝聚,即使风吹也不易倾斜飘散,在浩瀚沙漠的衬托下,表现出一种劲健挺拔之美。在一望无际的疆野,落日也十分醒目。当它渐渐西坠在连绵逶迤的黄河之上时,远远望去,显得又圆又红,给人以粗犷雄浑的美感。反过来,在孤烟、落日的对照下,也更突现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和大河的奔腾不息。就这样,诗人将这四种景物巧妙搭配,交相映衬,描绘出一幅塞上奇特壮美的图画,王国维曾称 “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 《人间词话》) 作者描写边塞景观,不是像有的人那样突出它的苦寒荒凉,而是把它写得那样的苍茫寥廓,雄伟壮丽,这里显然倾注着他对边塞的礼赞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怀有一股昂扬进取的意气。 诗的最后由描绘塞上之景转入叙写塞上之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在萧关没有遇上边军统帅,而从侦察骑兵那里了解到首将正在前线。这说明将士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斗争并没有结束,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从这两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士披坚执锐,身跨骏马进行侦察的雄姿,见到了统帅运筹帷幄,准备随时指挥战斗的身影。诗末提到燕然山是用典: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于此,曾登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以“燕然”代指前线,包含着称颂将士守卫边疆,为国建功的意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问边”,但此处向立功将士致敬之意已尽现于笔墨之外。以此作结,显得蕴藉隽永,余意不尽。 全诗意境开阔,景象明朗; 不事藻饰,描绘如画。由勾勒塞上壮观,进而赞美守边将士,谱写了一曲古代的边塞颂,成为唐朝边塞诗中的绝妙佳作。 使至塞上
【释】 1.单车:轻车。问:慰问、访察。属国:即附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正义》:“以降来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言属国也。”居延:居延塞。汉末设县,属张掖郡管辖,地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县西北。 2.蓬:草名。茎高尺余,开小白花,秋枯根断,随风飘飞,故称飞蓬。此处随风远飞的蓬草,比喻征人飘泊不定。 3.大漠:广阔无际的大沙漠。孤烟直:大沙漠上的旋风,旋起黄沙,如烟柱直冲云霄。这是沙漠上热天特有的气象。一说指烽燧。长河:大河。 4. 萧关:即陇山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原州平高县,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官名,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镇守边塞,为边防最高统帅。此指河西节度使魏太。燕然:即蒙古的杭爱山。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译】 乘一轻车,北上访察边关, 不觉间,已来到属国居延。 像是随风飘飞的蓬草呵,卷出长城汉塞。 像是归心似箭的大雁呵,飞在北国胡天。 浩瀚广袤、一望无垠的荒漠, 直直地竖起一道烽烟,直上云间。 横亘千里如一道白练的长河, 一轮欲落未落的夕阳火红浑圆。 迎面遇飞马而来的侦察兵,在险要的萧关, 告诉我:都护视察边情,正在燕然山。 【评】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唐帝国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巡查,遂有此作。起首“单车欲问边”,既点明奉使出塞事,又有面对大漠之广袤浩瀚觉己之小的感慨。“属国过居延”为“过属国居延”之倒置,盖为音律之故也。“征蓬”“归雁”以外物拟写心境,又合于塞北气象。颈联为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漠之广袤、雄阔、衬孤烟之细直,以长河之纵横,托以落日之浑圆,从构图来看无与伦比。尤以“孤烟”“落日”两个意象妙绝。“落日”何处没有?大漠长河之落日,自与他处之落日不同,大漠长河之落日,显得更浑圆、更壮伟、配上金色的流沙,无垠的草原,令人有惊心之美。结句处,诗人从大漠落日的景致中回到现实,正与首句呼应。 使至塞上【题 解】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霍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以表慰问,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下兼为判官。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产生的感伤、孤寂之感,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王维早期的凌云之气。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全诗即景设喻,诗人以“蓬”、“雁”自比,巧妙地将自己的抑郁孤寂情绪融入了对大自然的描绘中。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所描写的塞外景象独特、开阔、鲜明,如在眼前。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字,却表现出劲拔、壮阔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给人以伤感之情,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整幅画面色调统一,富有立体感。诗人的英挺豪逸之气融贯其中,形成雄浑开阔的意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故清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意境高远,笔触粗犷。品味王维的边塞诗,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跳,跟随着诗人去遐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获得一种精神愉悦。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唐王维的五言律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赴河西节度幕慰问戍边将士,途中作此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后汉书·郡国志》载有“张掖居延属国”。故地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征蓬,随风远去的蓬草,喻作者出使边塞。孤烟,指用作信号的烽烟。*萧关,古关塞。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官名。汉代置西域都护,唐设六大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燕然,即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诗中写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行程、所见边塞风光,笔力雄健。 ☚ 观猎 送张判官赴河西 ☛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唐王维的五言律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赴河西节度幕慰问戍边将士,途中作此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后汉书·郡国志》载有“张掖居延属国”。故地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征蓬,随风远去的蓬草,喻作者出使边塞。孤烟,指用作信号的烽烟。*萧关,古关塞。候骑(ji ),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官名。汉代置西域都护,唐设六大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燕然,即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诗中写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行程、所见边塞风光,笔力雄健。 ☚ 观猎 送张判官赴河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