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撰。五书为:一、《音论》,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五篇,研究古音,并引据古人之说以相证验,为全书之纲领。二、《诗本音》十卷,即据陈第“《诗》无叶韵”之说,就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证,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三、《易音》三卷,就《周易》以求古音。四、《唐韵正》二十卷,以古音正唐音之讹。其凡例云:“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承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证之。”五、《古音表》二卷,凡分十部,以东、冬、钟、江为第一,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哈为第二,鱼、虞、模、侯为第三,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为第四,萧、宵、肴、豪、幽为第五,歌、戈、麻为第六,阳、唐、庚为第七,耕、清、青为第八,蒸、登为第九,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为第十,皆以平声为部首而三声随之。前人以为,于是古音之道,昭然若揭。 ☚ 屈宋古音义 韵补正 ☛ 《音学五书》音韵学著作。顾炎武著。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音论》3卷是顾氏古音学研究的理论依据,《诗本音》10卷,把每首诗的韵脚一一圈注出来,用陈第本证、旁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易音》3卷据《周易》韵语以求古音。《唐韵正》20卷表面上是用来改正《唐韵》,实际上可以认为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古音表》两卷,变更了《唐韵》的组织,分古音为10部,而以入声4部分别附在下面。顾氏所分10部为:(a)东冬锺江;(b)支之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之半,去声祭泰,废亦属此部,入声质术栉职物迄屑薛月没曷末黠鎋德及昔锡麦屋各一半附此;(c)鱼虞模侯及麻之半,入声屋沃觉藥铎麦昔各一半及烛陌附此;(d)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e)萧宵肴豪幽及尤之半,入声屋沃觉药铎锡各一半附此;(f)歌戈及麻支各半;(g)阳唐及庚之半;(h)耕清青及庚之半;(j)蒸登;(k)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入声缉合盍葉怗洽狎业乏附此。 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音韵学书名。清顾炎武撰。三十八卷。包括《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 《音论》泛论古音,综述音韵学源流,共十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古诗无叶音》《古人四声一贯》《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四篇。 《诗本音》以《诗经》为主,其他经书为旁证,互相参证,考定《诗经》用韵。 《易音》节录《易经》用韵部分,注出其所属的韵部,并按照“彖辞”“爻辞”等项,类而聚之,以考定《易经》用韵。 《唐韵正》取《广韵》中与古音不合的字,先注《广韵》反切,次注其古音,然后详细引证隋唐以前的韵文、音读、声训及谐声等资料来证实其所注的古音,有些字还注明其演变的时代,实际上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凡韵中的字与古音相同的,不注;与古音不同的,如果韵谱相传有误,即注为古音某并引经传以证明一韵皆同,如果一韵之中只有数字不同,就分别注明。 《古音表》,重订《广韵》韵目次序,变更《广韵》入声分配的系统,离析《广韵》二百零六韵为古音十部,首创根据谐声系统以求古音的方法,提出上古入声配阴声的原则,是清代研究《诗经》古音的一部重要著作,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 音韵阐微 音学十书 ☛ 音学五书音韵学书。清·顾炎武著。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种。是系统研究古音的创始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古音表》最重要。《诗本音》是《古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的归纳。以《诗经》用韵为主,以其他古书中韵语为旁证,考定《诗经》古音,将上古韵划分为十类。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今有1982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音学五书 213 音学五书音韵学书。顾炎武著。凡5种:一、《音论》,论述古音和古音学上的重大问题,是《音学五书》的总纲。其中主要观点有: ❶古人用韵较宽,只要音近,听起来和谐。就可以押韵,今天读《诗经》不必改变某些韵脚字的读音。(《古音韵缓不烦改字》) ❷古人并不任意改读字音,前人所谓的叶音,正是古时的实际读音。(《古诗无叶音》) ❸古人押韵可以不拘四声,不像唐诗那样押韵字必须声调相同。(《古人四声一贯》) ❹前人关于一字两读可以表示不同意义的说法不完全对。比如中古以后“恶”字有两读,“爱恶”的 “恶”读去声,“美恶”的“恶”读入声,先秦没有这种分别。(《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 二、《诗本音》,是五书的主要部分,以《诗经》用韵为主,参以先秦其他韵文,考定《诗经》押韵字的古音。三、《易音》,考查《易经》用韵,指出其中押韵字的古韵部。四、《唐韵正》,改正唐宋韵书中与古音不合者,实可看作是对《诗本音》的详细注释。五、《古音表》,变更《唐韵》次第,分古韵为10部,并用图表形式列出,是作者对古音研究的总结。《音学五书》贯彻了“时有古今”的历史发展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彻底否定了叶韵说,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旧古韵研究拘守《唐韵》韵部的樊篱,能离析《唐韵》以求古音,以入声配阴声,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 ☚ 毛诗古音考 古韵标准 ☛ 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音韵学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居亭林镇,学者称亭林先生,尝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诸生,鲁王时与庄共起兵,官兵部职方郎中。康熙时举为鸿博,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华阴以终。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吴韵补正》、《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数十种。 《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种。《音论》三卷,为五书之纲领,综论韵学源流。上卷三篇。《古曰音今曰韵》考音韵之名。《韵书之始》考韵书的源流发展,并对各家韵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唐宋韵谱异同》据《广韵》、《礼部韵略》、《韵会举要》等考订唐宋用韵沿革,意在据唐人韵谱以正宋人韵谱之失。中卷六篇。《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取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即古人用韵宽缓,可音近而协,不必依今韵之苛细而改读。《古诗无协音》赞同陈第《毛诗古音考》中提出的“古诗无叶音”之说,但顾氏也认为,由于方音之不同,有些字虽不同部,也可以相押。《四声之始》对上古声调提出了看法。《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有四声,但可以递转。也认为,古人读音本有迟疾轻重之别,但由于诗的抑扬高下不同,遂使有些字一字具有迟疾轻重不同的几种音读,以后起的四声名称而论,则“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入为闰声》认为入声可“转为三声”,为“声之闰”。《近代入声之误》否定了《广韵》入配阳声。他根据古人押韵、文字谐声、一字异读等材料,主张古代入声配阴声。但侵以下九韵仍旧,歌戈麻亦无入声。下卷6篇。《六书转注解》评述各家转注说之得失。《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认为同一字的声调不同只是“发言轻重之间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反切之始》、《南北朝反语》、《反切之名》、《读若》诸篇对反切的名称、来源、各种注音方法的局限均有论及。《音论》对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尽正确,但对后世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诗本音》十卷,是五书中的主要部分。根据《诗经》考求古音,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此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其例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音于韵脚字下。凡其韵脚字读音与古音同者注明《广韵》韵目,凡不合者,根据《诗经》全诗用韵,参以其他古书韵文,用直音或反切正其音读。例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下注云:“古音敷。考‘华’字,《诗》凡八见,《易》一见,《楚辞》一见,并同。《尔雅》:‘华,荂也。后人误入九麻韵。’”这就彻底廓清了南宋以来的随意叶读之病,认识到古今音的差别,具有较为客观唯物的态度。顾氏用《诗经》一千九百多押韵字,与《广韵》二百零六韵相互比勘,进行全面比类综合,以此来考察上古韵部之分合,既继承了陈第的学说,又有了新的提高。 《易音》三卷,即据《周易》韵文以求古音,体例基本同《诗本音》。因为作者认为《周易》中有很多是没有韵的,所以只摘录其中用韵的部分,而且是按“彖辞”、“爻辞”等项而聚类在一起的,与《周易》原文的顺序不尽相同。《诗》《易》用韵大体相同。其不同者,顾氏以为是偶用方音之故。如真、谆、臻读入耕清青,蒸(应)与东(中)通,侵(禽、深、心)与东(穷、中)通。据此与《诗》中的方音相对照,顾氏说:“以此知五方之音,虽圣人有不能改者。”此书注意到了方音现象,实为可贵。 《唐韵正》二十卷,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名为改正唐宋韵书,实为《诗本音》的详细注解。顾氏以先秦古音为“正”,并以此来正《唐韵》之讹,故名《唐韵正》。此书就二百零六韵逐字辨其音读。其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皆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义以证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如一东。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如四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如五支。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如二冬三钟。 《古音表》二卷,以表格形式,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东冬钟江为第一;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为第二;鱼虞模侯为第三;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为第四;萧宵肴豪幽为第五;歌戈麻为第六;阳唐为第七;耕清青为第八;蒸登第九;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为第十。以平声标目,上去随之,入配阴声。 《音学五书》承前启后,揭开了古音学研究的新篇章,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其价值和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一、用先秦韵文与谐声偏旁相结合以考定古音的方法,为溯古音之源,析《广韵》之流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顾氏首创离析唐韵以求古音,把某些韵部拆成若干部分,再重新与其他韵部合并,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注意了历史发展,是古音研究的一大贡献。其所分六、七、八、九四部得到了后世承认,其他几部也初具规模。二、顾氏打乱了中古入声的原有次序,将《广韵》的入声系统重行分配,只保存了少数几个韵的旧有面貌,揭示了入声和阴声的关系。顾氏在古音学的研究方法上创造了“沿流而溯源”,“借今音离合以求古音”这个重要的考证方法,具有开创意义,给后人以启迪。但顾氏亦有其不足之处,如:《唐韵正》取证下限过宽,影响了考证的严密性;有时反映出一定的泥古思想;没有完全贯彻离析《唐韵》之原则,故《古音表》分部较粗;入声的具体分配有不当之处等。江永在《古韵标准》里有十分公正的批评:“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但瑕不掩瑜,此书确为古音学奠基之作。 主要版本有康熙六年(1667)山阳张弨符山堂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四明观稼楼刻本、同年湘阴郭氏岵瞻堂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思贤讲舍刊本、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民国上海鸿章书局石印本、民国22年(1933)刊《音韵学丛书》本。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观稼楼仿刻影印本。 ☚ 佩文韵府 音韵阐微 ☛ 音学五书音韵学书。清顾炎武著。包含五个部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对古音的各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有许多独到见解。《古音表》分古韵为10部,能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音学五书包括《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音学五书》是清代研究古音的一部重要的开创性的著作。其中《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乃“五书之纲领也”。其他四种是专论古韵的。明陈第强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为古音研究在理论上开辟了道路;但他对古音的分析,还仅仅是辨正某字古读某,所录亦仅《诗经》之四百四十四个韵字,还没有比类综合,探本寻源,归纳出古韵的部类分合,仍然是散漫而无系统的知识。直到顾氏《音学五书》出,才彻底清除了前人叶音之说。他细密分析归纳了《诗经》一千九百多个韵字,与《广韵》韵部比勘,分别同异,综合贯串,定古韵为十部,为清代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足见此书确是一部殚精竭虑的著作,很有价值。然顾氏所分十部,尚较粗疏,有些字的归类也不够妥当,顾氏过信陆德明 “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乃至疏于审音,在《诗本音》和《易音》中有非韵而注为韵字的,有换韵而指为一韵的,有本是韵字而不注韵的(见戴震《声韵考》卷三),因此分部不尽允当。江永称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古韵标准·例言》),正中其病。另外,顾氏深明古今音异,但却在叙中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这种信古泥古的说法与其语音历史发展观是违背的,是自相矛盾的。《四库全书提要》批评炎武称《唐韵正》之“正”云: “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音学五书》有原刊本、重刊本等。中华书局1982年据观稼楼仿刻本重印,是本最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