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强又称音势、音量。语音四要素之一。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大的声音强,振幅小的声音弱。语音的音强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强度和气流量的大小。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冲击声带的力量大,声音就强;发音时用力小,气流冲击声带的力量小,声音就弱。汉语中,音强是构成声调和句调的重要因素,有区分词义和区分词性的功能。如普通话“蛇头”和“舌头”中两个“头”读音不同,前一个读阳平声,后一天读轻声,主要就是音强的不同造成的。 音强 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如轻敲锣鼓,声音细弱,重敲锣鼓,声音则强。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的强弱,气流对声带的压力大,声带的振幅就大,发出的声音就强,反之,则弱。平常说的声音是否洪亮,主要是由音强决定的。 ☚ 音高 音长 ☛ 声音大 声音大响 訇(訇殷;訇磤;訇磕;訇礚;匉訇) 耾(耾耾) 鸿声 輘輷 鍧鍧 鍧然 大声 朗声 高声(~喧哗) 鸿声 抗声 抗音 填填 如雷贯耳 如雷灌耳 声音的大小:音强 放大声音:放声 声音大而低:粗 声音大而有力:粗壮(声音粗壮) 声音粗而大:粗门大嗓 声音很大:山响 赫赫 声音宏大:浩浩 闳闳 鋐鋐 洪亮 雄雄 阗阗 龙吟虎啸 声量宏大:泓噌 声音宏大响亮:震震 震隐 声音如鼓声大作:鼓作 声音宏大四布:骈田 声音大而杂乱:鬼哭狼嚎 鬼哭狼号 鬼哭狼嗥 狼嗥鬼叫 狼嚎鬼哭 狼嚎鬼叫 狼号鬼哭 ☚ 声音强 声音极大 ☛ 音强 音强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幅度特性,物理学上称为强度。如果我们拿一根琴弦分别轻拨和重拨一下,可以发现两次拨动所引起的振动幅度不一样,轻拨时振动幅度小,重拨时振动幅度大。因而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有弱和强。但人耳对强度的主观感觉与客观的实际并不一致,人们常将对于强弱的感觉称为响度。其计量单位为分贝,是根据1000赫兹的音的不同强度的声压的比值,再取其常用对数值的1/10而定的。取对数值的原因是由于强度与响度的增加不是成正比例关系,而是真数与对数的关系。例如声音在强度大到10倍时,听起来才响了一级(10分贝),强度大到100倍时听起来才响了两级(20分贝)。但这样严格的关系只适用于1000赫兹的音,其他音高的音的响度相同时,实际的强度是与此不同的。另外,人们感受响度的区域极限是在0~120分贝之间。当声音强度小于0分贝时,我们不能听到它;超过110分贝时,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超过140分贝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痛觉。在3米外倾听,管弦乐队的最强音fff或sf可达110分贝左右,迪斯科乐队平均强度也有110分贝(炮声和喷气飞机起飞的轰鸣不过130分贝),摇滚乐队的音响常可达150分贝以上。音乐演奏(唱)的强弱力度都是对比而言,但使用强度时必须考虑到人耳可接受的音强限度。 ☚ 音高 音量 ☛
音强 音强yinqiang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幅度。振幅大,声音强;振幅小,声音弱。振幅与发音体所承受的压力有关。语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时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和用力的程度。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或重,反之就弱或轻。音强在有些语言中有时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英语的重音就是音强作用的结果,在有些词中能够区别意义。 ☚ 音高 音长 ☛ 音强又称“音重”、“音势”。声音的强弱或轻重,决定于音波振幅的大小。与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和发音时气流的强弱成正比。 音强inten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