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会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会稽 会(gui桂)稽郡名。秦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扩大辖境。顺帝时治所移至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市。 ☚ 钱塘 郡司马 ☛ 会稽kuài jī❶郡名。秦置。在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七谏· 自悲》:“闻南藩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姜亮夫通故:“按会稽一名,《楚辞》凡两见,皆汉赋中语,此或指禹会诸侯之会稽山,或指秦郡之会稽郡,然会稽山名,在会稽郡也。《史记·夏本纪》:‘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山海经》:‘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水经注》:‘会稽山,古防山也,又曰栋山。’按今绍兴县东南三十里。《七谏》言闻南国乐而至会稽,自汉以来,南土开通至多,山水极佳,故子渊文以为乐而欲往,此会稽当指会稽郡地言。《九叹》之会稽,下文有‘就申胥于五湖’之言,则当指吴越间之会稽,为吴越会争之地,五湖亦在其间也。” 会稽kuài jī〖名词〗 会稽 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都城。会稽之名始于大禹,据载,大禹东巡苗山 (今绍兴会稽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更苗山之名为会稽,即会计。夏少康中兴后,封庶子无余至会稽,无余在山南建城,国号于越。越王勾践即位后,曾一度迁都。公元前493年,越败干吴,越王勾践等人入吴为人质,三年后获释。越王乃在会稽山下修建勾践小城,又称山阴城。该城方圆1公里,有4座陆门,1座水门。城内建有宫台,是越国政治中心。不久,谋士范蠡在小城外围又筑大城,人称山阴大城,或谓蠡城。有陆门、水门各3座,面积为小城的10倍。大城内建有街道、屋宇、仓库、舟室、冶炼场,并有大片耕地,是越国的经济生产区。大城与小城合为一体,越国以此为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北上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次年,勾践泛海攻齐,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县)。越王翳时,国势日衰,公元前333年,越沦为楚之属国,会稽的政治地位下降。秦统一中国后,建山阴县,属会稽郡。隋时更名吴州,大业元年,改称越州。南宋建炎四年 (1131),宋高宗以 “绍祚中兴” 之意改年号绍兴,并以年号改越州府名,绍兴之名始用。今日,绍兴仍保留大量越国古迹,如范蠡建造的用以瞭望吴军动态的“飞翼楼”,越王勾践阅兵的 “越王台” 等。 ☚ 下蔡 琅邪 ☛ 会稽❶山名。即今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封爵,即会计之意。亦称“秦望山”。相传秦始皇登此以望南海,故名。 会稽huì jī《本草纲目》金石部第10卷禹余粮。地名。即今浙江绍兴县。 会稽山名。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境内名山。《左传》哀公元年、《国语·越语》及《史记·越世家》、《吴世家》皆有明确记载。其地望,前人说法不一。(1)流行说法定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2)另有古说以淮域之涂山为会稽之山,《左传》哀公七年杜注:“涂山在寿春东北。”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3)以茅山为古会稽山,茅山地望说法又不一:有云在今苏南之大茅山;亦有说在鲁南;还有的认为即今绍兴以南之会稽山。 会稽秦代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在原吴、越地设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