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一诗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北宋欧阳修作。一卷,共二十八条。多评论北宋时期诗人作品,间亦论及唐诗。书前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故多记述诗人轶事,亦表现出作者提倡艺术锤炼加工,反对浅率,主张诗歌应做到“意新语工”,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引梅尧臣语)等论诗观点。原书只称诗话,后人改称《六一诗话》(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以诗话名书,此为最早,后人多仿此体,成为主要论诗形式。清人何文焕收入其所辑《历代诗话》中,有中华书局1981年本。

☚ 文镜秘府论   后山诗话 ☛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诗话著作。宋欧阳修撰。该书是最早以诗话命名的著作。原名《诗话》,后人又称《六一居士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欧公诗话》。全书一卷,二十八则。卷首小序说:“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可知此书是欧阳修于熙宁四年(1071)退居汝阴(今安徽阜阳)以后编定的。虽然标明以“闲谈”为宗旨,内容多记诗坛佚事,但在“闲谈”和记事中也反映了欧阳修的诗学观点。从否定的方面看,欧阳修所不满并加以揶揄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倾向:一是像宋初的九僧那样离开“风云草木之类”的陈词熟字便无法作诗的陋习;二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所造成的“语病”;三是“义理虽通,语涉浅俗可笑者”;四是“后进学者”仿效西崑体“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的流弊。从肯定的方面看,则针对上述几种倾向,通过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论,正面表达了他的创作主张:在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如评孟郊《谢人惠炭》诗“暖得曲身成直身”句说:“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评贾岛《朝饥》诗“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句说:“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在艺术上,要求苦思锻炼。如称道杜甫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为人所不及,赞许周朴作诗“月锻季炼”、“构思尤艰”和梅尧臣“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等,都强调了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在锻句炼字上下功夫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创作要求上,他称引梅尧臣的“意新语工”说和“意在言外”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实际上是从内容立意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贵创新、忌粗率、贵含蓄、忌浅露的要求。同时,欧阳修首先采用随笔的形式来撰写诗话,开创了诗话体,也对后世诗话的写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校点本。

☚ 魏文帝诗格   六一居士诗话 ☛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原名《诗话》,又称《六一居士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欧公诗话》,宋欧阳修撰。《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是作者“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的著作。多记诗坛轶事,也反映了欧阳修的诗学观点。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应该具备真情实感,如评孟郊《谢人惠炭诗》“暖得曲身成直身”句说:“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评贾岛《朝饥诗》诗“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张”句说:“人谓其不止忍饥也,其寒亦何可忍也。”都强调了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在审美倾向上,他崇尚自然、含蓄之美,称引梅圣俞评诗之语:“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认为诗歌“须得自然之至”。在艺术上、讲究“月锻季炼”,谓杜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为人所不及。欧阳修论诗既不弃西昆体之长,又赞赏李、杜豪放、沉郁的风格、主张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他开启了宋人论诗的风气,又首告采用随笔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民族思维模式的批评形态,对后代诗话的写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辑》校点本、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校点本。


六一诗话 - 可可诗词网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六一居士作诗,盖欲自出胸臆,不肯蹈袭前人; 凡诗话中褒讥,亦多与前人相左,非好为已甚也。(毛晋 《汲古阁书跋》)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撰。……是书前有自题一行,称退休汝阴时集之,以资闲谈。盖熙宁四年致仕以后所作,越一岁而修卒,其晚年最后之笔也。陈师道《后山诗话》谓修不喜杜甫诗,叶梦得《石林诗话》谓修力矫西昆体,而此编载论蔡都尉诗一条、刘子仪诗一条,殊不尽然。毛晋后跋所辨,亦公论也。(《四库全书总目》)


六一诗话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六一诗话

诗话集。又名《诗话》、《欧公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阳永叔诗话》及《欧阳文忠公诗话》。其中《诗话》是作者原初之名,而《六一诗话》诸称,则皆为后人取便称所加。北宋欧阳修(生平见《欧阳文忠公集》条)撰。

中国“诗话”之名,起于欧阳修《六一诗话》,作者自题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说明它受传统笔记体制的影响,和士大夫茶余饭后的闲谈结下不解之缘。但是,它又与一般笔记不同,专谈诗事而不旁鹜。如郭绍虞《宋诗话考》指出:“欧氏以前非无论诗之著,即其亦用笔记体者,如潘若同《郡阁雅言》之属……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及野逸贤哲异事佳言,知非纯粹论诗之作,故《宋史·艺文志》以入小说类而不入文史类。是则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诗话》作于熙宁四年(1071),次年欧阳氏谢世,当为作者晚年最后之笔。又据《宋诗话考》,欧阳修官枢密副使时的嘉祐五年(1060),曾著《杂书》九则,为《诗话》前身,《诗话》定稿之时,重加汰择整理。于此可见《诗话》之作,体例虽似随笔“闲谈”,但却自有其命意布局,论诗态度端正严肃,而非仅为谈资口实而已。《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其书以论文为主,而兼记本事。”实际是“论事论辞两难分”(郭绍虞《题宋诗话考效遗山体得绝句二十首》之二)。全书一卷,凡二十八则,篇幅不多,但却精光闪烁,多不刊之论,于亲切闲谈中见其理论光采。

《六一诗话》以具体生动的诗事来说明其诗“穷者而后工”(见《梅圣俞诗集序》)的著名论断,并强调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人心灵的写照。如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却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

为革西昆诗派的流弊,对于诗歌艺术审美规律的探索,不仅重在诗风之自然平淡,同时更重视意新语工、余味悠长的意境创造。他于师友平居切磋、谈诗论艺之言,多所记录,实际是借他人之口,以阐述自己的理论主张。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曾称:“欧阳文忠公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实际上,欧阳修对西昆体的创始者虽有批评,却并不偏激,而颇有敬重之意,曾给予较高的文学评价。他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西昆末流的弊端而发。如云:“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迭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表现了批评家的公正态度。又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意新语工”,提倡创新意识。而“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云云,更是强调诗歌含蓄蕴藉、寓意精深的形象与意境。

在具体的诗歌批评和审美鉴赏方面,此书新知卓见,启人至深。如比较苏舜钦和梅尧臣二人诗歌艺术之异同云:“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后世评苏、梅诗,深受六一翁的启迪。

此书学韩(愈)又自有心得,开拓宋诗的新路。如称:“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当然,《六一诗话》处于诗话草创之始,误载误识,也时有所见,如讥评唐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拘限时地,忽视了诗歌那兴象空灵的艺术特性。类似毛病,则是榛楛勿翦,但却无关宏旨。其始创诗话之体,为后世论诗开一方便法门,源远流长,终于发展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论诗著作形式,并赫然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功当不可没。

在北宋时已广为流传,故司马光有《续诗话》之作。有全集本、《百川学海》、《说郛》、《宋诗话五种》、《津逮秘书》、《萤雪轩丛书》诸本,今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校点精审,足资参考。

六一诗话

北宋欧阳修撰。有《历代诗话》本。此书反映了作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观点和立场,对研究唐诗亦有意义。一,针对西昆体的只重形式,欧阳修十分强调诗歌内容,认为诗歌应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十分着重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评论唐诗,论孟郊、贾岛“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的原因是他们“皆以诗穷至死”,指出了诗人创作内容与生平的关系。对孟郊《谢人惠炭》“暖得屈身成直身”,引他人评语,誉为“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二,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对诗歌的艺术性也能加以重视,强调诗歌的形象性。欧阳修记叙梅尧臣的一段话:“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要求诗歌进行形象的描绘,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就对唐诗有了深层悟解。“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对杜甫《送蔡稀鲁都尉》“身轻一鸟过”之“过”的精当、恰切也予以高度评价。三、注意到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晚唐时代由于国势式微,诗人豪情壮志失去社会基础,也写不出李杜那样豪放的充满信心的诗来,于是他们转而追求诗歌自身的形式的美,句锻月炼,象周朴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等。这个评论,可谓慧眼独具。四,对诗歌用韵的论述也很深透。韩愈工于用韵,“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并指出这或许与韩愈拗强好胜的性格有关,启人神思。由于作者有卓异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以随笔漫谈的形式论诗,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开后来诗话之先河。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撰。一卷,本名《诗话》。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 (今江西吉安) 人。仁宗天圣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此书乃神宗熙宁四年致仕后作,凡二十八则。为中国最早以“诗话”名书者,开创了一种较为自由活泼的谈诗论文的体制,为后来诗歌批评大量采用随笔形式奠定了基础。书中主要内容是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兼及唐诗。其论诗既注重作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强调诗歌作品应反映现实生活,反对一味追求词藻华丽,堆砌典故,脱离现实的西昆诗风。同时,也很重视诗歌的艺术性,提倡“意新语工”,锤炼雕琢,“得前人所未道者。”至其大加称引梅尧臣之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则是对于诗歌形象的特点和含蓄的情趣之精辟说明。然其中亦偶有率意着墨,记忆疏误之处。有《百川学海》本、《历代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 二十四诗品   容斋诗话 ☛

六一诗话

又名《六一居士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公诗话》。诗话。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时间,《四库提要》谓“熙宁四年(1071)致仕以后所作, 越一岁而修卒, 其晚年最后之笔也。”共二十八条,多叙论诗词作者身世及作品与社会现实联系。欧氏崇尚自然含蓄,提倡“精择去繁”。主张写诗应以闲、远、古、淡为意,提倡锤炼雕琢之工。重视多种艺术风格,既不抹煞“西昆体”之长,又赞赏李白、杜甫之豪放、沉郁。开创了“诗话”体裁,为诗歌理论创造了新形式, 后世探讨诗论者竞相模仿。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历代诗话》本,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与姜夔《白石诗说》、王若虚《滹南诗话》合刊),收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六一诗话

407 六一诗话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专论诗歌。北宋欧阳修撰。修自号六一居士,故以此为诗话之名。全书一卷28条。书中所列,多北宋诗作,亦偶论唐诗。论诗注意从作家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入手,把作者身世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论析。该诗话崇尚自然含蓄,而又主张锤炼语言。不满白乐天、郑都官诗体的浅率,而赞誉周朴的 “月锤季炼”。同时,也提倡多种艺术风格“各极其长”。《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以诗话名篇的文论著作,开诗话一体的先河; 书中的诗论主张,也时见精辟。

☚ 二十四诗品   沧浪诗话 ☛
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

诗话集。又名《诗话》、《欧公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阳永叔诗话》及《欧阳文忠公诗话》。其中《诗话》是作者原初之名,而《六一诗话》诸称,则皆为后人取便称所加。北宋欧阳修(生平见《欧阳文忠公集》条)撰。
中国“诗话”之名,起于欧阳修《六一诗话》,作者自题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说明它受传统笔记体制的影响,和士大夫茶余饭后的闲谈结下不解之缘。但是,它又与一般笔记不同,专谈诗事而不旁鹜。如郭绍虞《宋诗话考》指出:“欧氏以前非无论诗之著,即其亦用笔记体者,如潘若同《郡阁雅言》之属……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及野逸贤哲异事佳言,知非纯粹论诗之作,故《宋史·艺文志》以入小说类而不入文史类。是则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诗话》作于熙宁四年(1071),次年欧阳氏谢世,当为作者晚年最后之笔。又据《宋诗话考》,欧阳修官枢密副使时的嘉祐五年(1060),曾著《杂书》九则,为《诗话》前身,《诗话》定稿之时,重加汰择整理。于此可见《诗话》之作,体例虽似随笔“闲谈”,但却自有其命意布局,论诗态度端正严肃,而非仅为谈资口实而已。《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其书以论文为主,而兼记本事。”实际是“论事论辞两难分”(郭绍虞《题宋诗话考效遗山体得绝句二十首》之二)。全书一卷,凡二十八则,篇幅不多,但却精光闪烁,多不刊之论,于亲切闲谈中见其理论光采。
《六一诗话》以具体生动的诗事来说明其诗“穷者而后工”(见《梅圣俞诗集序》)的著名论断,并强调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人心灵的写照。如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却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
为革西昆诗派的流弊,对于诗歌艺术审美规律的探索,不仅重在诗风之自然平淡,同时更重视意新语工、余味悠长的意境创造。他于师友平居切磋、谈诗论艺之言,多所记录,实际是借他人之口,以阐述自己的理论主张。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曾称:“欧阳文忠公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实际上,欧阳修对西昆体的创始者虽有批评,却并不偏激,而颇有敬重之意,曾给予较高的文学评价。他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西昆末流的弊端而发。如云:“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迭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表现了批评家的公正态度。又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意新语工”,提倡创新意识。而“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云云,更是强调诗歌含蓄蕴藉、寓意精深的形象与意境。
在具体的诗歌批评和审美鉴赏方面,此书新知卓见,启人至深。如比较苏舜钦和梅尧臣二人诗歌艺术之异同云:“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后世评苏、梅诗,深受六一翁的启迪。
此书学韩(愈)又自有心得,开拓宋诗的新路。如称:“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当然,《六一诗话》处于诗话草创之始,误载误识,也时有所见,如讥评唐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拘限时地,忽视了诗歌那兴象空灵的艺术特性。类似毛病,则是榛楛勿翦,但却无关宏旨。其始创诗话之体,为后世论诗开一方便法门,源远流长,终于发展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论诗著作形式,并赫然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功当不可没。
在北宋时已广为流传,故司马光有《续诗话》之作。有全集本、《百川学海》、《说郛》、《宋诗话五种》、《津逮秘书》、《萤雪轩丛书》诸本,今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校点精审,足资参考。

☚ 文镜秘府论   后山诗话 ☛

六一诗话

北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撰。一卷,《欧阳文忠公集》中原称《诗话》,题下有修自注:“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今名为后人所改。以漫谈随笔的形式批评诗歌,多叙论诗词作者的身世及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有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六一诗话

一卷。宋欧阳修(1007—1072)撰。作者生平见 《毛诗本义》条。本书另有 《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等别称。是作者退居汝阴时,熙宁四年(1071)致仕以后所作,可为晚年最后之笔。全书共二十八则,有叙述诗坛掌故,记载诗人轶事,摘评诗句,考订文字等。内容较杂,无严密系统,但却表露出作者有关诗歌艺术的理论见解及主张。故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一部以 “诗话”为题的论诗著作,开创了“诗话”这种以随笔形式漫议诗歌的特殊体例。书中所引梅尧臣论诗之语“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历来为后世诗论家所推重;而书中对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的“理有不通”的指责,则引发过后世诗论家的反复论辩。另外,作者关于佳句“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的观点,以及对苏舜钦、梅尧臣不同诗歌创作风格的辨析和对西昆体的评价,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有《百川学海》本、《津逮秘书》本、欧集本、《历代诗话》本和 《四库全书》本。

六一诗话liu yi shi hua

Comments by retired scholar Liuyi on Poetry by Ouyang Xiu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六一诗话》liu yi shi hua

Remarks on Poetry→欧阳修 (Ouyang Xi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