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进步qiye jishu jinbutechnical progress of enterprise
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创新的过程。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生产资料、材料、能源、人力和信息等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多出优质产品,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不断减少以至消除企业在生产与贮运过程中和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企业技术进步有两种类型: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是新的科学技术原理的应用,如喷气式飞机、核发电站、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和超导材料等的诞生。技术革新是在应用原有科学技术原理基础上的推广和改进,如新技术的推广、系列化产品的开发、不同技术融合产生的新产品、某项技术的完善和改进或结合实际应用进行二次开发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出现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有:
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研究,而实践经验的积累已退居次要地位。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当代高技术领域莫不如此;
❷技术进步的物化形态——机器和机器体系,包括武器装备在内,在传统的由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即建立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自动控制机构。由于增加了这一新的组成部分,机器和机器体系可以通过传感器自动获取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分析其变化情况,自行调整其运转。从而,不但延伸了人的体力劳动也延伸了人的脑力劳动,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摆脱人身的限制,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得以向高速、高精度、高压、高温、高真空、高清洁度、深冷和高有害等极限领域扩展;
❸在现代制造技术领域,制造自动化日益与设计和管理等自动化连成一体,出现柔性制造系统、分散型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新的生产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最优的配合,从而使精度、一致性、柔性、效率、安全和成本等各种生产要求能够完善地协调起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❹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技术进步的阶段性日益突出。如计算机,自1946年诞生以来,已经历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二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和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并开始进入智能计算机等更新一代的发展阶段;
❺企业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这可以从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中反映出来。如日本,在1983~1991年的9年间,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中的比重由63.5%增加到70.7%。虽然美国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中所占比重不高,约为50%,但在美国政府支出的科研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入企业的。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民间企业中,大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一般占销售额的5%左右,有些行业的大企业甚至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