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从军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从军行

从军行

乐府歌曲名。《平调曲》之一。现存歌辞以三国魏王粲《从军行》五首为最早,歌颂曹操征伐张鲁等军事行动。后人所作,多反映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以唐李颀、王昌龄之作较著名。南朝陈伏知遒《从军五更转》,亦从《从军行》演化而来。

☚ 燕歌行   鞠歌行 ☛
从军行

从军行

臧克家著。1938年6月汉口生活书店初版。收《我们要抗战》、《伟大的交响》等诗14首。

☚ 我们的进行曲   火炬 ☛
从军行

从军行

❶汉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和士兵生活情况。今古辞不存,现存最早的歌辞为三国魏左延年所作。自魏晋至唐,作此题者甚多,其中以唐杨炯、李颀、王昌龄等所作最为著名。北周王褒的《远征人》、南朝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唐李益的《从军有苦乐行》等题,均由《从军行》演化而来。
❷唐诗篇名。五律。杨炯作,见《杨盈州集》卷二。为乐府旧题。表现为国从戎的雄心壮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前六句叙写出征过程,后两句抒发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决心,传出当时士子立功边塞的心声。此诗以乐府歌行就律,严整和谐,明快自然,且具雄浑刚健之风,可谓自创一格。清王夫之说杨炯“裁乐府人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唐诗评选》)。明胡应麟曰:“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诗薮》内编卷四)这些特点在该诗中均有所体现。
❸唐组诗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前后。共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皆写边塞生活。其中以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等首较为著名。前两首抒写征战的离恨乡愁,后两首歌颂将士守边杀敌的英勇气概,或悲凉深沉,或慷慨激昂,均以刻画人物内心活动见长,情味隽永,语言凝练,音调铿锵。明胡应麟评此组诗曰:“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诗薮》内编卷六)洵为七绝佳品,边塞名作。

☚ 燕歌行   鞠歌行 ☛

从军行

 题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表达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壮志,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可视为盛唐边塞诗的开河之作。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西京:长安。 ②牙璋:古代一种兵符,分两块,相合处凹凸相嵌叫牙,由朝廷和主将各持一半,调动军队时要两块相合才行。凤阙:指朝廷。宫门前的望楼叫阙,往往是双座,汉武帝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有此称。以后用作帝王宫阙代称,也指京城。代指敌人巢穴。 ③雪暗:雪深。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凋残失色。凋,凋残。多:常常。上二句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激烈,衬托将士的豪情。 ④百夫长:军队中百人之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读
 首联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边廷战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照西京”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心中自不平”由烽火引出,“自”字写出诗人由衷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内心境界。颔联“牙璋辞凤阙”写将士们怀着崇高的使命,受皇帝的差遣出征。“铁骑绕龙城”,“龙城”指匈奴名城,“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到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形。渲染军旅生活艰苦和战争的激烈,描绘出将士们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直接抒发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诗人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诗仅仅用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之高。
 


诗词作品《从军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它一般都用来写军旅生活的。杨炯这首《从军行》,是诗人借旧题来表达自己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种奋发激扬的精神。
 这首诗层次分明:先写由“烽火”引起的心境(前二句);次写出塞征战状况(中四句);末写表明壮士之决心(尾二句)。以下分句详释——


 第一层:由烽火到心境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烽火,战争烽火。古代边境发生了战事,就在烽火台上燃起“狼矢”,用作报警的信号。因此,也叫“狼烟”。西京,即唐都长安。这里的照字很有份量,用的是夸张法,作“临近”解。就是说,战争之火已“照临”京都上空。按唐制,视敌人进犯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炬数,最高为四炬。一炬至所属州、县,两炬以上到达京城。“照西京”,说明敌情严重。接写了“心中自不平”。这里的不平,指激愤之情;自,是自然、当然的意思。试想战火已烧近国门了,还不令人愤激吗?谁激愤?是诗人,也是大家。
 诗人就是用了“烽火骤起”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作为诗的开头,使人震惊,引人入胜,非常醒目。
 这“烽火”从哪里来呢?朝廷对此又是抱何种态度呢?
 诗人在下边四句诗作了回答——


 第二层:具体状写出塞征战景况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这里,先疏解几个生词——
 牙璋——古代发兵之兵符,长七寸,由两块合成,朝廷、主帅各执一块,作为凭证。因为两半相嵌处呈牙状,故称“牙璋”。
 凤阙——汉时,武帝在长安的建章宫的东边,修筑了高二十余丈的“凤阙”。它是长安的标志,故借指京都、长安。由于此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原是汉代时匈奴大会诸部祭天祀地的地方(即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那里很崇敬龙神,故将大会之所称为“龙城”。这里,借以泛指敌方的要地或重镇,不一定实指某城。
 凋旗画——凋,凋落,指旗帜上的绘画暗淡失色。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高宗永隆二年(681),后突厥(即唐太宗灭东突厥,使其成为中国一部分之后,由骨咄禄分裂割据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奴隶制政权)侵扰唐边境固原、庆阳一带(今甘肃庆阳等地),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这里的“牙璋辞风阙”,大约就指这件事。这里杨炯正在长安为崇文馆直学士。他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十岁时以“神童”中举的,先授校书郎,后为直学士。自从中神童举入京,至此已二十来年了。
 这四句诗是说:
 当后突厥把战火烧近长安时,朝廷让主帅领了兵符(牙璋),发兵讨伐而离别了京都,那戴盔穿甲的精强骑兵,正在开赴敌方要地,进行了包困(即“绕龙城”)。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大雪纷飞,灰濛濛地使军旗上的绘画也显得模糊不清;阵阵呼啸的北风,夹杂着战鼓声,在边地回荡。
 诗人在这里,把一场反侵略的出塞征战景况,绘声绘色,写得雄健悲壮而激扬。
 在这种情况下,诗歌进人:


 第三层:表明投笔从戎决心


 看来,诗人的决心是很大的,说得慷慨激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长,读第三声,负责人,头头之意。“百夫长”,即士卒之长。这二句是说——
 宁可当个下层的卒长,也比做这个舞笔弄墨的书生更强!
 在困难当头,诗人决心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为国出力。这是诗人的决心,也是向大众的一个号召。
 这是一首著名诗歌,是杨炯最主要的代表作,历代传诵不衰。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它为什么能够历一千多年而不衰? 主要是由于——


 第一、它拓展了题材,并有一个积极的主题


 《从军行》,原是一个传统的乐府旧题,六朝以来,很少有人写这方面题材的诗,直到初唐诗坛才重新出现了专咏征战的诗篇。其主要作者,就是“四杰”,即杨炯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杨炯除这一篇《从军行》之外,咏征战的诗,还有《出塞》、《紫骝马》、《战城南》和《折杨柳枝》等篇。它们的主题思想基本上与《从军行》相似:歌颂保卫边疆、为国立功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了一种奋发激扬的精神。这是《从军行》这类诗歌最可宝贵的东西,也是杨炯全部现存诗歌中最积极的一部分。当然,这也是这首之所以历久不衰的基本原因。
 但是,光有好的题材和积极的主题,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赋予这个主题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让我们再去研究一下这首经久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
 第二、它创造了一个完整佳妙的意境
 一、先说一下什么叫“意境”?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解说不一,至今尚无完善的定论。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明确地把“意境”作为一个新概念加以阐述的是晚清的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里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但,这里还只是用“境界”二字,而直接用“意境”这个新术语并作了明确界说的,倒是他托名樊志厚(一说,这并非托名,实有其人,是王之友人)所著的《宋元戏曲考》中,对元杂剧评论时所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呢?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古人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当然,王国维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完善的,只是说了构成因素,而缺乏明确的定义。我们今人对此,应当有更科学的解释。
 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图画,当然,也包括一些非视觉的因素。在文学作品中,“意”,要借物来表现;“境”,需由意来触发。可见,所谓“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同客观事物相融洽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浑然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景。简言之,诗的意境,就是情景的契合。
 二、杨炯是怎样创造《从军行》这首诗的意境的?

 诗人在诗里揭示的生活画面是两个方面:一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一是“书生”决意投笔从戎的形象。前者的画面,是由“烽火”、“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风雪”、“旗画”和“鼓声”,以及“西京”等等美术形象和音乐形象,加上若干动词(如“照”、“辞”、“绕”、“凋”等)连缀而成的。这就是所谓“真景”、“真事”。后者的画面,是由愤激不平的神态、慷慨激扬的精神和发誓要“为百夫长”的书生形象所构成。这个“书生”,其实就是当年的青年杨炯(当时约三十岁左右)。
 此诗没有用什么比兴和特别艳丽的词藻和雕饰,只是如实白描,真抒胸臆,显出自然质朴的风格,但它却是一首富有感情并具有深邃意境的好诗。它创造的这个佳妙的艺术境界,让大家看到了当时人们慷慨赴难,积极抗战的画图——
 正当过着安乐生活的长安人民,突然为连天烽火所震惊,战争阴霾笼罩着京都,面对这屡犯汉地的突厥入侵者,人人摩拳擦掌、义愤填膺。朝廷很快地调兵遣将,主帅接受了兵符,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为了从敌后包剿入侵者,让铁骑直捣龙城,围困敌方的要地。你看,那军旗招展,装备精良的队队骑兵,正在风雪弥漫的北原前进;你听,那呼啸寒风,夹杂着阵阵战鼓声回荡在大漠之中。这是激励战士奋勇杀敌的鼓点,也是预祝胜利凯旋的交响乐。就在这令人既震惊又振奋的重要时刻,一位十一岁就中“神童”举入京的年青诗人,已经下了决心:不作“书生”,甘当“卒长”,从军卫国,立功塞外!
 这不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写怀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吗? 的确,这是一首意中有境,境中含情的具有比较完整意境的好诗。
 第三、它是一首出现较早的完全合律的五言律诗

 此诗之诗题及其题材,虽然沿用了古乐府,但在诗体和诗律上,却完全是一首唐代近体诗。我们不妨以后来才定型的律诗规格去作一番验证,看看它的合律状况。
 一首正规的律诗,应具有的主要因素是——


 一、每首定句、每句定字。

一首律诗为八句,分首、颔、颈、尾四联组成;五律每句五言,七律则七言。
 杨炯《从军行》的句、字完全符合五律规定。
 二、每句字声有定。
凡是规定用平声字的或仄声字的,不能变更;至于某些字(非节奏点),可以平仄不拘的,也有明确规定。
 《从军行》采取的是“仄起平收式”的平仄调式,全无声律上的毛病,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即联内)平仄相对。全诗均按声律要求组成律联,联间做到平仄相粘。
 三、必须押韵,并一韵到底。
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偶句务必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不可转韵或出韵。
 杨诗在韵律上是用隔句押韵的韵式,押的是平声韵:平、城、声、生等字,均属“庚韵”的同一个韵部。而且做到了韵脚与白脚分明,有条不紊。
 四、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属对原则有三:①字数相等,语序相同(即语法结构和句式相同);②词类性质大体相称;③事理相当(即所述主体、行为、对象等相当)。
 《从军行》在这一条上,相当完善,除首联不对仗外,颔联、颈联都具有相当工稳的对仗,甚至尾联,也大体对仗。
 五、此外,一般律诗(五律和七律)在章法上,是由两个音节单元构成的,只有排律是由三个以上音节单元构成。
 这对《从军行》来说,一看就知道它完全具备五律条件,而不是排律。
 值得注意的是,杨炯这首诗,是在唐代近体诗格律定型化之前写成的。它已完全暗合了后来的律诗规则,这是十分难得的。杨炯这类慷慨激昂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开启了后来边塞诗的先河。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给杨炯诗歌以很好的评价,说他“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的确,这首用乐府以就律的《从军行》,写得自然明快,让人看不出斧凿痕迹。

乐府诗《从军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隋)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 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 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时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戍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 “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犀渠”是盾的一种。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 “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 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 “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 “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 “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 “蓟门” “马岭” “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 “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士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 “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 “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 “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古典文学作品《从军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2〕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5〕
 
 〔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题材多写军旅生活,杨炯用旧题写的这首五律,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旧唐书》记,永隆二年(公元681),突厥侵扰西北边境,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有感写成此诗。杨炯(公元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十岁举神童,后制举及第,任校书郎、太子詹事司直、崇文馆学士。因堂弟参加徐敬业部反武则天一事受牵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授盈川县令,卒于任。“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边塞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2〕“烽火”二句: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西京,长安。不平,指心情不平静。二句写身在京城听到边警,内心十分激动。
 〔3〕“牙璋”二句:牙璋,古代调遣军队的信符,相合处为牙状,玉质。凤阙,宫阙。铁骑,坚强有力的骑兵。龙城,匈奴人的重要城市,这里泛指敌方心腹之地。二句写大军奉命出征,铁骑直达龙城。
 〔4〕“雪暗”二句:旗画,旗帜上的花纹图案。二句写边塞军旅生活,大雪纷飞,天气阴沉、昏暗,以致绣的旗画斑剥;呼呼大风声中杂有战鼓声。
 〔5〕“宁为”二句:百夫长,即卒长,古代军队中的下级军官。诗人说:我宁愿去当一名百夫长,也强似作一名书生。
 
 这首诗以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歌颂出征的将士,表现了希望投笔从戎、建立军功的豪情壮志。《唐诗成法》谈本诗写法:“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语浅直耳。”《诗源辨体》谈“初唐四杰”说:“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诗薮》也说:“盈川近体,虽神俊输工,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杨炯边塞诗雄浑刚健的风格、爱国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壮志,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

《从军行》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小传】
 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垂拱元年(685)坐从父弟神让累,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为人恃才倨傲,为政苛酷。两《唐书》有传,闻一多有《杨炯年谱》,傅璇琮有《卢照邻杨炯简谱》。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寄寓功业抱负,气势昂扬,风格豪放。今有《盈川集》十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 平调曲》,前人之作多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赴边塞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
 【注释】
 ①二句意谓报警的烽火照耀长安,青年内心不能平静。烽火:古时边境有事,在高台上烧柴或烧狼粪举火以报警,称“烽火”。西京:指长安,今陕西西安。②二句意谓将军携带兵符离开京城,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重镇。牙璋:玉制的兵符,一分为二,合契处凹凸相嵌为牙,出兵时一半交付主将,一半留朝廷,作调动军队时用的凭证。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后泛称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其地在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此处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③二句写战斗的激烈。意谓雪地昏暗使军旗上的彩画失掉了鲜明的颜色,风声很大夹杂着进军激战的鼓声。④二句意谓宁愿当一名低级军官,胜于作一个书生。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李白《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夜宿山寺 下一篇:从军行二首·其二 →
诗词简介:
唐李白的乐府诗。《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原诗是: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后汉书》载,耿夔率八百骑兵出居延塞,围单于于金微山,破之。*金微山即今新疆东北与蒙古共和国西境的阿尔泰山。铁关,即*铁门关,地在今新疆焉耆和库尔勒之间。诗中表现了从军玉门道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安定边塞的决心。语言明快,笔力雄健。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 《 cónɡ jūn xínɡ èr shǒu · qí yī 》 
    《 从 军 行 二 首 · 其 一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cónɡ jūn yù mén dɑo , zhú lǔ jīn wēi shān 。 
    从 军 玉 门 道 , 逐 虏 金 微 山 。 
    dí zòu 《 méi huā qǔ 》 , dāo kāi mínɡ yuè huán 。 
    笛 奏 《 梅 花 曲 》 , 刀 开 明 月 环 。 
    ɡǔ shēnɡ mínɡ hǎi shànɡ , bīnɡ qì yōnɡ yún jiān 。 
    鼓 声 鸣 海 上 , 兵 气 拥 云 间 。 
    yuàn zhǎn chán yú shǒu , chánɡ qū jìnɡ tiě ɡuān 。 
    愿 斩 单 于 首 , 长 驱 静 铁 关 。 
  • 《從軍行二首·其一》
    .[唐].李白.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
    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激昂豪迈是这首诗的基调。
     
    首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事件。“玉门道”、“金微山”,乃是遥远而荒凉的边塞之地,而“从军”、“逐虏”又是极辛苦艰险之事,它们聚合在一起,本易令人生畏惧之感,然而,诗人别出机杼,不写艰险而写其雄壮:玉笛高奏,刀光闪亮,战鼓轰鸣,杀声震天。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大有深意。首先,它告诉人们,这是一场正义战争,战士们从军杀敌是出于自愿的,因而具有高昂的士气;其次,这高昂的士气又是和战士们杀敌立功、向往和平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不正是他们的心声吗?这样看来,作者写笛、写刀、写鼓声、写兵气,并借此渲染出激烈昂扬的气氛,乃是为下文作铺垫,等到整个气氛渲染足了,最后两句便脱颖而出,既给人以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又大大深化了诗作的主题,吟诵起来,回肠荡气,振奋人心。
     



历代诗词精品之《从军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军旅之事,王昌龄所作组诗共七首,本篇原列第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哨兵,诗中提到的城应在河西走廊距青海湖不远的地方,可以假定为凉州(今甘肃武威)。
 首句“烽火城西百尺楼”乃“城西百尺烽火楼”的倒腾,为了在字句上协律的缘故。烽火台乃戍所、哨所,所以说抒情主人公乃一哨兵。在孤城之外百尺高台上放哨,经常是整天没有什么情况,所以难免寂寞无聊之感;加上是“独坐”,更增孤独;加上来自雪山那边的青海湖的“海风阵阵”,更增寒冷与凄凉。二句已层层加码,直令哨所之戍卒乡心陡起,有不可禁当之感。
 就在这个当口,偏偏有人吹起《关山月》这样一支伤离别的笛曲,则乡心又不啻增加一倍矣。说有人吹起,是因为哨所的戍卒是不能在放哨时吹笛的,吹笛的人或出于无心,听曲的人却不免有意。诗用加一倍的手法渲染至此,末句却宕开,不再写戍卒本人的乡思,却从对面生情,以悲悯的口气揣想戍卒家中年轻的妻,说她的愁思才没治哩。“金闺”二字以藻绘点染,反形凄清;“万里”写两地空间距离之遥,加重了“愁”字的分量。“无那”即无奈、无可奈何,所谓“虞兮虞兮奈若何”那样一种悲悯、负疚的口气。王昌龄七绝的深厚有馀,和绝类骚语,正要从这些地方细加体会。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原列第二。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句中“关山”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许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原列第四。诗中所写孤城亦在河西走廊。盖河西走廊的南侧乃祁连山脉,其山峰上有终年不化之积雪,山那边即青海,走廊北侧乃古之长城,走廊的尽头是玉门关。
 本篇前二句描写的地域,在唐属河西节度使辖区。青海是唐与吐蕃多次接仗之地,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河西度使的首要任务,就是隔断两蕃,守护河西走廊,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所以诗的前二句不仅是描绘西部风光,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从而在写景中流露出戍边将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及戍边生活的苦寒、单调与寂寞。
 如果说前二句展示孤城地理位置,是空间显现,后二句则是关于时间的叙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沙场之荒凉,皆概括无遗。七绝以第三句为主,就是指在这句上酝酿情绪要充分,则末句的挽结就可以水到渠成。
 末句借汉傅介子事作抒情,盖汉时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屡次遮杀汉使于丝路,后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斩楼兰王,威震西域,保证了丝路的畅通。“不斩楼兰终不还”的结句妙在一个“终”字,作豪语读可,作苦语读亦何尝不可。这恰好缴足了前二句所隐含的正反两种情绪,这里的措辞之妙也在一个“厚”字。如改为“誓不还”,则是单纯的豪言壮语,与将士的实际心情对照,不免失之简单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原列第五。如果说前面几首诗未直接描写战事,妙在情景的话,那么这首诗则写到具体的战役,妙于情节设计。
 绝句太短,须惜墨如金,诗人避免写正面的接仗,而选取了一个有意味的时刻写洮河战役:后军于黄昏出营增援,刚刚出发,前军夜战的捷报已经传来。这就传神地写出唐军的苦战与善战,也写出了战局神变的况味,使诗的容量突破篇幅,变得十分丰富。
 唐代边塞诗多写到“红旗”这一意象,且屡与白雪相互映衬,如“纷纷大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考其来历,盖由汉高祖初为亭长夜行斩蛇,后有一妪夜哭,云是赤帝子斩白帝子,起事为沛公,遂树赤帜,这是红旗的来由。
 吐谷浑是南朝晋时鲜卑族慕容氏的后裔,据有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后被唐高宗和吐蕃联军所败,开元时已不复存在,此泛指边寇,正是诗所容许的写法。

《从军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这是一首乐府边塞诗。古题乐府诗具有虚构的特点,而汉以后的边塞诗往往喜欢借用汉代的地名、人名及典故;本诗所描述的,即是一个虚拟的汉代边塞故事。

这首长诗可分三段。第一段十二句叙写的是传统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征战卫国。开头四句直接写出征。朔方(汉郡名)边境上告警的烽火传到了甘泉宫(汉离宫),长安京城派遣将军出征,飞驰到匈奴聚居的祁连山。这里一个“照”字,渲染出军情的十万火急;一个“飞”字,点出了将军的勇捷迅猛。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犀渠是犀牛皮做的甲胄;二句对偶整齐,声韵铿锵,词气潇洒,见出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威武雄壮,士气高昂,预告了征战的必胜。下面四句紧接着写战争。天明时分摆开偃月阵,进驻西境;傍晚时分就以鱼丽阵击退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此二句描写战争场面,十分壮观。 “谷中石虎经衔箭”,用汉代名将李广射石的典故; “山上金人曾祭天”,用汉代另一名将霍去病远征皋兰山,没收匈奴祭天金像的典故;此二句喻将军十分神勇善战,所向无敌,用典恰到好处。接下来四句写戍边。将军出征天涯,一去不复还,长期戍守在遥远的蓟门;朝夕转战,但见马岭黄沙漫天,龙城阵云四布。这里诗歌氛围从慷慨激昂转为悲壮萧杀。前面写到汉王朝西北边境的朔方郡、祁连山,这里却又写到东北边境的蓟门、马岭关、龙城,读者对此可能颇感迷惑。这是因为,乐府边塞诗是虚构的,所用地名并不讲求地理上的精确性,而是着重于词气的顺畅、场景的渲染。如这里以马岭和龙城相对,就给人以龙争虎斗、金戈铁马的战争感觉。

第二段十二句转入抒情,表现的是边塞诗的另一重要主题——思乡。《古诗十九首》有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即用其意,写将军想象妻子在家中思念自己,并含蓄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离别已经多年。 “白雪初下天山外”,天山即祁连山,匈奴称“祁连”为天;塞外天寒,值此白雪初下、冬天来临之际,将军倍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指长安故乡,汉代长安地区有少陵原等五原:浮云历来象征游子;将军盼望自己能够象浮云一样,直接飘回故乡。“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芳菲月”喻青春年华;关山阻隔,年华凋逝,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流水本自断人肠”,用古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意,写离别之情; “坚冰旧来伤马骨”。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意,写戍边之苦。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二句通过对边塞特殊寒冷气候的感受,暗示对故乡明媚春光的怀恋。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归雁也是象征乡思的传统意象,二句通过秋天大雁南归,反衬自己欲归不得的难堪心情。与上一段写征战的直接陈述、慷慨激昂不同,这一段运用了奇树、白雪、浮云、流水、坚冰、归雁等种种富有传统意蕴的意象,反复抒写思乡之情,委宛含蓄,情韵绵绵。

最后一段四句笔锋又一转,写的是边塞诗的另一传统主题——反战。龙庭即龙城。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宣帝登渭桥接见,呼韩邪及其随从拜于桥下,口呼万岁。这几句是说,匈奴已经归附,边塞和平,将军何必再追求功名,征战不归。结尾用一反问句发议论,既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又讽刺入微,耐人寻味。

这首诗内容丰富复杂,包含了传统边塞诗所常见的三大主题,较为全面、真实、深刻地折射了古代边塞战争的复杂状况,不似有些边塞诗可以简单地用歌颂战争或反对战争来一语概括。诗歌虚拟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并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生动描绘了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细致表现了将军的心理变化。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初步呈现了后来唐代边塞诗的刚健风骨。从艺术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用对偶句法,节奏整齐而又奔放流畅,声韵铿锵,音调谐美,已经开了初唐歌行的先声。


乐府诗《从军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乐府题解》云:“《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这首《从军行》非“苦辛之辞”,寄慷慨之意,抒发了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捐躯报国的战斗激情。
 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一种报效国家的非凡气慨。 《战国策·燕策二》说:苏代游说齐王前先见淳于髡,说到曾有马经伯乐一顾而增价十倍。后人借““顾”代指君恩谢眺有诗云: “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轻。”(《和王主簿怨情》)说平生把受君一顾看得很重,素来把千金看得很轻。此诗首句即取此意。“一顾”之恩,激起了昂扬豪情,“意气溢三军”。意气即气概。“三军”,这里泛指军队。一个“溢”字,表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中间四句,描绘了战地生活的画面,塑造了英武的战士形象。“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戈”是一种古代兵器,因是横刃,下装有长柄,故日光照射其映在地上的影子当是分开的。 “剑文”,指刻在剑上的星状花纹。这两句字面上是写物,实际是写人。白天,原野上太阳照耀着横戈的战士, 日光分开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辉映着持剑的勇士,星光与剑文聚合。这两句诗描绘的多么象两幅静态的剪影,使英武的守边战士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则描绘了动态的战士的形象。 “弓弦抱汉月”,即弓弦拉开有如汉月。明月是美好的,本为胡汉所共有,这里称“汉月”,表现了一种民族感情。“胡尘”,即胡地之尘。边塞在胡地,马足“践”起的当然是“胡尘”。一个“抱”字,一个“践”字,生动地勾画出守边战士的动态的形象:练武时,弓弦正在拉开象美丽的满月;巡边时,马蹄声碎践起了轻轻的烟尘。上述四句诗勾画出了四幅战地生活画面,表现了守边战士的四种不同形象,但都一样的威武,一样的豪壮。这里描绘的边塞生活看似从容,却没离弓、剑、戈、马,实际是严阵以待,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豪迈之情。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这里引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守边将士不惜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兵出雁门击匈奴,兵败被俘。时广有病,单于命胡兵在二马之间系一绳网载广而行,中途李广飞身跃上胡儿马, “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诗中意思是李将军能“生入塞”为国建功立业,守边战士“不求生入塞”,只愿意以一死来报效朝廷,报效国家,表现了要杀敌立功、捐躯报国的豪迈悲壮气慨和荣誉感。
 全诗体现了一种雄浑之气,阳刚之美。初唐“四杰”提倡壮美诗风。王勃首先要求诗要具有“雄笔壮词”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这壮美诗风的具体要求是杨炯提出的“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 (《王勃集序》),即一种富有感兴的深度和抒情的力度的壮丽之美。骆宾王两度从军塞上,特别具有丈夫气,他的边塞诗意境雄奇,风骨凛然,抒发了慷慨激昂,乐观豪迈之情,是壮美诗风的生动体现。

王维《从军行》(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辛夷坞 下一篇:新晴野望 →
诗词简介:这是一首体现“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精神的诗篇。王维虽然晚年信佛,归隐辋川,但他早年却热衷于政治,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充满着豪迈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爱国主义思想。这首《从军行》就是表现着他这种思想的优秀篇章之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鸣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  
    《 cónɡ jūn xínɡ 》 
    《 从 军 行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chuī jiǎo dònɡ xínɡ rén , xuān xuān xínɡ rén qǐ 。 
    吹 角 动 行 人 , 喧 喧 行 人 起 。 
    jiā mínɡ mǎ sī luàn , zhēnɡ dù jīn hé shuǐ 。 
    笳 鸣 马 嘶 乱 , 争 渡 金 河 水 。 
    rì mù shā mò chuí , zhàn shēnɡ yān chén lǐ 。 
    日 暮 沙 漠 垂 , 战 声 烟 尘 里 。 
    jìn xì mínɡ wánɡ jǐnɡ , ɡuī lái bào tiān zǐ 。 
    尽 系 名 王 颈 , 归 来 报 天 子 。 
  •  
    《從軍行》
    .[唐].王維.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鳴馬嘶亂,爭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垂,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
    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
    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jiā):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
    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陲(chuí):边陲,边地。
    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从军行》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这是一首体现“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精神的诗篇。王维虽然晚年信佛,归隐辋川,但他早年却热衷于政治,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充满着豪迈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爱国主义思想。这首《从军行》就是表现着他这种思想的优秀篇章之一。
     
    《从军行》描写的是一天行军作战的情况,重点在战斗,而战斗来自行军,所以先写行军。这次行军很明显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就是为了参加这次战斗,擒拿敌酋。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这是在凌晨时分,军号连声在催动要出发参战的士兵起床的情形。“喧喧”两个字生动而形、声兼备地写出士兵们起床、盥洗、交谈的纷杂场面。因为要出发去行军打仗,满心兴奋, 自然话就多起来。随着起床、穿衣、梳洗、整理行装,检查兵器等动作,一方面预料敌情,一方面互相鼓舞勉励,自然就出现了一个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这里面的动作声和谈话声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喧喧”的热烈场面。
     
    “笳鸣马嘶乱,争渡金河水。”写接近战斗的情景。当敌人在金河那边的胡笳声已经在耳,战士和战马都紧张起来。特别是久经战场的一匹匹战马怀着临敌的激动和喜悦,个个都仰天嘶鸣起来。 “笳鸣”是敌方, “马嘶”是自方;“乱”主要是马嘶的此起彼伏,当然也包含着马嘶声与笳鸣声的混杂。这个“乱”字表现的是马嘶声的此起彼伏,错落交互,纷纷而起。它表现着战马的兴奋与激动,暗含褒义,绝不可把它看成贬义。怎见得?从“争渡金河水”中可以体察到。金河:又名金川,现名大黑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境入黄河。只有渡过金河,才能接触敌人,开始战斗。战马嘶鸣,人人振奋,争渡金河,这杀敌报国的场面不正是与“马嘶乱”相配合而进行的吗?这里虽没写人,但战士们的“争渡”可以想见他们怀着同仇敌忾,决心报效的情绪与行动。
     
    “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入沙漠边际。同时“沙漠垂”也告诉人们战斗是在一片沙漠上进行的。 “战声烟尘里”五个字看来平淡,却是对激烈的战斗场面作了高度集中的描写。战声在什么地方传来?在“烟尘里”! 为什么见不到人?烟尘弥漫把千军万马都淹没在里边了。如果不是战斗激烈,能够尘土飞扬漫天遮地,把千军万马都淹没在里面吗?眼前是一片烟尘,而耳畔却是阵阵的厮杀声,人马尽都在烟尘里活动,难道这战争不是激烈的吗?所以“战声烟尘里”实在是对激烈战斗场面的高度集中的艺术化描写,切不可等闲视之。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而这五个字更是全诗的精华。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写战斗结果以唐王朝军队的大获全胜,敌方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敌方有名的首领——各位“王”的脖颈上都系上了绳子,当了俘虏。唐朝的人马浩浩荡荡地牵着俘虏凯旋而归——向天子汇报战争的胜利。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前期的政治热情,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真实流露。再加上诗歌鲜明的节奏,铿锵的语言,高度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因而使人读后精神振奋,激情倍增,报国之志油然而生。
     



乐府诗《从军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近代]马君武


 北狄寇边郡,飞电羽书急。军人别慈母,整装赴前敌。母亦无所恋,母亦无所愁。生儿奉祖国,岂为室家谋。儿父战死日,儿生未十年。不辞教养儿,望儿成立贤。教儿读历史,往事足歌泣。祖国岂不美,世界昔第一。教儿练身体,丈夫之本领。周处杀三蛟,项籍力扛鼎。教儿习射击,典钗买枪剑。刺肌戒爱国,隐隐字可见。儿今年二十,投身事戎行。父志既已继,母愿志已偿。北狄吾世仇,膺惩今所急,祖国尺寸地,不许今人失。母亦无所愁,母亦无所恋。不望儿生还,恐儿不力战!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诗人献给华夏氏族母亲的一曲颂歌。诗中塑造了一个胸怀祖国之爱、民族之仇,深明大义的英雄母亲。
 母亲是痛苦不幸的。在孩子未满十岁之时,丈夫就在抵御外侮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夫君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她涕泪纵横湿衣衫。然而,她掩埋了丈夫的尸体,揩干了无尽的泪水,肩负起养儿教儿的重担。
 母亲是豁达有志的。她希望儿子能继承父志,成为为国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她一教儿通古博今,培养他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愿孩子从小立下大志,为恢复我中华灿烂辉煌的往昔而贡献自己。她二教儿强健体魄,要象项羽那样力扛铜鼎,要象周处那样能除三害。练就一身丈夫本领,修成一副英雄本色。她三教儿操习洋枪洋炮。不惜典卖自己的钗环妆奁,换得枪剑,使儿艺成。英雄母亲惩戒孩子要尽忠报国,就象岳母训戒岳飞一样,刺字立誓,愿儿一如岳武穆,血尽报中华。
 母亲是无私为国的。在沙皇俄国侵我东北领土的危急时刻,她毫不犹豫地把年刚二十的儿子送上了抗敌的最前线。在送儿赴戎机之时,母亲的宿愿将要实现,母亲的深仇将要洗雪。她的愿,她的仇不仅是个人的、家庭的,也是民族的、国家的。在这一庄严的时刻,英雄母亲别无所恋、别无所愁,唯恐儿子杀敌不力,唯愿儿子以身报国。祖国山河的寸草寸土,愿儿用血肉之躯去拼死保卫。不许失地,不许败退,哪怕付出生命的高昂代价!
 母亲是慈爱明理的。十月怀胎之累,一朝分娩之痛,二十年养育之苦,孤儿寡母,相濡以沫,相依为命。一旦送子杀敌,一旦教子捐命,可以想象这位含辛茹苦、辛劳一世的女子将要忍受怎样撕心裂肝的痛苦。然而,个人之痛要抛开,个人之悲要咽下,通达的母亲啊,生儿养儿不仅为室家前途,更是为祖国奉献!
 诗人哪里是在写一个具体的、个别的母亲!他分明展现了中华民族普通女性的博大胸怀,描画了中华民族普通女性的炽烈情意,歌颂了中华民族普通女性的高尚节操。千千万万的须眉男儿,读了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以后,当着对这一平凡的巾帼女豪!凭什么还要容忍,凭什么还要退让,凭什么俯首称小,凭什么甘心为奴。当清醒,应奋起,要抗争,将必胜。在国家多事之秋、民族危难之际,所有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难道不应借得母亲的三分胆略,学得母亲的十分豪气吗?此诗犹如一面明镜,用女性之勇照出了男儿之怯,用女性之刚照出了男儿之懦,用女性之豪照出了男儿之虚,用女性之烈照出了男儿之弱。血性尚存的中华男子当思、当想、当奋、当争!这就是本诗的诗外之言,这就是本诗的深意所在。
 此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直写英雄母亲,似无深意,殊不知诗人言外有言,意外有意。母亲之壮是明写,激励国人之志是暗藏;母亲之豪是正写,唤起国人之心是反呼。试想,几千年儒教一统之古国,从来都是遵奉孔圣先祖之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然而在诗人笔下,却一反圣贤之道,母亲闪现出了夺目的异彩。正面歌颂一向被人们鄙视的女性,岂不羞杀,愧杀堂堂须眉!诗人所处之世,多么需要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比之正面号召,反衬激将,岂不收效更大?这就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古诗文《从军行》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渡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①本篇选自《全唐诗》。原列作者《从军行》第五首。②辕门,军营门。古代行军以车为阵,车辕相向为门,故称军营门为辕门。③洮(tao桃)河,在今甘肃省西南。④吐谷浑(tu yu hun土玉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常对外侵扰。唐太宗派李靖讨平之。这里借指敌酋。
 
 〔分析〕
 诗的第一句大笔勾勒了边疆的景色:风沙漫漫,日色无光。大漠,点明了地点;风尘,交代了天气;日昏,是描绘当时的景象,渲染厮杀格斗的战争气氛。这七个字,线条粗犷,气象阔大,与唐军将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非常和谐。第二句写唐军将士出发的情景:红旗半卷,飞速前进。他们出发去干什么? 这里避而不答,却笔墨一转,撇开这支飞奔的军队,去写“前军”——前军正传来胜利的捷报。第三句写前军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吐谷浑在洮河西南,先头部队乘夜从北段渡河,出其不意进行掩袭。第四句写前军的战果:活捉了敌酋。这支刚出发的部队,原来是去接应先头部队,赶去会战的。前军已经告捷,后军一到,前后会合,大获全胜就可想而知了。
 四行诗二十八个字,写了两队人马,不仅不使人感到分散,反而加强了这样一种气势: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唐军将士前赴后继,斗志昂扬,气概磅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他们那种争先恐后的劲头,那种战则必胜的信念,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是一首保卫边疆、反抗侵略的战歌,也是一首凯歌。作者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乘黑夜、冒风沙,奋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感情。
 诗写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那边疆大漠风沙蔽日的景象,那红旗猎猎队伍行进的情状,都使人感到胸怀开阔,给人以鼓舞。
 诗的语言流畅,又余味无穷。前军已传捷报,而后军出发的目的、将来的战果,却没有直接交代,留给了读者去捉摸,去体味,使诗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字面的范围。

 〔评说〕
 唐汝询《唐诗解》:“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
 贺贻孙《诗筏》:“首句大漠之乡,风尘迷霾,日色欲昏,盖已近暮天。先写塞外情境,此为凌空盘旋起法。二句言风起尘扬,红旗难以全张,故‘半卷’也。‘出辕门’,出战也。前军所指,连夜接战,地在洮河之北,先已擒得吐谷浑。曰‘前军’,则全军尚未齐至。曰‘已报’,有不待全军至而已获胜者。‘夜’字应上‘昏’字,‘已报’应上‘前军’二字。”

唐诗《从军行》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2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3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4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5


 
 【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信号。西京:长安,唐时国都,今西安。
 3.牙璋:皇帝发兵用的兵符,有两块,一留朝廷,一给主帅,两相嵌合处为牙状,故称牙璋。《周礼·春官》:“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凤阙:汉武帝所建建章宫阙上有金凤,故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概称。铁骑(音ji):强悍的骑兵。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指敌方要地。
 4.凋:凋落,黯淡不明。
 5. 百夫长:卒长,下级军官。
 
 【译】
 烽火狼烟已照到了京城,
 仁人志士哪个心中还能平静!
 将军挂印拜辞于凤阙龙庭,
 强悍的骑兵围困了敌军重城。
 浓重的雪云使旗帜的画面暗淡,
 强劲的狂风中夹杂着雄壮的鼓声。
 我宁愿率领百名勇士在阵前厮杀驰骋,
 也不愿做一介儒生皓首穷经。
 
 【评】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边界,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诗人时为崇文馆学士,以《从军行》这一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正是上述事件的历史记载及对自己心中所引发的情感波动。中间两联清工流丽,却又豪放雄浑。结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呼应起首之“心中自不平”,同时也是中间两联雄浑境界的自然响应:如此雄浑、豪迈,焉能不使人振臂一呼?
 全诗虽是初唐之作,却颇具盛唐之音,可视为唐边塞诗之先声。

古诗文《从军行》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全唐诗》。《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内容
 是写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原作七首,本篇为第一首。②烽火城,边境上设置烽火台的城。百尺楼,指瞭望敌情的高楼。③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④更吹,一遍一遍地吹。羌笛,我国古代西方民族羌人的乐器。关山月,乐府歌曲名,鼓吹横吹曲中的一种。⑤无那(nuo挪),犹无奈。金闺,犹深闺。
 
 〔分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评说〕
 陆时雍《唐诗镜》:“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黄叔灿《唐诗笺注》:“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无那’二字,用提笔以结全篇,海风山月,都化作绮愁矣。”

乐府诗《从军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魏]左延年


 苦哉边城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到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

 《从军行》是乐府《平调曲》名。 《乐府解题》说: “皆军旅苦辛之辞。”左延年此诗见于《广题》所引,所以有人曾怀疑不是全篇,而是残句。从全诗六句来看,意思颇为完整,似可作为整篇来读。
 诗以悲叹开篇,用“苦”字概括边城人的遭遇和生活,提起全篇,定下了全诗悲悯同情的感情基调。诗人那深沉的叹息立刻引起读者的关注,使他们自然产生疑问:边城人苦况如何?他们又为何而苦呢?第二句便交待苦因。 “一”与“三”对照,极言征兵次数之繁。杜甫《兵车行》控诉唐代天宝年间对外战争的罪恶,先写了出征送行的凄惨场面,接着写他与新兵的对话: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岁三从军”与“点行频”同义而更具体。从地理位置上说,边城人更便于征调,所以朝廷便多次从这里征发戍卒,开往前线。边城人所受战争之苦也便更为深重。
 开头两句从身居边城的百姓全体而言,是概括交代,下面四句便由面进而突出一个点,以一个家庭为典型,具体写“点行频”中穷苦百姓的悲惨遭遇。在一年之内三次征调中,一个五子的家庭一个又一个地把儿子先后送上前线,第三个儿子到了敦煌郡,第二个儿子到了陇西郡,第五个儿子从军以后,杳无音信,连转战戍守的地方尚不得而知,而他们家中的妻子皆怀身孕。这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真切反映了男子都到边关戍守征战,后方只剩老弱妇幼的悲惨世界的图景。
 诗的收笔似乎很突然,使读者感到似乎有许多问题应该交代而没有交代。诗只写了二子、三子、五子,那么大儿子和四儿子呢?只写了儿媳,那父母老人呢?这家人的日子又是怎么度过呢?这些是因为这六句诗只是残篇而不完整因而失去了许多内容呢?还是诗原本就是这样,诗人没有去写呢?我觉得把这六句看作全篇,这些问题是诗人故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更好,唯其如此,才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而且这些问题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如果一一叙来,反觉得言尽意穷了。试想,在“一岁三从军”的连年征战中,大儿子和四儿子还能逃脱从军服役的命运吗?即使没有从军,也必然有更加难堪的遭遇。古代男耕女织,妇女缺乏耕种收割的体力和经验,男子出门在外,农业定然遭到破产,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何况“五妇皆怀身”, 自己尚且不能自顾,又怎能种好庄稼呢?征战在外的人出生入死,后方的人无衣无食就是他们的必然命运。
 这首诗运用了铺叙手法,但又非平铺直叙。诗没有按照五子的年龄顺序去写,颇为耐人寻味。先写三子应征入伍,说明二子本已超龄而五子尚不够服役年龄,在同一年内又征新兵,便连超龄者和不够服役年龄的人也征去了,足见当时兵役政策的腐败。
 诗的语言极其质朴自然。左延年生卒年不可考,只知道他妙于音律,在黄初中“以新声被宠。”(《晋书·乐志》)他和曹植、 “建安七子”同时,但拿这首诗和曹植、王粲的诗比较起来却风格迥异,似乎显得很缺乏文采。陆侃如、冯沅君二先生在《中国诗史》中论及左延年的诗,认为他的《秦女休行》所写大约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左延年“也许是把民间流行的歌曲写定,再加以修改,使能入乐。”原因是“这种朴质而自然的故事诗,决不是七子之流所能作的。”也就是说这种朴质的诗不象文人的作品。《从军行》也不无这种可能,我们读起来的确象是更早一些的汉乐府五言诗,它也可能是民间流行的歌曲,左延年谱曲演唱时进行了加工修改。

乐府诗《从军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鸣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这是一首体现“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精神的诗篇。王维虽然晚年信佛,归隐辋川,但他早年却热衷于政治,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充满着豪迈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爱国主义思想。这首《从军行》就是表现着他这种思想的优秀篇章之一。
 《从军行》描写的是一天行军作战的情况,重点在战斗,而战斗来自行军,所以先写行军。这次行军很明显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就是为了参加这次战斗,擒拿敌酋。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这是在凌晨时分,军号连声在催动要出发参战的士兵起床的情形。“喧喧”两个字生动而形、声兼备地写出士兵们起床、盥洗、交谈的纷杂场面。因为要出发去行军打仗,满心兴奋, 自然话就多起来。随着起床、穿衣、梳洗、整理行装,检查兵器等动作,一方面预料敌情,一方面互相鼓舞勉励,自然就出现了一个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这里面的动作声和谈话声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喧喧”的热烈场面。
 “笳鸣马嘶乱,争渡金河水。”写接近战斗的情景。当敌人在金河那边的胡笳声已经在耳,战士和战马都紧张起来。特别是久经战场的一匹匹战马怀着临敌的激动和喜悦,个个都仰天嘶鸣起来。 “笳鸣”是敌方, “马嘶”是自方;“乱”主要是马嘶的此起彼伏,当然也包含着马嘶声与笳鸣声的混杂。这个“乱”字表现的是马嘶声的此起彼伏,错落交互,纷纷而起。它表现着战马的兴奋与激动,暗含褒义,绝不可把它看成贬义。怎见得?从“争渡金河水”中可以体察到。金河:又名金川,现名大黑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境入黄河。只有渡过金河,才能接触敌人,开始战斗。战马嘶鸣,人人振奋,争渡金河,这杀敌报国的场面不正是与“马嘶乱”相配合而进行的吗?这里虽没写人,但战士们的“争渡”可以想见他们怀着同仇敌忾,决心报效的情绪与行动。
 “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入沙漠边际。同时“沙漠垂”也告诉人们战斗是在一片沙漠上进行的。 “战声烟尘里”五个字看来平淡,却是对激烈的战斗场面作了高度集中的描写。战声在什么地方传来?在“烟尘里”! 为什么见不到人?烟尘弥漫把千军万马都淹没在里边了。如果不是战斗激烈,能够尘土飞扬漫天遮地,把千军万马都淹没在里面吗?眼前是一片烟尘,而耳畔却是阵阵的厮杀声,人马尽都在烟尘里活动,难道这战争不是激烈的吗?所以“战声烟尘里”实在是对激烈战斗场面的高度集中的艺术化描写,切不可等闲视之。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而这五个字更是全诗的精华。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写战斗结果以唐王朝军队的大获全胜,敌方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敌方有名的首领——各位“王”的脖颈上都系上了绳子,当了俘虏。唐朝的人马浩浩荡荡地牵着俘虏凯旋而归——向天子汇报战争的胜利。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前期的政治热情,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真实流露。再加上诗歌鲜明的节奏,铿锵的语言,高度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因而使人读后精神振奋,激情倍增,报国之志油然而生。

从军行

杨炯
烽水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首二句写战事发生,警报传来,激起了士子的敌忾之情。一个“照”字,写出烽火连天情景,刻画出紧张的战争气氛。一个“自”字,点出士子从军参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下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立誓作下伏笔。次二句写大军奉命出京,直捣敌巢。牙璋、凤阙为帝王、帝京所特有,庄严肃穆,用在这里既说明了军队使命的崇高神圣,也显示出了军容的整肃和出师场面的威严。“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重镇。一个“绕”字,写出唐军迅速奔赴前线并迅速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龙城”与“铁骑”相对,暗示双方虎踞龙盘、旗鼓相当,即将到来的是一场恶斗。五六句描写战地风光。“雪暗”句写视觉形象:大雪纷扬,蔽日遮天,军旗上的彩画也为之变得模糊不清。“风多”句写听觉形象:狂风呼啸,与隆隆的战鼓声交织一起,惊天动地。风雪交加,这是塞外秋冬常见景色;军旗战鼓。这是军中阵上必备物件。通过富于特征性的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紧张激烈、悲壮淋漓的战斗气氛,也映衬出了将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末二句直抒怀抱:宁愿留在军中当一名下级军官,也不愿回到书斋作一介书生。经过战斗的洗礼,士子志更壮,情越豪,思想得到了升华。透过这慷慨负气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时代风貌,新的时代精神。
诗篇通过对一幅幅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度概括的场景的组接,展示了士子从军参战的全过程。其间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既有内在心理的揭示,也有内心感情的抒发;既有大刀阔斧的勾勒,也有精工细笔的摹绘;既有正面描叙,也有侧面烘托:笔法腾挪,不拘一格。此外,节奏明快,格律严整,笔势豪健,大气包举,也都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从军行

从军行

三国魏左延年的乐府诗。《从军行》,乐府平调曲名。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下: “从军行,皆述军旅苦辛之词也。”共二首,选介其一:“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诗中写边地人从军的苦况。

☚ 赠丁仪王粲   平关中 ☛

从军行

从军行

南朝陈张正见的乐府诗: “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遥塞,长榆接远天。井泉含冻竭,烽火照山燃。欲知客心断,危旌万里悬。”朔边,北方边塞。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质有柄容器,可容一斗,白天用来烧饭,夜里击以巡更。祁连,*祁连山。危旌,高高的军旗。诗中写西北边塞风光和将军率军戍边的情景,两者融为一体,从中可看出戍边的艰辛。

☚ 陇头水二首   陇头水 ☛

从军行

从军行

隋卢思道作旧题乐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烽火传到甘泉宫,长安立即派军队前往天山(祁连即天山)。良家子、侠少年随飞将出征。摆开偃月、鱼丽阵,驱逐匈奴,取得胜利。接着东西转战,又远离故乡。“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于是引起思妇的惦念,想到征人戍边之苦。最后说: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单于已经臣服,将军到哪里去寻求功名! 责怪将军为追求功名,使她们的丈夫久戍不归。诗中表现了对战争的否定态度。

☚ 赋得班去赵姬升   奉和临渭源应诏诗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杨炯的五言律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写报警的烽火照到长安,将军奉命离京,以骑兵包围了敌方据守的重镇。将士在风雪中冲锋陷阵。最后把“百夫长” (下级军官)与“书生”对比,歌颂了从军将士立功报国的愿望和甘洒热血的豪情。

☚ 骢马   咸阳览古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李白的乐府诗。《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原诗是: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后汉书》载,耿夔率八百骑兵出居延塞,围单于于金微山,破之。*金微山即今新疆东北与蒙古共和国西境的阿尔泰山。铁关,即*铁门关,地在今新疆焉耆和库尔勒之间。诗中表现了从军玉门道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安定边塞的决心。语言明快,笔力雄健。

☚ 关山月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陈羽的七言乐府。《从军行》为乐府平调曲名。原诗是: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天山,祁连山。前两句描写天山的寒冷,后两句写行军,形象鲜明。一作刘叉诗。

☚ 读苏属国传   城东早春 ☛
从军行

从军行

三国魏左延年的乐府诗。《从军行》,乐府平调曲名。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下: “从军行,皆述军旅苦辛之词也。”共二首,选介其一:“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诗中写边地人从军的苦况。

☚ 赠丁仪王粲   平关中 ☛

从军行

从军行

南朝陈张正见的乐府诗: “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遥塞,长榆接远天。井泉含冻竭,烽火照山燃。欲知客心断,危旌万里悬。”朔边,北方边塞。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质有柄容器,可容一斗,白天用来烧饭,夜里击以巡更。祁连,*祁连山。危旌,高高的军旗。诗中写西北边塞风光和将军率军戍边的情景,两者融为一体,从中可看出戍边的艰辛。

☚ 陇头水二首   陇头水 ☛

从军行

从军行

隋卢思道作旧题乐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烽火传到甘泉宫,长安立即派军队前往天山(祁连即天山)。良家子、侠少年随飞将出征。摆开偃月、鱼丽阵,驱逐匈奴,取得胜利。接着东西转战,又远离故乡。“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于是引起思妇的惦念,想到征人戍边之苦。最后说: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单于已经臣服,将军到哪里去寻求功名! 责怪将军为追求功名,使她们的丈夫久戍不归。诗中表现了对战争的否定态度。

☚ 赋得班去赵姬升   奉和临渭源应诏诗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杨炯的五言律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写报警的烽火照到长安,将军奉命离京,以骑兵包围了敌方据守的重镇。将士在风雪中冲锋陷阵。最后把“百夫长” (下级军官)与“书生”对比,歌颂了从军将士立功报国的愿望和甘洒热血的豪情。

☚ 骢马   咸阳览古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李白的乐府诗。《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原诗是: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后汉书》载,耿夔率八百骑兵出居延塞,围单于于金微山,破之。*金微山即今新疆东北与蒙古共和国西境的阿尔泰山。铁关,即*铁门关,地在今新疆焉耆和库尔勒之间。诗中表现了从军玉门道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安定边塞的决心。语言明快,笔力雄健。

☚ 关山月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

从军行

从军行

唐陈羽的七言乐府。《从军行》为乐府平调曲名。原诗是: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天山,祁连山。前两句描写天山的寒冷,后两句写行军,形象鲜明。一作刘叉诗。

☚ 读苏属国传   城东早春 ☛
从军行

从军行

新诗集。臧克家著。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6月初版。1939年3月在沪再版。共收作者新诗14首。内容是以反映抗日战争生活为主,是一部“抗战诗集”。

☚ 风雪除夕   从荆河到沂河 ☛
000010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