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仁Ré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阜平、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苗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仁rén❶古代儒家的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悌)等內容。揚雄《長楊賦》:“今朝廷純仁,遵道顯義。”邊讓《章華臺賦》:“爾乃育之以仁,臨之以明。” 仁 仁“仁”为“五常”(仁、义、礼、智、信) 之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都包括在“仁”之内。《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所谓“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是众望所归、身体力行的。今天讲“仁”,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章) ☚ 修身 公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仁 《说文》:“仁,亲也。”《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仁爱的道德观。通“人” ren 〔例一〕 《论语·雍也》:“虽 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乎”有仁,即有人。仁通“人”。 〔例二〕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做人。 仁,日母、真部;人,日母、真部。日母双声,真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仁 仁rén仁爱,亲善。《郑风·叔于田》一章:“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庄公之弟公叔段。郑《笺》: “洵,信也。言叔信美好而又仁。”王先谦《集疏》:“叔之为人,未必知行仁道,盖其初至京城,或多小惠,故国人以仁称之。黄山云: ‘《论语》里仁为美,仁止是敦让意。’”《齐风·卢令》一章: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毛《传》: “卢,田犬,令令,缨环声,言人君能有美德,尽其仁爱,百姓欣而举之,爱而乐之,顺时游田,与百姓共其乐,同其获,故百姓闻而说之,其声令令然。” ☚ 曰 仆 ☛ 仁读音r·en(ˊ),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如邻切,平,真韵。 上一条: 噴 下一条: 人 仁妊rěn麻痹或失去感觉叫“不仁”。例:腿脚麻~,没感觉。 仁〔ren〕 1. ghob nhub:杏~儿。ghob nhub bid bongb.2.renx:~义。renxnib.仁义〔renyi〕renxnib. ![]() ![]() ![]() ![]() ![]() 仁ren仁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论语·颜渊》:“樊迟问~。子曰:‘爱人。’”《韩非子·诡使》:“少欲宽惠行德谓之~。”(惠:爱。) 仁❶〈隐〉旧时四川重庆屠宰业指数目五。参“豆、背、泰、长、仁、条、拷、黄、固”。 仁rén❶友爱;同情 仁❶同情;友爱;互助:~爱︱~慈︱~厚︱~义︱~政︱~心︱~兄︱~弟︱不~︱成~︱~人君子︱~人志士︱~至义尽︱~义道德︱见~见智︱假~假义︱当(dang)~不让︱一视同~︱杀身成~︱为(wei)富不~︱~者见~,智者见智。 仁rén❶ 同情、爱护、友爱的思想感情:仁慈│成仁│见仁见智。 仁(1次) 仁爱。重~袭义兮《章·怀》 仁rén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孔子视“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为仁的基础。《怀沙》:“重仁袭义兮。” 仁ren仁爱 仁慈 仁弟 仁果 仁厚 仁心 仁兄 仁义 仁政不仁 成仁 瓜仁 果仁 松仁 桃仁 同仁 虾仁 杏仁 种(zhong)仁 仁人君子 仁人志士 仁义道德 仁至义尽 不仁不义成仁取义 当仁不让 见仁见智 麻木不仁 取义成仁 杀身成仁 为富不仁 一视同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rén仁爱:天地生人,除大~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二·39) 仁rén仁❶愛人以及物。《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羲、忠、和。” 鄭玄注:“仁,愛人以及物。” 仁rén❶明清典当业谓数目二。《通俗编·识余·典当》:“二: 仁。” 佛罗汉【同义】总目录 应真佛罗汉仁 仁 仁佛教徒对佛、罗汉的尊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夫沙门者,慈悲为情,愍伤物类,仁今所笑,愿闻其说。”又《摩揭陀国上》:“〔盲龙〕谓菩萨曰:‘仁今不久当成正觉。’” ☚ 佛、罗汉 应真 ☛ 暴;仁○暴bào(形)凶狠;残酷:~虐|~横|~厉|~政|~君|~刑|~徒|~行|~力 |残~|横~|凶~|强~|施~|抗~|~戾恣睢|~内陵外|~取豪夺|止~禁非|横征~敛。 ●仁rén(形)仁爱:~慈|~厚|~政|~君|~心|不~|~至义尽|~人君子|~人志士|~义道德|~民爱物|施~布德| 当~不让|为富不~|法外~内。 仁rén〖名词〗 仁rén〖形容词〗 仁rén❶ 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人与人互相亲善,仁爱。《论语·颜渊》:“樊迟问~,子曰:‘爱人。’”《公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仁*renC8CA 仁爱 仁爱仁 惠(惠爱) 慈(慈惠) 德 恩爱 柔惠 长悌 长弟 另见:爱 慈爱 亲爱 仁德 ☚ 仁爱 慈善 ☛ 仁慈 仁慈仁 ☚ 慈善 仁惠 ☛ 果的各部分 果的各部分果子的皮面部分:皮(~子;果~;梨~;桃~) ☚ 子实 果实名 ☛ 感觉 感觉知(知觉) 意识 另见:心中 反应 听觉 视觉 知觉 灵敏 迟钝 ☚ 感觉 感觉到 ☛ 仁rén如邻切,平真。 〖仁〗 粵 jan4〔人〕普 rén ❶ 仁愛,親善,寬厚。許慎《說文解字》:「〜,親也。」《論語.衞靈公》:「無求生以害〜,有殺身以成〜。」❷ 仁政。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文王發政施〜。」 ❸ 果仁。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鄴中朝士有單服杏〜、枸杞、黃精、朮、車前,得益者甚多。」 仁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概念。仁的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即已出现,春秋时期流行渐广。《左传》襄公九年:“体仁足以长人。”《国语·晋语》:“仁置德。”仁被视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做了全面阐明,把它作为儒学的核心概念。首先,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论语·雍也》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洲》)仁者能爱护好人,也能教训坏人。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同上)有仁之人,也兼有诸德;没有诸德之人,也不能达到仁。孔子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诸德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认为有知,才能得仁,“朱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认为有勇,才能有仁,“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有恭、敬、忠,就能得仁,“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有礼,才能有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能近取譬的仁之方,就是忠恕之道。孟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律。它是人本心所固有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又是家庭和社会道德律,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施之于社会关系,就是“仁政”。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汉儒董仲舒认为仁与义分别规范人与我,他说:“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人安人,以义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他特别重视仁与智的统一,他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汉儒以智性补充先秦儒家的德性,可以说是仁的观念的一个发展。唐·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原道》)宋儒程颐探讨仁与公的关系,认为,“仁道难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为仁。”(《遗书》卷3)他还认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反对韩愈之说,指出“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同上,卷18)。程颢主张仁与物同体,诸德为仁。“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遗书》卷2)谢良佐以心为仁,“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仁是四肢不仁之仁。”(《上蔡语录》)朱熹判明仁与公,“非公便是仁。尽得公道,所以为仁耳。”(《朱子语类》卷41)“公是仁之方法。”“仁在内,公在外。”(同上,卷6)又辨心与仁,认为“仁者心之德。”(《孟子集注·告子上》)“爱非仁,爱之理是仁。心非仁,心之德是仁。”(《朱子语类》卷20)明儒王阳明以仁为大人本心。晚清康有为《大同书》以不忍人之心为仁。谭嗣同《仁学》以仁为通,“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所以指出其所以通之具。”通的涵义是平等。表明了从封建道德向资产阶级道德过渡的仁的观念的更新。 仁 023 仁古代伦理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较早见于《诗经》、《尚书·周书·金滕》、《左传》等著作中。“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含义有:品德或道德意识;爱人;各种品德,如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泛爱众而亲仁,克己复礼,礼节仪式等,形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结构。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以爱人为仁的基本涵义,孝为仁之本,忠恕为实行仁的方法,礼为仁的表现形式。还指具有仁德的人和善政的标准。“为人君,止于仁”(《礼记·大学》),孟子主张行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董仲舒把仁与义、礼、智、信合称五常,以仁为“正名”的标准。宋明理学使“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别名,仁义道德常连在一起使用。 ☚ 义 恕 ☛ 仁 仁ren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学派所主张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将它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把“仁”作为其整个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和“爱人”,也就是对别人要有同情心,要尊重对方。在孔子那里,“仁”的解释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其一,“仁”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道德意识或情感;其二,“仁”是一种“爱人”的意识,首先是孝亲,其次扩展到对社会上一般人的爱(爱有厚薄,不是一视同仁的爱);其三,“仁”是一切美德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的品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都包括在“仁”之内,没有这些德目就谈不上“仁”,其中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强调“仁者爱人”,提出要为仁而献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要做到“仁”,在孔子看来,必须做到“克己复礼”,处理好“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之本”。同时,实行“仁”还要有一定的方法,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后来“仁”与义、礼、智、信合称“五常”。孟子还将“仁”运用到政治上,提出了“仁政”和“王道”学说,主张行“仁政”,强调“以德引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 ☚ 礼义廉耻 中庸之道 ☛ 仁 仁Ren中国古代伦理学中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最早由儒家思想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并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仁” 的基本涵义是 “爱人”、“忠恕”、“克己复礼”。“爱人”就是要求人对同类、同胞要爱,而且是相互间的爱, 如 《论语》中的 “仁者爱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忠恕就是要求人对人应该体谅、同情、理解,做到《论语》中所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实行仁的主要条件是恭、宽、信、敏、惠。“仁”作为道德要求, 对个人要求克己, 重义轻利, 直至杀身成仁; 克己的标准是“复礼”,即符合国家的礼制规定、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礼是仁的根据和标准,也是仁的目的。只有符合礼的规定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为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个人修养和调节五伦关系的具体德目和规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 “仁”的思想,并突出地强调了 “仁”这一范畴的人道意义,认为 “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在后来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仁”便始终被作为道德的核心范畴, 贯穿于以人道为基本精神的伦理学说之中,并将它运用于政治领域,提出了仁政学说。使“仁”成为封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 克己复礼 义 ☛ 仁中国哲学重要范畴。❶指人的道德境界。源出《尚书·金縢》:“予仁若考”,指一种美德。孔子以仁为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提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等命题,并把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都纳入“仁”的范畴之中。孟子以“亲亲”释仁,并将之归结为“人心”。墨子把兼爱作为仁的基本内容。老子将“仁”与道相对立,提出“大道废,有仁义”之说。庄子指斥仁义之论,主张回归自然,西汉董仲舒把仁义与天道结合,以为“仁”为天意的体现。东汉王充把仁看作善的行为。北宋张载把“兼爱”看作仁的本质,程颢则认为仁便是“与物同体”。南宋朱熹把仁看作世界本原。陆九渊认为仁为人之本心。近代康有为、谭嗣同以“爱力”释仁,赋予其资产阶级的博爱内容。 仁rén❶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如:仁心,仁爱,仁政,仁至义尽。 仁 仁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伦理关系,同时也表示社会与政治理想。《说文》:“仁,亲也。从人、二。”人与人之关系,首先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姊与弟妹的关系。《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孟子》说:“亲亲,仁也。”(《告子下》)“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事之本也。”(《离娄上》)由于宰我不行三年之丧,孔子斥曰:“予(宰我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之爱,就是“仁”的实质与核心。推而广之,则是人与人相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之方,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颜渊》)能够推己以及人,也就做到了“仁”的基本要求。此可归结为“忠恕之道。”时时以“仁”的思想与行为来约束自身,又可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克、伐、怨、欲不行,亦可以为“仁”。(《论语》,《阳货》与《宪问》。)某些性格亦可纳之于“仁”,“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讱(ren)”(《论语·颜渊》)。“仁”又表现为与人民的生命休戚相关的事业或行为:“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当仁不让於师。”(《论语·卫灵公》)“仁”的品德与行为,有特定的准则——“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一旦“天下归仁”,也就达到了其政治与道德的理想境界。为此,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后世纯正的儒家学者,无不为“仁”而奋力奔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作为品德,作为理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杀身成仁”,到孟子的“仁政”,到晚清谭嗣同的《仁学》,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内省 仁政 ☛ 仁rénⅠ ❶ (仁爱) benevolence; love; kind ̄ heartedness; humanity: 为富不 ~, 为仁不富。 The rich are not benevolent; the benevolent are not rich. 仁renbenevolence,kindheartedness,humanity 仁benevolence 仁邑名。当在今河南长垣、封丘一带,确址无考。 仁rén❶ 仁rén(4画) *仁rén4画 人部 仁 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