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性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性论》《人性论》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休谟著。本书原文最初系分卷出版,第1、2卷发表于1739年,第3卷发表于1740年,发表地点都是英国伦敦。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4月出版第一版,1983年5月第3次印刷。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51万字,共分为3卷:论知性、论情感、道德学。《人性论》是休谟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休谟所讲的“人性”,是资产阶级的人性,即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因为他把“人性”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所以,在本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比我们通常所分析、批判的资产阶级“人性”的内涵要宽泛。第1卷“论知性”,实际上讲的就是不可知论,是作者人性论的哲学基础;第2卷“论情感”和第3卷“道德学”,是作者对人性论的基本原则的阐述。休谟通过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把人的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之内,根本否定客观真理,这实际上就是把经验之外的领域统统交给宗教信仰去支配。这是休谟哲学的实质所在。休谟的人性论,和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由于休谟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已经大为发展的时代,因而休谟的人性论,具有更露骨的利己主义特点。休谟的道德论,同他的人性论是一脉相承的,同他的知觉之外无事物的哲学体系也是一致的。休谟认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人的知觉上面,而与理性无关。道德上的善与恶,全由知觉上的快乐与痛苦来衡量,这就是说,给剥削阶级以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反之,使剥削阶级尝到苦头的,在道德上皆是恶的。可见,休谟的“人性”,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人性”。休谟的道德观,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道德观。休谟的《人性论》是对资产阶级“人性”最好的自我表白。休谟哲学对近代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有很大影响。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休谟哲学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在英国,从19世纪以来,休谟的不可知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典型形式。到了20世纪,休谟哲学和贝克莱哲学一起,成了形形色色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马赫主义时,对休谟哲学作了经典的评价和批判。本书为揭露西方当代某些哲学流派的反动本质和历史渊源,为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人性论 让我们先讨论儒家的人性论。儒家哲学的核心是探讨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想完善的人,而要追求人的完善,就必然要探究人性问题。因此自从儒家祖师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以后,历代儒家哲人都致力于研究人性,就人性的含义、人性的善恶以及人性的异同等重要问题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 对于人性的含义,儒家哲人有不同的理解。战国时代儒家大师荀子认为人性就是指人生自然而来的属性。《荀子·性恶》云:“凡性者,天之就也。”又说:“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人的天生的自然而来的属性就是人性,荀子用没有经过雕琢斧削过的原始木材来比喻人性。荀子所说的人性,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后来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原性》中说:“性者,与生俱生也。”这个说法与荀子一致。但他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性的具体内涵,则又与荀子所指的人的自然属性不尽相同。宋代张载所说的气质之性,也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有些儒家哲人认为,人性是在与兽性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如《孟子·离娄下》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尽心上》举舜为例:“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认为在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这些自然本能方面与禽兽没有两样,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可见孟子所理解的人性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汉儒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鸟兽触其情者也,众人则异乎!贤人则异众人矣,圣人则异贤人矣。礼义之作,有以矣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又说:“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扬雄将生灵分为鸟兽、众人、贤人、圣人四个层次,而人之区别于鸟兽的地方就在于人学习礼义,如果人类放弃学习,那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法言·修身》对此讲得更清楚:“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扬雄与荀子一样,将礼义视为划分人与禽兽的标准,但他对人性的理解又接近于孟子,即认为人性是指仁义道德这些社会属性。宋儒邵雍则以人的感觉、知觉活动作为区分人与万物的标准,他在《皇母极经世·观物内篇》中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朱熹则将人性与物性区分开来,他从禀气的正偏和禀理是否完全的角度来阐述人性与物性的同异。从禀受气的角度说,人和物都有“知觉运动”亦即生理作用,这是人与物的共性。但人禀理完全,物禀理不完全,这是人与物的差异。宋代理学家还进一步认为,“天地之性”是宇宙的本体,因而也是人赖以形成生命的根本。 儒家哲人对人性的理解是如此歧异,在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上也展开激烈的争论。孔子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尚未对人性的善恶作出区分。战国时期则分成性善、性恶两大派别。孟子在与告子的论辩中阐发了性善的观点,告子说人性本无善恶,人性像水一样完全在于怎样引导。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人性之向善正为水之向下一样,人有时会做坏事,这是形势所迫,而不是出于人的本性。孟子还具体地论述了性善的内容,《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之心,仁义礼智都是善的,所以孟子将其称之为人性四善端,这四善端都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孟子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就会本能地上前一把抓住这小孩,不让小孩掉下去。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希望得到小孩父母的感激,也不是想得到乡亲们的夸奖,而是出于天然的同情心,这就说明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为什么社会上有人成为恶人,而有人成为圣人呢? 这就完全在于环境的诱导与个人的修养。有些人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善良本性,由此变坏。而有些人则注意加强修养,扩充内在原有的仁义礼智这些善良本性,使自己在道德上不断完善,从而最终成为圣人。孟子有一句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就是说只要坚持道德修养,将内在的善良本性扩而充之,这样人人都可以达到尧舜的境界。如果能够扩充仁义礼智四善端,那就足以安定天下,而如果不扩充善性,那么就可能连生命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侍奉父母了。与孟子的观点截然相反,荀子坚定地认为性恶。《荀子·性恶》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好疾恶的,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发生争夺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为什么社会上有好人而社会能安定呢? 这是因为圣人根据人性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而使人性由恶变善,诸如树立君王的权威,用礼义进行教化,制定法度对人的行为予以规范,用刑律来惩治恶行,等等。人性通过礼义教化和法度约束才能变善。所以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意为后天人为的努力。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人们经过后天的努力,化性起伪,“圣可积而致”,“涂之人可以为禹”。尽管孟荀出发点完全不同,但在对人们修养的最后目标上则彼此殊途同归。汉儒董仲舒论人性的内容比较复杂,他认为性善性恶,天有阴阳,人有性情。性属于阳而为仁为善,性属于阴而为贪为恶。他将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圣人之性,中品是万民之性,下品是斗筲之性。董仲舒多次说“性未善”,只有经过王者的教化才能变善。就像鸡蛋一样,经过孵化才能生出小鸡,但不能说鸡蛋就是小鸡。米出于谷,但不能说谷就是米。中民之性要经过教育之后才能变善。善虽然出于性,性却不能说就是善。性是天生自然的,善则是王者教化的结果。扬雄综合、调停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善恶混”的命题。《法言·修身》云:“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性善情恶”,《复性书》云:“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这是说人性本来是善的,是人的情这个魔鬼蒙蔽了人们善良的本性,从而使人们无法成为圣人。因此他主张灭情复性:“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复性书》)灭除妄情之后,才能恢复本性的清明。宋儒王安石认为性无善恶,情可善可恶。人和物接触时,便使情感欲望发作起来,发作得正当的就是善,就能成为圣贤;发作得不正当的就是恶,就成为小人。所以善恶是由情生起的,是情生起时是否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表现,它有善有恶,并非只有善或只有恶。明儒王守仁则提倡人性无善无恶,《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云:“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孟子说性,直从源头有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王守仁认为性的本体无善无恶,性的发用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性的流弊或一定善或一定恶。这是因为性的本来状态是理之静,故无善无恶;性的发用是气之动,故有善有恶,而无善无恶才是最高的善。纵观儒家哲学史,关于性善或性恶的问题辩难不断,而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人性是一元还是二元,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哲人们探讨的问题之一。从战国的孟荀到唐人都持性一元论,宋代哲学家则坚持性二元论,明清时代的儒家又回到性一元论上来。性一元论认为人性是统一不可分的,性二元论则将人性划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这里只讨论后一种观点。宋明理学开创者周敦颐认为,人有受于天的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对此他称之为“诚”而不称为性,他只把气质称之为性。周敦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性二元论,但由于他事实上将人性划分为本然之诚和气质之性,因而他的人性论实际上处于由性一元论向性二元论过渡的形态。至张载就开始明确地标举性二元论。张载认为构成万物本原的气有两种形态:一是太虚无形的状态,二是聚散状态。由气的太虚无形到“至静无感”,由气的聚散到有知有识。太虚的本性和阴阳二气的性相结合,而形成人性。张载由此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概念,“天地之性”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性;人禀气而生,由于阴阳二气清浊厚薄不同,每个人禀气不同,因此而形成了各异的“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一切事物、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是人有形体之前本来就有的湛然纯一的不偏的善性;“气质之性”是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各不相同的,是人有形体之后才有的互相攻取的偏驳的性。张载主张应当改变“气质之性”而回归到“天地之性”。理学家程颢、程颐也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张载认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都是由气派生的,而二程则认为由理和气派生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二程又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气质之性,二程又称之为“气禀之性”。“人生而静以上”的性是人没有出生以前就存在着的性,这种性没有善恶,而“气禀之性”则有善恶。二程之后,朱熹用理气学说来阐发张载所提出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二,《为学大要》所引)又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六,《答郑子上》)朱熹认为天地之性是从“理”而来的,它是先验的、共同的,而气质之性则是人禀受气而形成身体,是融合理与气而形成的,它是千差万别的。天命之性具备了宇宙间一切道理,其中主要是仁义礼智之理,它是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恶的不同,这是由气的清浊不齐决定的。朱熹这些观点是对张载性二元论的发展。清儒王夫之纠正了张载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倾向,提出“性者,生理也”,强调性就是“气质之性”,由此又回到性一元论上来。 在上述问题的探讨中,实际上还包含了一个人性的异同问题。绝大多数儒家哲人认为人性是相同的,而董仲舒、韩愈等人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分为三品,宋儒认为本然之性为人之所同,气质之性则因人而异。 颜渊问仁于孔子(中华书局版《孔子圣迹图》) 关于人性为何形成的问题,儒家哲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阴阳五行之气或阴阳之理决定人性,宋儒张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清儒戴震也说得非常明确:“气化生人生物,……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之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本。”(《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性》)“性者,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人物莫不区以别焉是也。”戴震认为性的实体是血气心知,它是由阴阳五行气化而成。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宇宙的本体天理等先验因素派生人性,朱熹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中的人性论内容异常丰富,这是因为儒家非常关注人的道德的完善,提倡教化,而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化,就不能不深入研究人性。儒家哲人差不多都将人性归结为道德问题,主张通过教化而使人性向善,从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性论(一)指关于解释人类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专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普遍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等。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提倡个性解放为内容的。它的特点是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在反对宗教神学、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革命过程中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超阶级的人性论就成为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宣扬阶级调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欺骗和麻痹人民群众的武器之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性或本质,总是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体现了当时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因而撇开阶级性解释人性或把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本质。同时人性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并且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通过教育和自我锻炼而逐步形成的,人性善恶是后天形成的。(二)著作名。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著。共三卷,第一卷《论知性》和第二卷《论情感》于19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940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有中译本。休谟在此书第一卷中论述知性问题,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第二、三卷集中论述了他的人性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不是理性。因为理性只是依据“是”或“不是”来进行判断,没有主动性,不能产生或者制止行为。道德只可能来自情感,因为道德判断是依据“应该”或者“不应该”来进行的,应根据给人以快乐还是痛苦来判断道德上的善与恶。善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而恶的本质就在于给人痛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决定人是自私的,但人性中还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情感即同情感。他说:“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人性论》,第620页)按其同情原则和联想原则,把他人的苦乐视为自己的苦乐,从而产生出利他的情感。但利他人或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品质之所以是一种美德,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它们引起了个人快乐的情感,这是一种以个人苦乐为道德标准的功利理论。休谟的《人性论》以及由《人性论》改写而成的《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对近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人性论》18世纪英国经验哲学家休谟的第1部主要哲学著作。写作于1732~1736年,出版于1739~1745年。全书共分《论理智》、《论情感》、《道德学》3卷。 人性论 人性论renxinglun离开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去解释人都具有的不变的共同本性的一种学说。其特点是用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代替人的阶级性。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这都是脱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解释人性问题。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一切人的“本性”,或者,把社会的人看成单纯生物学上的人,把饮食、男女婚配等自然性质看成是普遍的人性,这种离开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去看人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资产阶级人性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人性论也就失去了反封建的作用,完全成了资产阶级麻痹劳动人民和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社会生物学 人本主义 ☛ 人性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著。写于1734—1737年间,1739—1740年间分册出版。共3卷。第1卷“论知性”,阐述他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怀疑(不可知论)哲学及宗教观;第2卷“论情感”,论述其人性观,认为“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第3卷“道德学”,提出他的个人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与理性无关,知觉上的快乐与痛苦是衡量善恶的标准。本书第1、第3卷后来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论》(1748年)和《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出版。本书是休谟哲学基本思想形成的标志。 人性论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中国古代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等。均试图考察人所共有的原始本性,从而寻找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及其差别的原因,但都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历史演变特征。参见“伦理学”中的“人性论”。 人性论英国休谟著。1739—1740年分册出版,共3卷。伦理思想主要见于第二、三卷。休谟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人性是自私的,不过同情也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私心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同情感。 人性论又称“人性观”。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看法和相应的学说。在人性问题上的探究和辩争主要集中在人性根源和人性善恶上。或认为人性根源于超人类力量或是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本能、自我意识;或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或人性有善有恶;都是超越具体社会关系,从人有抽象的共同本性出发说明问题,是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人性作为人区别于他物的特有规定性,从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人的关系和活动来寻找答案,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包括三层相互联系的涵义:1.人性由社会关系决定,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2.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性不同,不存在抽象共同的人性;3.人性善恶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接受教育和自身实践而逐步形成,没有先天的善恶。 人性论 人性论一般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超历史时代解释人的所谓共同人性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有所谓的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三品说等,这些都是离开人的具体历史时代的社会性而抽象地猜测或说明某种人的共同属性。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人性论成为当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以 “人性”反对“神性”、以 “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人完全有权按人的自然本性行事,反对封建道德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等,这些都为反宗教反封建制度斗争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但是,这种人性论离开当时社会关系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本质而抽象地提倡人的“自然权利”,因此,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从宗教和封建贵族那里争得权利提出来的,是把资产阶级的“个性” 冒充为普遍的“人性”。当资产阶级争得统治权和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后,这种人性论则成为麻痹和反对无产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又用这种人性论、所谓“人权”等攻击、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要提倡或鼓吹某种普通的“人性”,只不过是一种阶级斗争的手段,亦即掩盖其真实的阶级利益和目的。 ☚ 人性 社会有机体 ☛ 人性论 人性论(一)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多持这种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杨雄的性善恶混杂论、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善、恶、中)等。这些都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孤立解释人性的理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抽象的人性论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神学、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但它从纯生物学意义上观察人,脱离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解释人的本质属性,并用这种抽象的人性论解释社会历史,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但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使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的是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社会性的人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因此,不能用超阶级的观点分析阶级社会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加剧,变成了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宣扬阶级调和、麻痹人民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二)《人性论》,书名。英国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3卷。第1、2卷于1739年出版,第3卷于1740年出版。第1卷提出了他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学说。第2、3卷阐述了他的个人主义的道德政治观点。 ☚ 二元论 三维空间 ☛ 人性论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人性论theory of human nature 人性论 人性论theory of human nature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的理论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则提出了以提倡个人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马克思则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 元心理学 直觉主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