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拈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拈连

又称顺连、关连、连物、语义巧移。修辞格之一。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来,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如“一辆接一辆的装得象小山似的军车,不但给灾区人民送来了食品的衣物,而且送来了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运用拈连,可使语言简练紧凑,含义深刻,而且给人以巧妙之感。

拈连

拈连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用到乙事物上,就是拈连。适用于甲事物的词叫本体词,这个词连用到乙事物上便叫拈体词。一般情况下本体词在前,拈体词在后。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前面的“惶恐”“零丁”是地名,后面的“惶恐”“零丁”却是顺连到心情的惶恐不安和境遇的孤苦无援。有时本体词与拈体词相合,不重现拈体词。如“重门不锁相思梦”(赵令畤《锦堂春》),“锁”用于“门”也用于“梦”;“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吹”用于“风”也用于“愁”。有时拈体词居于主体词之前。如陶渊明《拟古》九首之一“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醉”本用于后文的“酒”,却先顺连到“心”。拈连格中本体词一般用词的直义、实义;顺势连为拈体词时,使用词的比喻义、虚义。

☚ 点化   移就 ☛

拈连

辞格之一。即依上下文意巧妙地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于乙事物,前呼后应,拈连成趣。可分为两类:❶顺连。即顺势由用于甲事物的词,拈出一个相关的诃,用于乙事物。如李白《白头吟》: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以上文表名称之“娇”移作下文表性情之“娇”。
❷反连。即由上文某个词拈出一个反义词用于下文。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瑜至,谓权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拈连

099 拈连

辞格的一种,又称顺连、关连、连物、语义巧移。系叙述两个有关连的事物时,将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临时拈来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对前一事物的叙述称拈连的前提部分,对另一事物的叙述称拈连的后继部分。两部分齐备的称严式拈连,省略前提部分的称宽式拈连。如“突然一道没有雷鸣干燥的闪电从夜空里划下来,一直划破了他的梦。”(郑万隆《古道》)属严式拈连;“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人心就很摇动。” (鲁迅《阿Q正传》) 属宽式拈连。

☚ 飞白   析字 ☛
拈连

拈连nianlian

修辞学术语。利用上下文的关连,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到乙事物上的修辞方法。例如:
❶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悠悠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❷“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峻青《秋色赋》)
❸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象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鲁迅《阿Q正传》)例❶说“午睡醒来”后,愁思还依然在,便顺势说“愁未醒”,前一“醒”字用的是本义,后一“醒”字用的是拈连修辞法。例
❷前面的四个“刮”字,是一般的用法,后面的两个“刮”字是拈连。例
❸上文先设一比喻,说“烛火象元夜似的跳”,接着便将“跳”顺势移用到下文,说“阿Q”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拈连可以把甲乙两类不同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构成拈连的词语,大都是动词。用于甲时,是用它的本意;用于乙时,是用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它在句中的临时含意。因此,运用拈连,可以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启人联想。能开拓新的意境,表达深厚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点明深刻的事理。巧用一词,令人耳目一新,造语简约奇特,风趣横生。

☚ 移就   警策 ☛
拈连

拈连Nianlian

修辞学术语。甲乙事物连说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格,叫做拈连。运用拈连时,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构成拈连的词语,大都是动词。例如:
❶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亲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杨朔《万人坑》)死去的亲友可以埋葬,但失去亲友的痛苦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里连用“埋葬”一词,前句为肯定,后句为否定,将前因后果连接在一起。
❷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新中国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新年中刚撕下了几页日历/竟撕裂了八亿人民的肝胆! (光未然《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这一例用“撕下了几页日历”连接下句“撕裂了八亿人民的肝胆”,自然真切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产生的悲痛心情。拈连上下句的同一词语,有时意义并非完全相同,用于乙事物时可以对用于甲事物的词加以引申、变化。例如:
❸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也。”平曰:“嗟呼!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史记·陈丞相世家》)上句的“宰”,具体指主持祭祀的人,下句的“宰”是统治、治理之义。
❹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上句的“爱”是爱惜的意思,下句的“爱”则是爱恋的意思了。有时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在上文并未出现,只是暗含着,而运用拈连时,便将这个暗含的词语移用于乙事物。例如:
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文提到“深院”,深院的特点是锁闭的,因而将这一暗含的动词“锁”移用于下文的“清秋”,意境幽雅。拈连可以把甲乙两类不同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启发读者联想,开拓新的意境;可以加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拈连也可以使作品结构紧凑、语言别致。拈连是词语移用的形式之一,它与移就的区别是:拈连必须依靠上下文为衬托,拈连的词语需要在上下文中出现,而移就则不以此为条件。

☚ 映衬   移就 ☛

拈连

拈连Nianlian

修辞格之一,即叙述甲乙两项事物时,顺便就用对甲项事物所适用的词语,移来用于乙事物。使用拈连,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例如:“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散下花来,于是满山就铺上一层耀眼的雪花。”此外还有一种反连,就是根据上文出现的某个词语,仿造出一个临时的“反义词”用在文中,例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反连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用典   悬念 ☛
拈连

拈连

辞格之 一,也称 “连物” “关连” “顺连” “连锁” 等。甲乙两事物连说时,顺势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拈连中,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用于上拈下连的词语叫拈连词。拈连词本不适用于乙事物,但借助特定的语境,可以转义组合,一词两用,正常用法和变异用法紧密结合。这样就能以拈连词为纽带,巧妙地揭示甲乙两事物间的种种有机联系,从而造成文势自然畅达、语言简约含蓄而新鲜别致的修辞效果。如:“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例中 “种……树秧” 是正常用法,由此而拈连出 “种下了……希望”,是变异用法,不仅把种树的意义揭示出来了,而且隐含哲理,意味深长。辨认拈连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拈连词必须出现两次,像 “晚风吹不散他的忧愁”,其中的 “吹” 只出现一次,就不是拈连。二是拈连词出现两次时,必须有一次在语法和语义上属于变异搭配,像“带着他的眼镜,带着他的枪和茶缸”,两次都是正常搭配,不是拈连。

☚ 映衬   移就 ☛

拈连

修辞格的一种。甲乙两事物连说时,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如“天寒热泪也冻成冰,冻不住心头的爱和恨!”后一句“冻”的用法便是拈连。

拈连

拈连

辞格的一种。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拈连以特定的语言环境为其存在的条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顺连,一为反连。顺连是把适用于甲事物,运用于上文的词语,顺便用到乙事物的下文中,语气是顺承而下的。如“锁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反连则是根据上文出的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词语用于下文。拈连含蓄形象,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且结构连贯,语气畅达,新颖生动,情调恢谐。

☚ 排比   双关 ☛
000039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