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兵尚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兵尚书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后世兵部尚书的起源。五兵指兵种,即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两晋南北朝多沿置。然西晋中,外兵又各分左右,南朝刘宋则五兵尚书仅统中兵、外兵两曹。北魏改置七兵尚书。北齐仍称五兵尚书,统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至隋始改置兵部尚书。 ☚ 兵部 刑部 ☛ 五兵尚书官名。曹魏时始置五兵尚书。《通典·职官五》:五兵,即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以后中兵、外兵又各分左右。北齐时,左中兵掌宫延宿卫,右中兵掌畿内丁帐(即户口、部族之事);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之丁帐,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之丁帐;都兵掌鼓吹(即乐队)。此职称为后世尚书省兵部之起源。 五兵尚书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时魏国置。掌总国家兵政。《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右仆射张离领五兵尚书。” 胡三省注: “曹魏置五兵尚书。沈约《志》: ‘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故谓之5兵。’” ☚ 五官司辰 五材将军 ☛ 五兵尚书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魏始置,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郎曹。晋武帝泰始 (265—274)中省,太康 (280—289) 中又置,分中兵、外兵各为左右。南朝宋唯领中兵、外兵二曹。齐、梁、陈皆置。北魏为七兵尚兵; 北齐仍为五兵,领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分掌诸都督告身、宿卫官、发召诸兵,及鼓吹、太乐等事。皆三品,梁十三班。至隋设兵部尚书。 ☚ 祠部尚书 度支尚书 ☛ 五兵尚书古代武官名。三国时魏始置五兵尚书,掌管全国军政。五兵是兵的种类,即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初沿置,而中兵、外兵各分左右,仍置五兵尚书.成帝咸康八年(342年)曾以右仆射张离领此职。南朝宋五兵尚书唯领中兵、外兵二曹。齐、梁、陈皆置。北朝时北魏始置七兵尚书,大约由五兵尚书扩充而来。北齐五兵尚书统左中兵(掌宫廷宿卫)、右中兵(掌畿内丁帐即户口、兵力、部族之事)、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丁帐)、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丁帐)和都兵(掌鼓吹即乐队)。五兵尚书是隋唐以后兵部之渊源。 五兵尚书wǔ bīng shàng shū官名。魏置五兵尚书,即后代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沿其制,又把中兵和外兵各分为左右。宋、齐、梁、陈皆置。北齐的五兵尚书统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及都兵,左中兵掌诸都督告身和诸宿卫官,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和诸兵力士,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都兵掌鼓吹太乐部小兵等事。见《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魏置,尚书台 (省)五兵曹长官,三品。晋、南朝及北齐沿置,晋、南朝宋皆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北齐三品。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魏置。掌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曹。其后所属各曹屡有变动。隋初改称兵部尚书。参见“兵部”。 五兵尚书官名。三国魏始置,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曹。也就是五兵尚书总掌五兵,五曹分掌五个兵种的兵。晋太始中省五兵尚书,太康中复置,其时中兵、外兵两曹各分左右,合骑兵、别兵、都兵,共为七曹。南朝宋五兵尚书只领中兵、外兵二曹,高祖时虽亦置骑兵曹,至太宗朝又省。南齐五兵尚书亦只领中兵、外兵二曹。梁陈五兵尚书又增骑兵曹,所领为中兵、外兵、骑兵三曹。北魏有七兵尚书,北齐复为五兵尚书,领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与都兵五曹。至隋为兵部尚书之职。参见“兵部尚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